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浙江省象山縣網絡家長學校的平臺架設、開發利用及制約因素等三方面進行闡述,論述在E環境下,家校教育平臺開發與應用在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中起著積極作用,為家庭教育工作拓展新途徑和新載體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關鍵詞】E環境 家長學校 協同教育
信息化社會日新月異,網絡逐漸占據或成為學習革命的主流,同樣網絡對家庭教育的沖擊和影響也日趨明顯。上世紀80年代初,象山縣建立了全國最早的家長學校——石浦家長學校,1990年成立了全國唯一一家縣級家庭教育研究所,指導全縣家長學校規范辦學,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和研究,在為國家出臺家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提供參考依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縣目前已建立了75所家長學校,在促進“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教育乃至社區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家長教育觀念不斷進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網絡溝通將逐漸成為家校聯系的重要渠道,利用網絡進行家校聯系、交流家庭教育經驗方面,其優勢越來越明顯,同時也越來越被家長所接受。我縣家庭教育工作積極應對新形勢新需求,在網絡化教育方面作了認真的研究。建設E環境下家校教育平臺,把傳統家長學校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實現“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之間信息溝通的網絡化、數字化。
一、構建家校新平臺,探索共育新途徑
二十多年來,我縣已經形成了制度完善、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家庭教育運作機制,家長學校辦學規范,已成為社區教育的特色與品牌。為有效突破家長學校辦學的傳統模式,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進一步開發家庭教育資源,拓寬教育途徑,提高家長素質,積極實施開展網絡家校平臺建設。
1 瞄準家校網絡平臺優勢
通過分析和研究,E環境下家校教育平臺具有兩個基本特質:一是網絡化,E環境下家校教育平臺建立在網絡的基礎之上,依托網站平臺,為家庭教育提供一個網絡型的學習和交流平臺。二是數字化,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教育參與者的相關信息為其他參與者提供參考借鑒,為解決教育中出現的某些具體問題提供服務,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E環境下家校教育平臺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的橋梁和紐帶,是學校與社會、家庭,教師與家長、學生多邊活動、互相聯系和交流的網絡平臺。同時,我縣不少中小學和幼兒園是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寧波市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寧波市信息化示范單位,在現代教育技術應運領域有著扎實雄厚的基礎。基于以上認識,結合我縣E環境下的家校建設實際,開展行之有效的探索與實踐。
2 豐富家校教育平臺欄目
2001年至2005年,全縣不少中小學和幼兒園紛紛建立學校網站,都有“家庭教育”欄目,受到了廣大家長和教師的關注和支持。由于“家庭教育”頁面簡單、功能單一、作用發揮有限等問題,縣里召開了網絡家長學校座談會,制定了網絡家長學校發展措施,有條件的學校策劃網校工作,家長學校新網校新鮮出爐。網校本著“面向家長,輻射社會”的辦學宗旨,圍繞“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為主題,以“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為辦學理念,緊跟信息化的時代步伐,準確把握家庭教育的前沿信息,著力為廣大家長朋友提高教子育人水平,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提供服務。石浦小學、文峰學校、丹城中學等學校的網絡家長學校都開辟家校新聞、家教啟示、家庭風采、專家講堂、家長講堂、名人家教、家教絲語、孩子成長、家教論壇、成長支招、心理導航、視頻課堂等欄目。2010年春暉幼兒園的“象山縣幼教網上教育平臺”項目代表寧波市入選上海世博會“信息化與城市發展”主題論壇信息化成果展,說明象山縣信息化與幼兒教育的結合水平已領先于全市。“班級空間”、“教育敘事”、“家園工作坊”、“門外觀察”、“父母茶座”、“育兒保健”……當筆者打開春暉幼兒園網絡家長學校網站時,一個個特色板塊閃現出來。
3 開辟家校平臺溝通渠道
我縣與移動公司合作,開設了校訊通。為發揮網絡的整體功能和效應,將校園網、家校網、班級網、校訊通進行“四網”銜接互通,實現“四網”并用,資源共享。2011年3月,我縣建立了象山縣網絡家長學校。目前,網絡已經成為了教師、家長、學生不可或缺的溝通與交流手段。我縣以網絡平臺應用為載體,以家長學校培訓為主導的模式構建,使得校園網絡的信息資源、學校網絡技術設施的使用效益得以發揮,并建立了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協調,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家校關系,探索出家校教育整合途徑、策略,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教育模式。
二、開發平臺新功能,提升平臺新成效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深刻感受到網絡家長學校的開辦,在學生的健康成長、傾聽家長的意見,接受家長對學校的監督、網絡環境下社會化學習體系的建立、家長信息化素養的提高、宣傳教育的成就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促進家校深入交流
開放交互式的網絡極大突破了家訪等傳統形式,教育形式也更加多姿多彩。特別是校訊通,我們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信息,及時地向家長提供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況,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可以有的放矢去教育孩子。其次,家長利用家教論壇或QQ群,可以直接與教師溝通,便于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能夠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如春暉幼兒園的“家園工作坊”召集有相似情況的家長來交流,專家解答,起到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的作用。通過家校的網絡平臺相互溝通,強化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交流,建立起一個全新便捷的溝通方式,搭起了家校共育的連心橋。
2 提高家長育人水平
開辦網絡家長學校,主要是引導家長自主學習。因此,家校平臺上大量的信息資源,滿足家長的個性化需求,為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論、經驗支持,提升家長自我教育的覺悟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我縣還成立了課題組,對“網絡互動家校交流制度”、“家校溝通的適宜內容及相關策略”、“如何激發家長論壇回帖的積極性”等方面作了研究。不斷完善家長網絡學習點名和網絡評價制度,引導鼓勵家長學員撰寫育子文章,編輯精選家長教子案例集等,評選優秀家長,開設家長風采欄目,通過網絡宣傳優秀家長事跡,不斷樹立家長成功教子的自信心。
3 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家校平臺是一個完全向家長、學生、社會開放的場所,誠然離不開學生的參與。特別是班級網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繪畫作品、習作、攝影作品等,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發布,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在網絡上向全體家長、學生展示了自信與成功。有些學校每月要開展“責任之星”評選活動,“責任之星”們的事跡介紹都會公布在班級網站上,這一舉措常常會使孩子們激動好一陣子。
4 實現管理方式轉型
網絡家長學校的開通,首先使學校管理者越來越感受到它給學校工作帶來的方便和快捷。學校工作思路、工作具體要求、活動內容與安排、學生在校表現、對家長的建議等,都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及時發出去。其次,學生家長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方式,把自己對學校管理上好的建議,對老師的要求、希望,自己在教育子女遇到的困惑,發給相關的部門或老師,一定程度上提升和拓展了學校管理內涵。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們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網校平臺的架設,在很大程度上對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信息應用能力有著推動作用。
三、分析運作新問題。拓展平臺新模式
構建在信息技術平臺上的協同教育模式,能及時準確地將信息在家長與老師之間傳遞。80%的家長認為需要動態地獲得小孩在學校的德、智、體各方面信息,特別是在外地工作的家長對這種交流模式格外贊賞,這種協同教育模式將家庭和學校拉得更近了。我縣在拓展家校平臺新模式上作了深入的研究,讓這輛教育現代化變革的快車發揮更大的作用。
1 克服家校平臺制約因素
我縣學生家庭電腦擁有率達到42.9%,網絡普及率達到39.5%,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網絡家長學校的推進和推廣。當前,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度和期望值越來越高,提高自身素質和育人水平的意識和需求也正在不斷地被喚起,然而運用網絡的意識、行為以及能力卻沒有在短期內形成,需要學校在這方面進行宣傳引導,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指導,加大對成人信息技術培訓的力度。目前,我縣主要存在管理人員少,水平低的現象,與實現常態化的管理還有距離,各地網校的開發和作用發揮差異較大。網校的交互功能沒有得到很好體現,話題討論及交流明顯不足,使得網校存在的實際效應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2 確立家校平臺發展思路
由于家長的行為意識、知識結構、文化素質差異等因素存在,網絡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也是參差不齊的。為此,必須要創設條件,積極引導,經常給予網絡交流的機會,同時,我們鼓勵有網絡條件的家庭必須在網校注冊為會員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家長參與網絡學習和交流。加強教師、家長與學生的管理培訓。培養一支由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共同組成的網校管理團隊,廣泛發動家長參與網絡管理;定期開辦信息技能培訓班,提高家長信息素養;建立網校學習制度,要求家長每年保證4個學時的學習時間,納入家長學校學員考核內容。
3 完善家校平臺聯系功能
網絡家長學校資源庫中教育資源是對外開放的,具有共享性;家庭教育信息的傳遞也是不斷更新的。因此,保證網絡家長學校資源庫中的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必須要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建該資源庫,而僅僅靠學校提供信息資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完善家校教育欄目的界面設計和交互功能。界面精美、趣味盎然、功能強大是網絡平臺主要賣點。目前,網校的版面簡單、功能單一,需要進一步完善、修改,主要是家教論壇和家教網絡課堂兩塊內容,強化互動功能的開發利用。
浙江省象山縣E環境下家校教育平臺為傳統家長學校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進一步拓展家長學校辦學途徑和內容,提升家長學校辦學品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E環境下家長學校的建設和運行,建立了一種“全程、全員、全面”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對于深化教育改革,實現家校協同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