【摘要】古今中外,高校師范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歷來都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重點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主要針對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師范生培養中的運用進行論述,希望能進一步促進師范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培養模式 教育理論 培養質量
眾所周知,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史稱“人民教育家”。這位偉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活動影響了國內外的教育活動,影響了當時國統區、老解放區的教育,同時也對國外的教育行動產生了一定了影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是“生活教育”理論,起初是用鄉村教育的形式表現出來,后來陶行知將其作為一種與傳統教育、舊教育、富人教育相對立的新教育和窮人的教育。在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中,陶行知是善于探索的一位教育家,他認為教育是國家是根本,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榮辱盛衰,因此必須要結合中國教育實際,主張教育是立國的根本。
一、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德育工作中的運用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德育目標、德育方法、德育途徑、德育內容、德育原則等,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目前,在我國大學生思想工作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德育問題和矛盾也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真善美”人格的“真人”,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靈魂,并且陶行知指出“教育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宣傳真理和實踐真理的人。另外,陶行知在他的德育目標中還多次強調要培養“從老百姓中來,回老百姓中去”的“和大眾共同做事的人”,他想把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德育教學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必須要做到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一味的強制灌輸,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傳統的德育說教形式,重點體現出陶行知德育方法中的“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主張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應該可以平等的交流和溝通。這種平等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施教者,同時也是受教者,通過這種對話和交流溝通,使師生雙方都處于平等的地位,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相互糾正的效果。另外,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針對學生學習方法,這樣可以給學生學習德育思想以動力,同時還能調動學生學習德育的積極性。在這種師生雙向交流活動中,我們的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尊重學生的主觀選擇性,要去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并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把學生當作朋友,必要的時候可以向學生虛心學習。“教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平等的對話過程,是兩個純粹作為人的相遇,是一種人格對等的交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個,教師首先要主動的去贏取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能夠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從心底里面自愿的去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教育,最終達到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大期望值。同時教師要做好“指路人”的作用,因為雙向交流并不是放任不管,一定要注意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批評偏激和錯誤的思想,堅持正確的思想方向。最后我們的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多采用“疏通”的教育方式。避免傳統的以“堵”為主的教育方式的出現,要多啟發誘導,多和學生溝通交流,使學生自愿接受老師的教育指導,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1 學生具有主體性
雖然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對象,但是他們具有獨立性、自我意識性和選擇性,學校在培養我們的學生時,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培養內容,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修養的提高,要不斷的豐富自身的知識含量,提高教學技術水平,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這樣有利于對學生主體性和諧發展產生正面導向性作用。
2 學生具有可塑性
學生階段,他們的心理、生理都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因此他們的人格、觀念、知識、涵養等也都處于可塑階段,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夠全面和諧的發展,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我們的學生自我塑造的主體作用,逐漸實現自身的和諧發展。
3 學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生看起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夠,甚至于厭惡學習,但是學習畢竟還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他們必須要抖擻精神繼續奮斗學習,促發自己學習的欲望。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盡量給學生求知欲提供和諧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盡量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的需要。
4 學生具有發展性
發展性是學生的主要特點,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他們的心理、生理、知識涵養一直都處于發展之中。學生具有發展性的特點體現在各個方面,如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對自己感興趣知識的強烈渴望,對展示自我能力的全力以赴以及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等等。我們的教師在認識到學生的這些特點時,一定要注意針對他們心理、生理已經興趣愛好的不同,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要協調和保持好學生發展中的和諧性。
顯然,我們的教師只有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才能夠發揮教育的綜合影響力,才能夠培養出全面發展、和諧完整的新時代人才。
三、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實習支教中的運用
自從師范教育產生之后,我國很多教育家都很注重實踐性,即在教育過程中堅持實踐性培養的目標。對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是陶行知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正確了分析了師范教育和中心學校之間的關系,并針對師范學校的培養目標提出了非常精辟的見解,同時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陶行知說:“師范學校的功用是培養教師”。因此,要突出師范生的個性,使其與普通中學的教師有一定的區別和提升,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以中心學校為中心,利用陶行知教育理論中的“教學做合一”來培養和訓練學生。基于此,很多學校提出了實習支教形式,實習支教形式主要指高師院校會選派一些師范專業的學生到平窮落后地區的基層中小學從事教育實踐工作,一般實踐工作持續的時間是三個月或者半年,也可以延長時間至半年或者一個學期。這種實習支教形式有其自身的優缺點,具體表現為:首先,這種支教形式容易開展,時間安排靈活,可長可短,同時組織方便,規模可大可小。其次,隨機性大,去支教的人數比較少,一般都是根據師范院校師范生自身的意愿的基礎上選取部分學生進行支教,實施的范圍不大。再次,這種支教形式缺乏政府支持,雖然學校起到了主導作用,積極主動的出資,并募集社會資金推行,自行尋找和聯系實習的地點,還是存在困難重重的缺點。最后選擇進行支教的地點一般都是貧窮落后的邊緣地區,這些地區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基礎教育十分薄弱,交通又很不便,當地更是提供不了相應的教育指導力量。總體來說,實習支教工作困難重重,雖然學校對這項工作投入很大,但是缺少政府的支持,資金和政策有限,僅依靠學校的投入是不夠的,這些條件限制了實習支教的規模,使實習支教的缺乏持續性和不確定性,使這種活動更多的像是扶貧社會實踐活動,如西南大學的“小松樹”計劃以及江西師范大學的“紅土地支教實習工程”等。
社會化程度能夠反映大學生的成熟程度,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化程度,實習支教是一項能夠很好的體現師范生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化程度。實習支教使學生充分的得到了實踐機會和鍛煉的場所,促進了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同時,這種支教形式為我們的學生預先感受了下角色的轉換,通過這種角色轉換、自我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形式,不僅完善了自我,同時也完善了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育人機制,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增強自己的教師意識,合理的處理好人際關系,創造出和諧的工作環境。
四、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師德培養中的運用
陶行知教育理論中關于生活教育理論的思想內涵是“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師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這就是陶行知教育理論對教師教學態度的啟示,也就是師德方面的啟示。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師德,在實際教學的過程要言傳身教,以身示范,贏得學生的仰慕,讓我們的學生能夠自覺的磨礪自己品行。
陶行知先生崇高的師德主要體現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里面,1919年10月,陶行知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文中指出:“修身倫理一類的學問,最應注意的,在乎實行;但是現今學校中所通行的修身倫理,很少實行的機會;即或有之,亦不過練習儀式而己。所以嘴里講道德,耳朵聽道德,而所行所為卻不能合乎道德的標準,無形無影當中,把道德與行為分而為二,若想除去這種弊端,非給學生種種機會,練習道德的行為不可。”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有這樣認識和態度,所以陶行知嚴于律己,只是要要求學生能夠做到的事情,他本人肯定要先自己做到,例如他要求“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相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師生之間通過這種同甘共苦,通過努力和嘗試,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形成相親相愛的關系,使師生之間不再有隔閡,彼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種教育形式才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品德教育。
陶行知教育理論認為每個人做人的根本就是道德修養,在教育實踐中,他也明確提出了要求學生“每日四問”,其中有一問就是“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這樣問的原因是什么呢?陶行知說:“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缺少這根本一環,縱使是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因此,我們的學生在成才的過程中,一定注重自身道德修養,沒有道德的人只會產生危害,不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有利因素,同時,我們的教師也要每天問上一問,來給你自己敲警鐘。
五、結語
總之,陶行知主張的“教學做合一”即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法必須要和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以及學校的教育活動相結合,要遵守“生活教育”理論和“教學結合”原則,這個原則為師范院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告訴我們教與學都是以做為基礎,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要多想多問多思考。簡而言之,陶行知教育理論對于今天的師范院校改革具有非同一般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