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為適應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而對專業教師的特殊要求,“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直接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職業素質。本研究立足于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現狀及其“雙師型”師資隊伍存在問題與成因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出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措施,為民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工程與內涵建設夯實基礎。
【關鍵詞】民辦高職 雙師型 師資隊伍 問題 原因
民辦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內涵建設,著力提高辦學質量,以鮮明的辦學特色,過硬的人才培養質量,良好的學生就業贏得社會的認可和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盡快樹立民辦高職教育辦學的特色與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高職院校的教師與普通高校的教師比較而言,不僅需要有與本專業相適應的理論基礎知識與教育教學能力,同時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實踐與操作技能,也就是要成為適應高職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也是確保高職教育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
一、民辦“雙師型”師資隊伍現狀分析
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對專業課教師的一種特殊要求,相對于公辦高職教育,民辦高職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等更有其獨特的特點,由于民辦高職教育發展的速度極其快速,規模擴張型的發展模式,致使“雙師型”師資隊伍狀況成了民辦高職院校現在面臨的突出問題,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達不到教育部的評估指標要求
根據初步調查分析,我省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不到5%,與教育部關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要占專任教師的50%相比較,量少質弱,差距甚遠。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師資絕大多數是從學校門畢業入學校門教書的“院校派”青年教師,其實踐技能參差不齊,遠遠達不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要求,這也制約民辦高職院校在短期內難以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數量。
2 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反差較大
由于對“雙師型”教師的片面理解,加之很多從業資格證書的取得僅僅只需通過書面考試,從業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根本沒有辦法保障。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缺乏持續的專業發展平臺,很多教師即使取得“雙師型”教師要求的資格證書,由于沒有實實在在的實踐,沒有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經過實踐訓練,其本身實踐能力就很弱,因此很難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訓,缺乏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所應有的教育教學能力。
3 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不穩定
民辦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有兩部分構成:即校內專任教師和外聘教師,校內專任教師主要為年輕教師組成,這一部分教師很難在短期內達到“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導致民辦高職院校屬于本校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很少。同時民辦院校的人員流動性較大,缺乏相對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主要通過外聘,只有極少數是學院的專任教師。教師的稀缺性和不穩定性就決定了學院很難通過系統的培訓來保障“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
4 民辦高職院校教師學緣結構單一
學緣結構是指一所學校全體教師最后學歷的畢業學校的構成狀態,亦或是來源的構成狀態。據統計,民辦高職院校教師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來自省內幾所學校,有的學科甚至幾位老師出自同一師門。學緣結構的單一不僅影響教師隊伍的多學派、多學術風格之間的交流與交融,造成學術科研氣氛沉悶,同時在教學上也會因為缺乏直接的切磋而使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調刻板、最終導致教學、科研缺乏創新、學術思想趨于僵化,學科的發展也趨于走向凝固化。
二、“雙師型”師資隊伍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 “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尚未建立
“雙師型”教師培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職前培養,二是職后的培養。在職前培養方面,我國目前并沒有“雙師型”教師的專門培養機制,教師基本來自普通師范類學校,在實踐技能上沒有經過特別的訓練,顯然,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教師是基本不具有“雙師”素質的。面對如此的師資培養體制,職后培養就成了“雙師型”教師成長的關鍵,據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缺乏“雙師型”師資培養的專項經費與機制,“雙師型”教師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則需要一個持續不斷的機制為教師提供提高和深造的機會。培養機制與經費的缺乏,導致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景。
2 “雙師型”教師準入機制缺失
“雙師型”教師準入機制是確保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數量、質量的關鍵,也是學院“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指導方向,實踐表明,民辦高職院校缺乏嚴格的教師準入機制,主要表現為:一是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在新進教師時沒有制定明確、具體、嚴格的標準,民辦高職院校由于師資的緊缺性,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的選擇性,導致民辦高職院校新進人員大多數為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二是民辦高職院校在是否具有“雙師”素質的問題上沒有明確的界定,導致引進教師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素質。可見,民辦高職院校要集中力量、充分運用多種方式,盡早盡快解決民辦高等教育“雙師型”教師匱乏短缺的現狀問題,實行嚴格的民辦高等教育教師“雙證準入制”,即:“教師資格證+高級職業技術等級證”任教制,以確保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要促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達到50%以上的評估指標和要求、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3 民辦高職院校缺乏穩定教師隊伍的基礎
由于民辦高校普遍沒有完善的人事制度,踐行的是“老板的個人意志”,“用與不用,晉級與降級”,都是負責人說了算,這種個人主義的制度難免存在不公平、不公開。甚至因個人關系“暗箱操作”行為;民辦院校教師進修與科研愿望難以得到滿足,民辦高校的教師一般為剛畢業,學歷及職稱普遍低,迫切希望能通過進修或培訓等途徑快速提高自身的素質與資歷,而民辦學院由于性質的特殊性,培訓機制不健全,領導不重視教師的培訓與進修,同時、科研制度不健全、經費嚴重不足,而科研是教師職稱評審和升遷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以上種種都導致了民辦院校的優秀教師選擇了離開,學院留不住人也成為了民辦高職院校的頑癥。
4 民辦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來源比較單一
民辦高職院校由于發展速度快,加之人員流動性較大,基本每年需要招聘新老師充實本校的師資隊伍,用人單位為了節約成本,都通過在單位主頁上發布用人信息,招聘的標準為思想政治、學歷、專業等方面,求職者也因為外出求職經濟成本增加,而習慣于就近找工作,投遞簡歷基本局限于當地的招聘單位,這種人才招聘模式直接導致了學院教師學緣結構的單一。
三、民辦高職院校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1 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相統一的原則
理論教學是對任何一位老師的基本要求,但對于“雙師型”教師,光能勝任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為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民辦院校的實習實訓基地都可以成為學院“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基地。教師同學生一起到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工作,通過身臨其境的實踐了解和熟悉實習實訓單位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規章制度,讓教師發現自身學科專業知識與市場、就業環節的差距。同時,鼓勵各教師問的團體合作,各教學單位可組建相關的項目組輔助教師完成相關的服務工作。當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實習實訓返校后,由教師總結自己的實習實訓工作中的得失,明確某一行業的工作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對照現有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并根據市場的需要研究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改革,在不斷的研究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同時,教師自行提出相應培訓及進修計劃,這有利于解決長期以來教師教學工作和培訓進修難以同期矛盾,保障了培訓的自主選擇權;在高校的學科平臺上,實現教師教學資源與實習實訓資源有效整合,以順應國際教育發展潮流,有利于大規模培養優質的“雙師型”教師。
2 自主培養與校外引進人才相結合的原則
學院作為一個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為己任的組織,要順利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有自己穩定的教師隊伍。學校專任教師以高校應屆畢業生為主,使具有初級職稱的年輕教師相對較為集中,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師。另外,外聘退休老教師多長期從事學科教育工作,對高職高專教育辦學規律、特征不熟悉、不了解,年輕教師要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不斷成熟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成長階段,所以急需有目的、有步驟加強骨干教師培養。同時,為盡快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質量,形成科學的“老、中、青”教學梯隊,學院應積極從企業、公司引進專家、能手、工程師等高端人才,利用他們的專業優勢,積極開展學院的學科建設,通過學科的建設,培養年輕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逐步提升學院“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結構、數量及質量。
3 積極踐行“機制留人、事業留人、環境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則
常言道:“安居才能樂業”,民辦高職院校應加大投入,制定相關的保障制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創造條件,改善和提高教師工作條件和待遇,盡快改變師資隊伍不穩定的狀況;加大教師執教能力的培訓力度,學院設置專項經費用于教師的培訓、科研與進修,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與水平。使每一位教師能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發展前途。民辦高職學院不僅要能培養“雙師型”教師,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要留得住,不僅要事業留人,更要感情留人,完善民辦高職院校的人事制度,營造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圍及營造教師間協作、團結的學院文化,為教師愉快的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應堅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內涵發展的方針,以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中心,以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為重點,建立促進教師資源合理配置與開發利用和優秀人才成長的有效機制,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素質良好、實踐能力強、富有活力、適應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強化技術技能和實踐教學要求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