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工作,是一份人與人之間建立平等溝通關系的工作。在這份工作中要求輔導員要擁有一種重要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是輔導員與學生細致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是完善輔導員工作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高職高專 輔導員 親和力 重要性
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工作,是開導專科學生的思想的工作,是以德育人的工作。輔導員工作注定是與學生深入打交道的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以自己的品德、風范、感情、情操、行動,去影響和帶動他的學生,也就是說,對工作的對象要有一種“親和力”。輔導員的“親和力”,實質上是指輔導員以自己特有的素質,在輔導員工作中所產生的一種親近、和諧的力量,一種感染、凝聚的力量。這種“親和力”的產生會更有利于輔導員與學生溝通。蘇霍姆林斯基說:“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那么,輔導員工作者的“親和力”如何形成、如何體現呢?我認為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培養高尚的人格力量
從事輔導員工作已有數年了,我深感一名輔導員素質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學校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直接影響到學校辦學質量、社會聲譽,更為重要的是。輔導員的個性、人格魅力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輔導員的人格應該是高尚的人格,應該是他人的楷模,應該是學生眼中的榜樣力量。通過人格的榜樣作用,形成“親和力”,做到“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團結大家實現共同的目標。輔導員是學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標高,學生都有“向師”的模仿心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與學生朝夕相處、共同進退的輔導員自然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輔導員光明磊落、純潔高尚的道德人格對學生來說無疑具有顯著的示范作用。如果一事當前,首先為自己打算,甚至將學生的利益擱在一邊,那就勢必在學生中失去威信,學生在你的背后就會指指點點,也就談不上有什么“親和力”,談不上去做什么輔導員工作了。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輔導員工作者,要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凝聚力,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到品德高尚,始終將人民、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真正做到高風亮節。
二、采用正確的工作方法
所謂方法對頭,少走彎路。方法不對,費力受累。在輔導員工作中,如果方法不對,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就要通過尋求正確的方法,恰當地解決好某些思想問題,達到團結人和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在輔導員工作中采用正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輔導員工作的不同任務和不同對象,確定適當正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對帶有共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可以采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方法。對帶有傾向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可以采用典型引導、現身說法的方法。對某些個別的思想認識問題,則只能采用個別談心、循循善誘的方法。這樣,針對不同的問題和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就能產生一種“親和力”,使矛盾和問題迎刃而解,達到預期的效果。確定了正確的方法,還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好這些方法。不顧實際情況,將各種方法隨便套用,也是不能產生“親和力”的。如果對于共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個別談心,那就會你通我不通,認識難以一致。如果對于個別談心的思想認識問題在班會上說一氣,那就會適得其反,加深思想矛盾。因此,在輔導員工作中,出發點正確還要方法好,方法好還要運用好。
三、用真誠情感打動學生
人既有思想,也有情感。輔導員工作雖然主要在于說理,但是也離不開動情。許多事實說明,情理交融、寓情于理的輔導員工作,是最有效的輔導員工作。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感,能產生極大的“親和力”。從而使人們對某些道理不言自明,激發人們去自覺地實現共同的目標。輔導員的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也才能激發學生對于真理的追求。
以情感密切關系,這是產生“親和力”的條件之一。這就需要我們的輔導員工作者,對學生有一種很深的情感,要學會以情感密切其中的關系。黨的好干部孔繁森兩次赴西藏工作,他除了不畏艱難、吃苦耐勞外,還對西藏人民傾注了深厚的情感。正是這種深厚的情感,密切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也使黨和政府與西藏人民之間形成了強烈的“親和力”。“為民書記”鄭培民同志,正由于他一心為民,所以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很強的“親和力”。由此可見,對于有“親和力”的輔導員,學生才是最信服的。
以情感凝聚人心,這是產生“親和力”的條件之二。做輔導員工作,是為了及時有效地解決好學生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和困難,團結大家為班級的共同利益而奮斗。要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凝聚力,很多時候需要輔導員要有真誠的情感,要有體現這種情感的實際行動。
以情感振奮精神,這是產生“親和力”的條件之三。輔導員工作,不僅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的工作,而且也是鼓舞人、激勵人的工作。這就需要輔導員工作者,要學會以情感振奮學生的精神,鼓舞大家團結一致,矢志不移,克服困難,奪取勝利。
總之,輔導員工作需要一種“親和力”,這種“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于知識和真理的追求。錢夢龍說過“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只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聰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費心血去培養的教師,才能始終微笑著面對每個學生,熱情地關注他們的成長。親和力是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對我們廣大輔導員的強烈要求,具備了親和力,我們才可以借此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雙方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后進生的轉化,擴大教育的覆蓋面。縮短與學生的距離,使教學充滿人性,使同學們更多地感受到人文關懷的陽光,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向往,教育的良性循環和長效機制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