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寫是重要的外語綜合技能訓練和測試手段,研究者發現,除語言知識外,還有多重因素影響著聽寫的效果。著重討論焦慮這一負面情緒的影響,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教研經驗,提出了從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兩方面著手,消除焦慮心理對外語聽寫效果影響的方法。
【關鍵詞】外語聽寫 焦慮心理 教學策略 學習策略
一、引言
聽寫作為一種綜合性技能的訓練和測試手段,已經普遍應用到外語教學當中。聽寫把聽到的與書寫形式聯系起來,使“聽能訓練和獨立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訓練結合”,對提高駕馭外語的綜合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工具。學生經過聽辨、理解、短時的記憶,把聽到的東西按照原有的語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不僅鍛煉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在還原原文的過程中,學生更需要調動一切現有的知識來猜測未昕清和記住的部分,句法、拼寫等基本技能的運用必不可少。研究認為,將聽寫作為測驗手段可以很好的衡量外語學習這的綜合能力。在我國,CET考試和TEM考試,聽寫都是必不可少的題型。諸多研究結果表明,聽寫的成績與試卷的總成績正相關。然而,負面的心理因素——焦慮卻往往嚴重影響著聽寫中語言知識的運用和發揮,成為良好聽寫效果達成的重大障礙。
二、焦慮情緒影響下的聽寫
外語學習焦慮往往在外語學習或測試過程中產生,學習者因為恐懼擔憂無法達到預期的成績或效果而感受到憂慮、緊張、不安、焦急等負面情緒。研究證明,焦慮情緒可以對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產生負影響。近期,國內一些學者對焦慮和聽力效果之間的關系也做了相關的研究。如朱艷華的研究認為,焦慮程度越高,學習者越緊張,難以領會重點或進行信息編碼;段紅萍及胡鴻雁認為外語聽寫過程,需要注意和記憶兩種重要的心理機制的參與,實驗表明“焦慮情感往往容易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失敗”。在標準的聽寫測試(三遍式,150字)中,很多學生對前半部分的聽寫內容能夠盡量聽寫,而對后半部分的聽寫內容往往只寫上只言片語。這種現象固然有聽寫策略不當的原因,即學生在完善前面句子的過程中,占用了過多后半部聽寫的時間。但經筆者對學生的訪談發現,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經歷的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在聽寫開始時他們發現很多東西聽不懂,盡管盡量去聽去記,但由于語速快跟不上或根本拼寫不出,他們在堅持寫了幾句話之后,焦慮的情緒上升,他們潛意識里對聽寫測驗結果開始失去信心,恐懼失敗,強烈的自尊使他們放棄了后半程的努力,造成聽寫內容虎頭蛇尾的情況。
雖然人們發現了在聽力及聽寫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但應對此問題的方法,還顯得比較薄弱。下文,筆者將針對此問題,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研究和體會,從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兩方面提出一套解決方案。
三、雙重角度著手擺脫焦慮在聽寫中的影響
1 教學策略
(1)聽寫材料的選擇及準備
在選擇聽寫材料上,當然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外語水平。偏難的材料確實容易給學生帶來焦慮,但絕不能因此就一味選擇偏易的材料。在聽寫訓練周期開始前,教師應該對所有的聽寫材料按其難度做周到的安排。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聽寫訓練,在眾多難度較低的聽寫文章中,應該偶爾穿插難度稍高的材料。這不僅使學生對下一個級別的聽寫難度有個心理準備,更使學生有了適當的“負重”練習機會,這樣在正常難度的訓練中,學生更容易感到放松。在聽寫稍難的材料之前,首先教師要告知學生這是一篇比較難的材料,降低學生的心理預期,從而減低目標不能達成的挫敗恐懼。同時,教師應該幫學生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必要的生詞學習,文章背景的交代等等。而針對高年級或水平較高的學生,也應該偶爾提供相對簡單的聽寫練習。此時,則不必提示材料的簡單,目的是給學生收獲成就感的機會,增強自信心。
(2)教學方法的改進
在外語課堂上和測驗過程中產生的焦慮,往往是由于“負評價恐懼”,“是預期對個人的自尊心構成潛在威脅的情境產生的擔憂反應”,那么如何把這種恐懼降到最低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通過明示暗示等方法,降低學生的心理預期是第一步。在日常的教學中,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每次練習和測驗,不求完美,但求正常發揮。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也要根據情況做改革。
傳統的聽寫訓練中,教師放錄音,學生獨自聽寫,三遍誦讀放完學生得到一次性的反饋。在很多情況下,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只是在最后公布正確答案,學生核對修改。但這其實難以使其聽寫技能得到進步,學生只會發現他們剛才沒有聽到什么或者記下什么,挫敗感油然而生。因此,應該增加給學生播放錄音的次數,對稍難的句子可以播放多遍。反復聆聽的機會,使學生得以完善自己的段落。這個過程中學生只需要注意修補未寫好的部分,因此能夠更好地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同時進一步揣摩聽到的音和意,真正提高聽寫水平。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自己完成一篇比較滿意的聽寫作業,自信心的提高使之在日后的練習中降低了焦慮感。
除傳統的聽寫訓練,合作式聽寫訓練更被一些學者提倡,這種方法被認為增強了學生們的合作和互助,同時給學生們不斷對自己的語言假設進行討論求證的機會。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合作聽寫同時有助于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比如,任連萍等的研究中,對照傳統的聽寫訓練組,實驗組的學生聽兩遍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組合成原文,最后一遍繼續和原文比較再修正,小組成績代表每個人的成績。學生們在此過程中問卷和訪談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學生在聽寫過程中緊張焦慮感明顯低于控制組。小組的討論結果必然優于個人的聽寫結果,學生們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學生們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強了。可以說,合作式聽寫訓練是解決學生聽寫焦慮的一劑良藥。
最后,教師們在聽寫訓練和評價聽寫測驗結果時,應把“正確分析”擺在首位。很多學者在進行聽寫研究時,傾向于研究討論學習者的錯誤及其原因。這是錯誤分析的一種。在二語習得的研究中,學習者的錯誤被認為是有價值的信息,錯誤分析方法一直被普遍接受。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錯誤分析方法有著它的局限先,其一就是它過分強調學習者的錯誤,而使人忽略了學習者輸出的正確的語言。因此,在聽寫訓練中,教師應該把正確分析和錯誤分析結合起來,首先幫助學生分析他們聽懂的原因,寫對的原因和得分的原因,然后再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客觀的看待自己的聽寫水平,減少聽寫焦慮。
2 聽力學習策略
聽寫焦慮本身也應該被學生所重視,從自身的角度調整心態,因此教師需要在此方面對學生做出指導。控制情緒的策略是學習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O’M alley&Chamot的學習策略分類中,社會與情感策略是獨立于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的第三大類策略。這一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促進某一學習任務的完成而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或自己控制情緒,消除不安或焦慮等”。應對聽力焦慮問題,Oxford提出可以運用深呼吸、音樂等方式使自己放松,也要經常給予自己肯定的鼓勵。比如,“我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了”或“我的聽力在進步,犯些錯誤是很正常的”;同時學會找同伴傾訴情緒、寫日記及在課堂的聽寫或課后的聽寫訓練結束后,及時發現自己的進步,并獎勵自己都是必要的情感策略。學生自主控制焦慮情緒的根本在于,教師要幫助學生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但并不需要過分的夸大的它的負作用。更多的是教師通過課堂聽寫活動的過程及評價給學生們以暗示,帶動學生自我情緒的調整及在課后聽寫聯系中適當情緒策略的運用。
四、總結
影響聽寫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著重討論了焦慮的副作用及其解決方法,但這些必須與語言知識的提高和其它心理機制的良好運用共同作用才能達到提高聽力效果的目的。
焦慮來源是多方面的,是心理的預期的達成困境,也是對來自外界的評價的隱形恐懼。因此,解決聽寫焦慮問題的方法必須是雙重的。以教學方式的改變消除焦慮對聽寫的負作用,并帶動學生自身在學習中的情緒調整,將對聽寫的訓練產生積極的影響。希望本文對其它聽力理解訓練、閱讀、寫作及口語練習中的焦慮的消除,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