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公正是司法審判的靈魂,是法官的神圣職責,它要求法官成為社會沖突的最終裁判者和社會正義的最終維護者。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就必然要求法官在審判中保持獨立性、中立性和消極性,只有這樣,法律才可以真正定爭止紛,值得人們尊重,法官才可以真正樹立裁判者的社會權威性。
【關鍵詞】司法公正 司法審判 角色要求
一、現階段我國法官獨立性、中立性和消極性缺失的表現
1 法官獨立性缺失之司法體制行政化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一直沿襲行政運作模式,導致法院體制行政化。從法院層級及內部關系來看,具有濃厚的行政化色彩。每一級法院,包括最高法院都有相應的級別;每個法院的干部和法官也有相應的級別;在法院間的關系不完全是審級關系,而是一種準行政,或者就是行政關系。也就是說,上級法院的意見,下級法院實際上是要執行的,而下級法院在審理案件中遇到疑難問題,會及時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向上級法院請示,取得上級法院的指示和命令。這種司法體制的行政化完全不符合司法固有的特點和審判規律的,嚴重影響了法官的獨立性,完全有害于司法公正。
2 法官中立性缺失之地方保護主義
司法行政化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地方化,其核心是地方保護主義的泛濫。地方保護主義突出表現在案件的受理、審理和執行中。一些地方的法院和法官在審理雙方當事人不在同一地區的民事經濟案件的活動中,受地方經濟利益驅動,公然不顧法律和事實,偏袒本地區當事人,損害外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目前,司法權的行政化地方化已成為我國司法領域中無法自我克服的體制性通病。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地方行政干預地方司法,嚴重破壞司法獨立和國家法制的統一,司法權力地方化容易為某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開綠燈,使法律的公信力喪失,其結果必然導致公民對法律失去認同,失去信心。
3 法官消極性缺失之法官職權主義模式
我國的審判模式至今仍是較單純的職權主義模式,即實行法官主導式審判方式。法官在開庭前的準備階段包攬調查取證活動,這既拖延了訴訟,又助長了當事人對法院收集證據工作的依賴性,出現了“當事人動嘴,法院跑腿,律師看本”的現象。這種審判模式因沒有充分體現審判的公開性、民主性及對當事人程序權利的充分尊重,更無法實現法官的消極性。
4 綜合因素之司法機關監督制約機制疲軟
在實踐中,各級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僅停留在由各級權力機關根據同級黨委的意見來選舉和罷免同級司法機關的負責人,各級權力機關對司法人員的任免僅限于履行法律手續,沒有把對司法人員的任免與他們具體執法情況的考察有機地結合起來,各級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只表現為“工作”監督,即聽取和審議司法機關的年度工作報告及視察和檢查司法機關的執法工作情況。再加上目前國家權力機關尚無行使權力的具體程序規定,特別是在國家權力機關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上更是如此。因此,導致權力機關的監督不力,致使司法機關無力糾正預防執法不公和司法腐敗。
二、關于保持法官的獨立性、中立性和消極性的思考
針對上述的法官的種種困境,確實保持法官的獨立性、中立性和消極性是實現司法公正和落實司法改革的關鍵所在。
1 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逐步落實法院和法官審判獨立的地位
法官的獨立和中立必須以審判獨立為前提,沒有審判獨立就沒有法官的獨立和中立。在推進司法改革進程中,應緊緊圍繞落實法院和法官獨立審判地位這一目標,有步驟地采取措施。
(1)應盡快消除司法地方化色彩,建立獨立、統一的司法系統
切實解決地方法院在人、財、物等方面依賴于地方行政機關的問題,從根本上避免地方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干預,以真正落實憲法的審判獨立原則,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2)改革現行的法官管理體制,建立獨立、統一的司法人事制度
要本著弱化地方權力部門決定任命管理法官的原則,探索實行新的法官遴選、任用管理體制,既保證法官隊伍的高素質,又減少地方人事管理權對審判獨立的制約和干預。
2 建立完善法院內部審判管理機制
(1)實行法官與其他人員、法官職權與其他權力分離設置管理
耍保證法官職權范圍明確、固定、到位,即只享有并充分地享有審理權和裁判權,只負責主持庭審和起草裁判文書,只在法庭上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見面,且是在雙方監督下公開進行。
(2)強化合議庭功能
規范明確合議庭的職、權、責,改變合議庭只審不判而由院庭長及審判委員會用行政方式審批案件的做法,院庭長只有參加合議庭作為其中一員或依法指導合議庭辦案,否則不能對案件的處理隨便發表意見。庭長或院長的觀點與合議庭判決意見不一致時,應該建議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不得擅自更改合議庭意見,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來自法院內部的行政干預對法官獨立、中立裁判的影響。
(3)切實落實審判公開原則
公開既是消除司法不公的防腐劑,也是監督和保持法官中立的有效措施。要真正落實好公開原則,當前要繼續加大法官當庭組織質證、當庭說理評判、當庭公開裁決宣判的力度,努力減少只在法庭上查證據、查事實,而在庭后裁決、庭后宣判的現象。
3 大力加強法官隊伍素質建設
通過提高法官入門門檻,從嚴考核任用,確定法官員額比例,精簡法官數量等措施,嚴把法官資格的準入條件和程序,在此基礎上,加強和完善立法,保障法官的職業權利和地位,落實法官終身制和高薪制,使法官真正成為受社會尊重、來之不易的崇高職位,增強法官的職業尊榮感,使法官抵御外部侵蝕成為真正自覺自愿的內心需要。
同時,按照專業化、專家型的目標,努力培養具備深厚法學理論功底、精深法律知識和嫻熟辦案水平的法官群體,為法官獨立、中立辦案奠定基礎,也才能使法院在管理上敢于放權到位,保證法官有職有權,避免法官中立流于形式。
4 加強對法官審判行為及業外活動的監督制約
法官中立應當建立相應的具體管理制度進行督查落實。在監督方式上,應從過去的主要監督裁判結果是否公正、中立,轉變到對審判過程中法官審判行為的控制監督上來。例如,嚴格法院內部案件立案分流管理制度,禁止各個訴訟環節的法官相互為當事人打聽案情、為當事人說情。在干警辦公、審判、生活區采取必要的“隔離”管理措施,防止法官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不正當接觸。法官在八小時以外的業外活動應保持高度的冷靜、理性,謹言慎行,超然獨立,甘耐寂寞,謹慎出入社交場合、謹慎交友、慎重從事職務外活動,唯有此,才能向社會展示和顯現人民法官中立、公正、權威的職業形象。
三、結語
總之,法院和法官是社會的中立者,唯有堅持正義才可獲得威望:只有把自己看作與世無爭的裁判者、把法律和正義作為自己的目標才可以滿足歷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