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出發點是人,是讓人學會生活,教育的終極目標還是人,是讓每一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本文就如何在生物教學中貫徹“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生物教學 教學理念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認可,而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新《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新課程在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社會、學生實際,在方法上強調探索、實踐活動。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用生活化的內容充實課堂教學為我們的課程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要實現這些目標,實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要把教育和生活緊密聯系,通過探索生物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內在規律,并將其運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因此,新課標為我們指明了教改的方向,讓教育回歸生活,生活化教學成為必然的選擇。
一、“生活化”教學理念
生活化教學是指“在教學與生活相溝通的教學情境中,教材內容以生命狀態呈現,教師與學生作為各具生活樂趣的完整的人,以教材為中介,以強烈的生活意識和生活態度相互交往,謀求科學世界和人文世界的整合,進行文化傳播和創新,在各自主體性構建中,獲得協調發展。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活過程。”
其實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的問題在一些教育工作者中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應試教育思潮的影響下把學生獲得高分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其實“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出發點是人,是讓人學會生活,教育的終極目標還是人,是讓每一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因此,教育首先是一種生活,只有把教育本身當作是一種生活,教育才能回歸它‘培養人’的本位”。
二、貫徹“生活化”理念。讓學生親近生物
我們生活的地球生活著數以億計的各種生物,包括人類自身也屬于生物界的一員。因此,學生對生物和生物學的簡單知識并不陌生,他們從小的時候從動物園看到的各種動物,從野外和公園里看到的千姿百態各色植物及形態各異的食用茵,這其中都包含著生物知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物學知識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家庭、學校、社會都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問題。比如,牛奶放久了為什么會變酸?饅頭和米飯在嘴里咀嚼久了為什么會變甜?酒是怎么釀造出來的?因此生物學并不遙遠,也并不陌生。今天,人類所有的令人驚嘆不已的生物科學技術成就,如“DNA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揭示、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的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干細胞研究進展、腦科學的的深入發展生物工程產業的興起等,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而這些成就的取得無不建立在早年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并研究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學習生物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例如讓學生培養一株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等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再結合課堂教學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形成這樣的觀念:生物非常有趣,學好生物十分有用,從而達到了讓學生親近生物學的目的。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理念: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三、創設“生活化”情景,讓學生樂學生物
創設“生活化”情景就是在生物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結合生物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或類似的生活化情境,并采用靈活多樣的切入方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學習生物知識,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喚醒探究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作用。
1 教學情景生活化
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教學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為此,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生活化的情景資源,并將科學化的生物學知識融合于生活化的情景中。
2 教學方式生活化
生物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意味師生在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開學習活動,加強師生在活動中的交流與互動,體驗與探究。為了實現生物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廣大教師需要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水平出發,選用圖表、漫畫、照片及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可以借助媒體觀看錄象,欣賞生物體運動過程和生活的畫面,還可以組織運用生物知識競賽,開展講生物學家的故事等多種平常生活化方式的教學形式,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內容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物課程在內容上應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反映當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生物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實施教學內容生活化就是加強生物與生活、社會的聯系方面。
在將生物規律和原理生活化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STS(科學、技術、社會)內容的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引進STS內容,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生物課程中,體驗生物學知識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學習運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其實質上就是結合生物學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物生物學技術的新發展、新成就,引導學生參與重大社會問題的研究等。落實從生活走向生物,從生物走向社會的課程目標。
四、挖掘“生活化”資源。讓學生享用生物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生物實驗,可以拉近生物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探究生活資源中所具有的生物知識,可以提高運用生物知識的能力。按照這一思路,“新課標”的要求高中生物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在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模塊中安排了許多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探討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等實驗等。使生物學知識靠近生活,并享受在生物實驗中獲得的快樂。
總之,在我們的生物教學中要落實新課標,體現生物教學的課改理念。培養學生見物思理的學習意識。開放課堂,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去體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把生物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使學生真正領略到生物知識的無限趣味,樂中求知,趣中悟理。
該文為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十二五”重點課題。課題號CTFl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