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建筑是建筑發展的趨勢。綠色建筑的設計應從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出發,全面考慮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充分體現建筑的人文關懷。隨著綠色建筑的不斷推廣應用,人及建筑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將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建筑 全壽命周期 節能 可持續性建筑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諸如大氣污染、水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等,使得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陸續提出了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生態建筑等概念。在倡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節能、生態的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趨勢,綠色建筑因此應運而生。
二、綠色建筑概念
關于綠色建筑的定義有很多提法,目前在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完全一致的定義。但是,各國對綠色建筑的特征描述是大體一致的。在我國,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
通常來說,綠色建筑是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可靠的居住生活及工作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高效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1 節約能源和利用可再生資源。通過各種被動設計和主動設計技術,減少建筑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
2 結合氣候設計。人類為了抵抗自然界的風霜雨雪從而產生了建筑,可見建筑是人類適應氣候環境的產物。針對不同的氣候類型,應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
3 材料循環利用。為了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應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及舊材料的合理重復利用。
4 尊重人性,尊重基地環境。為使用者創造健康舒適的環境,同時使建筑與周邊建筑環境有機融合,保護建筑周邊環境生態系統的平衡。
5 整體的設計觀:綠色建筑提倡人及建筑物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永續發展,因此結合社會生態的歷史地域主義設計,可以將建筑融入歷史與地域的人文環境中。
三、綠色建筑的設計
綠色建筑的設計應從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出發,全面考慮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充分體現建筑的人文關懷。
1 節約能源。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風;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再生能源供熱、發電;采用保溫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節能低耗的設備。
2 合理利用資源。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對地下水、雨水等加以循環利用;合理規劃利用土地資源。
3 回歸自然。建筑外部要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有機協調、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還要根據地理、氣候條件,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周邊的水體、植被調節小氣候,改善熱環境。
4 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采用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利用安全的對人體無害的健康材料,營造舒適宜居的熱、光、聲、空氣環境,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5 全壽命周期策略。建筑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后的施工、運營及最終的拆除、廢棄物的處理,形成了一個全壽命周期。在這一過程中,使用對環境污染少、可回收利用的新型環保綠色建筑材料,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對垃圾進行回收處理。
6 與歷史地域人文環境相結合。根據當地的歷史背景、地域特色,繼承并發揚當地的傳統建筑中的綠色經驗,尊重使用者,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
四、綠色建筑的應用及發展
隨著人們對綠色建筑的不斷探索創新,近年來,國內外關于綠色建筑的實踐逐漸增多,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腳步也加快了。
首先,綠色建筑的評定標準的適用范圍,不再局限于原來的住宅、公共建筑(辦公、商廈、賓館等),而是推廣到學校、醫院、體育場館、科技館、展覽中心等建筑,從而使得綠色建筑的面大量廣。
其次,不但是對新建建筑物有提出申報綠色建筑的要求,改造既有建筑也有提出申報綠色建筑的要求,并且超高層建筑和工業建筑都已經開始納入綠色建筑評價的對象。
再次,對綠色建筑的標準越來越嚴格,對部分公共建筑不但要進行綠色建筑標識,還要實施能效標識。對綠色建筑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的定性評價發展到了建筑碳排放量的計量分析。
五、結語
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研究已成為國際建筑的發展趨勢,建筑設計與施工應當充分考慮綠色建筑的特征,以求“降低環境的負荷”、“與環境相融”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建造出綠色、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