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巴西留學生學習漢語聲調過程中的常見錯誤進行調查、分析并找出其原因,為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聲調 語音教學 重音 偏誤分析
隨著全球一體化、信息化的加強和中國綜合國力的迅猛增長,世界各國正出現了一個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自2005年,筆者所在的大學與巴西諾茵菜市尤尼維爾大學一直有非常良好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了非常驕人的成績。巴西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一年之后漢語水平突飛猛進,但他們漢語學習特別是發音還存在很多問題。
巴西留學生的母語是葡萄牙語屬印歐語系是非聲調語言。盡管很多研究者對來自英、美、日、韓國家的漢語學習者進行了很有深入地的探討并且提出了很有見地的教學建議,但目前母語為葡語的留學生漢語的聲調習得情況的研究尚未見到。
一、巴西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過程中的偏誤分析
偏誤分析理論(Arror Analysis)就是對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所犯錯誤進行分析研究,從而了解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非常重要的理論之一。
偏誤是指學習外語的人在使用非母語進行交際時,他所使用的形式與所學的外語的標準形式之間存在的差距;偏誤分析就是發現外語學習者發生偏誤的規律的過程。這種偏誤是學習者在努力接近目的語的過程中,偏離目的語的標準而出現的錯誤的語言形式,這些形式是呈規律性的,它是學習者真實水平的反映。
本文采用實驗、統計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作者隨機從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二屆巴西留學生漢語培訓班的三十名留學生中抽取十名作為調查對象,筆者根據聲母和韻母的拼讀規則選出教材中常見的四組字分別代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聲調出現的次數均為10次。
余藹芹(1986)就曾提出在普通話的四個聲調中,陰平調型最容易掌握,漢語四聲學習的難度順序是:陰平、去聲和陽平、上聲。但是人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對外國學生來說,是聲調高低而不是調型造成了學習困難。
但是巴西留學生在聲調習得過程中,與上面的研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具有很多自己的特點。對于巴西留學生來說,漢語四聲學習的難度順序與上述情況有些不同,是去聲、陰平和陽平、上聲。陽平和上聲混淆,這種錯誤在留學生漢語發音中最為普遍,巴西留學生學生也不能例外。主要表現在:陽平的起點和終點都不夠高,且低音部分偏長,高音部分又過短;上聲降得不夠,或者干脆未降直升,有的是低音部分過短,高音部分持續時間長,因此使得陽平和上聲的發音很難分辨。
巴西留學生的陽平起點終點都不夠高,特別是高音部分偏短,上升不夠,這是不同于西方學生的偏誤。在教學中耍多做對比,強調陽平上揚的感覺。并通過聲調的組合練習,語流中的操練來鞏固。上聲對于他們而言更難去把握。上聲問題是語音學研究和語音教學中討論的熱點。傳統上把上聲描寫為“214”,即“降升”,曹文(2002)把上聲描述為“211”,將其聲調特征描述為“降平”,這種觀點由于其在對外漢語教材中出現,從而對漢語語音聲調教學起著較大的推進作用。筆者也傾向于認為:上聲的最本質特點為“低降”,所以在上聲教學中,要再三強調“低”是上聲的本質特征,“降”是實現“低”的手段。在教學時,為簡化起見,可先淡化升尾,只教通常所說的半三聲“21”或末尾拉長的“211”,讓學生對上聲的“低降”特征有更準確的把握。教學實踐也表明這種做法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聲調是由音高決定的,音高由聲帶的顫動產生,聲帶顫動涉及多塊喉部肌肉的活動。環杓后肌收縮對杓狀軟骨有固定作用,環杓側肌收縮能使聲帶并攏,杓問肌收縮可以使杓狀軟骨靠近,環甲肌和甲杓肌收縮則能夠控制聲帶緊張度,基頻降低與甲杓肌、環杓側肌和環甲肌的活動有關。漢語是聲調語言,漢語聲調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中國學生自幼學習漢語,對聲調比較敏感,對音高的調節也比較到位。大多數留學生的第一語言都沒有聲調,所以他們學習漢語聲調通常就會出現一些偏誤。
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聲調是教學的難點之一:首先,巴西留學生的母語是葡萄牙語屬印歐語系是非聲調語言,所以聲調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有很多外國學習者在掌握了很多漢語詞匯和文化之后,發音仍然是“洋腔洋調”根本的原因就是聲調上面出問題了;另外,在教材中只有簡單的介紹就靠老師去講,但是聲調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讓老師很難去講。
在語音教學研究中,聲調教學也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之一。但是盡管大家都在努力,聲調還是絕大多數留學生學習和掌握漢語語音的最大障礙。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盡管人們歷來重視聲調教學這一環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聲調問題至今仍是困擾教師和學生的最大問題。聲調的偏誤非常為人所察覺,漢語聲調的數目比聲母和韻母少得多,聲調在語音結構中的負擔自然也就重得多。
總之,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受母語或目的語還有一些教與學意識和觀念的影響,巴西留學生在習得漢語語音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偏誤,這些偏誤對漢語對位第二語言教學提出了很嚴峻的挑戰。
二、教學對策的探討
至于如何教聲調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者們眾說紛紜。
首先,在教聲調的順序上,關鍵提出教聲調時不按陰、陽、上、去的順序,可以改為陰、去、陽、上的順序。但是對于巴西留學生而言,漢語四聲的難易順序的確是去聲最容易學,其次是陰平、陽平,上聲最難學。聲調是由音高決定的,而音高又是由聲帶緊張度決定的,為了讀準聲調,就要有效控制聲帶緊張度。所以筆者認為教聲調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漢語四聲,然后在練習聲調的時候可以先讓他們發準去聲,巴西學生去聲的起點沒有問題,只是終點略低一些。要告訴他們發去聲時聲帶要迅速放松,以便達到預期的音高低點。發陰平調要抬高音調,聲帶保持緊張。在陰平調基本正確之后,然后再練習陽平,巴西留學生陽平的起點調高也基本正確,應告訴他們陽平是升調,發音時聲帶由中度緊張迅速變緊,聲調上升。并升到預期目標。練習上聲時,聲帶先放松,然后再拉緊,使音高先下降,再上升。
其次,最多的關于教聲調的方法和模式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議。很有學者認為采用五度聲調調型圖,利用五度聲調調型圖使學生對聲調有一個視覺的感性的印象以及初步的理性理解。幫助學生體會聲調音高的變化過程,了解四個聲調的調性特征。也有人采取手勢法即按照四聲調的符號劃動來做手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喻江在其《聲調教學新教案》中把聲調教學與五線譜結合起來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簡單可行,并且學生覺得不是在學習枯燥的聲調而是在享受非常有創意的音樂,積極性自然就很高漲所以接受起來很快,收效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