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高校體育館模式出發,探討現下高校體育館社會服務模式研究。高校體育館現在分為完全開放式、部分開放式和完全封閉式三種。隨著政策的調整學校采取的方式可能會有所調整。本文分析了各種形式下的利弊,以及對高校體育館未來開放的設計。
【關鍵詞】高校 體育館 開放
通常理解為現代教育的三大職能是: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教育資源如何在這三者之間分配成為很多學者研究關注的焦點。這其中的社會服務問題,通常面臨著這么一種狀況,高校要為社會做出什么、高校要為社會付出什么、高校想要得到什么,投入與收獲是否成回報。隨著問高校社會服務問題的不斷深入研究,筆者想在這里簡單闡述一下高校體育館的社會服務模式之研究。
一、高校體育館的三種運營模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身體能力的需求日益加強,現下幾乎各大高校都有屬于自己的體育館,只不過大小設施有部分差異。各大高校的體育館,承擔了學校內“教學、訓練、比賽、大型社會活動”等功能。課上教學,課下娛樂,定期比賽,偶爾活動成了現代體育館的現狀。因為運動設施比較齊備,所以很多高校的體育館都面臨著是否對外開放的難題。現今高校的體育館的開放程度一般有如下三種形式:
(一)完全開放式
此類高校的體育館是完全對外開放的。即花錢便可進入。在這其中還分如下幾種情況,體育館本校師生出入和其余人等的出入一個價錢的;體育館分本校師生價錢和非本校師生價錢的;體育館分為本校師生價錢,本校師生家屬價錢以及其余人等價錢的。三種情況是最大的差異即是門票的價錢差,但除此之外,服務質量沒有明顯差異。完全開放式的體育館有著市場經濟的特點,除去學校的投資外,其收費也成了巨大經濟效益的來源。
(二)部分開放式
部分開放式即是部分項目對外開放,部分學校只對本校師生開放。一般來說,學校的運動設施有室內室外之分,部分開放式的通常來說更多的開放的是室外項目,對于資源稀少,利用率高的室內項目,采取了限制的政策,以保證學校內部的正常使用。除去正常的學校投資,相比較于完全開放式體育館,部分開放式的體育館的經濟來源有所限制,但是可以保證一些熱門項目的使用情況。
(三)完全封閉式
此類學校最大特點即是學校體育場所完全不對外開放,只對學校內部開放,供全校師生使用。無論是室內項目還是室外項目,只可以本校使用。除去學校的投資,便是學校師生進出的時候的繳費。比起前兩種方式,這種方式經濟效益明顯有差異,但是比較明顯的是,有效的控制了外校的進入,保證了學校體育館的正常發展。
對于這三種形式,沒有一種得出結論的最好的選擇。三種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很難做出一種各個模式都好的情況。開放程度高的學校其收入更多,但是師生的使用率可能會下降。開放程度越低的學校,越需要注重經濟問題,以保證施舍的使用、維護、升等級。三種方式有可能有交叉,即學校的政策的改變,對于運動場所使用的改變。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學校很可能根據自身使用情況和其他原因調整政策。所以未必是從一而終不變的形式的。
二、封閉后體育館的問題
高校體育館的開放究竟對學校的長期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弊的,還需要通過時間和具體境況加以分析的。每所學校采取的是不同的政策。
既然完全開放式對高校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很多高校的選擇便從高校便從部分開放式便為部分開放式,限制部分人員的到來,減輕高校體育館的人數壓力。結果“社會人員”數量急劇下降,但是體育館自身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利用率的不足
和商業體育館不同,大學是有寒暑假的,每年大概有三個月的假期,通常體育館也同時放假休息。這和它建立的“堅持場地不閑置、時間不浪費”的原則有著很大的出入。放假時一味的關館休憩,雖說可修繕部分設備。可是也有很多設備因為暫停使用而有所老化。所以對于運動設施來說,存在利用率不足的問題。
(二)資金的缺乏
即使高校體育館每年有學校大筆的補助,但是因為不再對外開放。資金吃緊是一定的。事實上,沒有高校體育館不存在任何經濟問題的。只是經濟問題有時不是矛盾最明顯的問題。
(三)管理水平的下降
長期不再招收外來人員,不對外營業,沒有比較的體育館缺少了競爭,缺少新鮮血液,容易造成服務質量有所下滑,對其長遠發展還是有影響的,容易造成居安思危的狀況。
三、高校體育館運營模式的改進
1993年全國體委主任會議制定的《關于培養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進程的意見》中,提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改革思路。1995年國務院頒發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各種國有體育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加強管理,提高利用率。高校應在不影響教學、訓練和群體工作的情況下,向社會開放,為全民健身服務。1999年下達了“關于假期、公休日學校體育場地向學生開放的通知”。通知指出:“自1999年暑假始,各級各類學校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間,體育場地、設施均向學生開放”,更是肯定了這種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則是之間強調“各種國有體育場地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加強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公共體育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加強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公共體育設施要向社會開放,正確處理好公益的經營性的關系”,相關文件的出臺,為普通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經營,向社會有償開放提供了政策和法規方面的支持。根據文件的精神,并不鼓勵高校運動館完全不對外開放,畢竟社會服務也是現代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開放一定是會開放的。只是怎么開放是最合適的。
至于未來高校體育館的開放程度究竟應該如何式,還是有待商榷的。體育館的開放程度,無疑是如下幾個問題。有多少承受能力,是否有能力承受外來人群。資金方面的壓力有多少。能不能有一個各方最大化利益,得到最合適的選擇,可不可能合并方案,采用新方式,具體方法是,周一到周五工作日采取部分開放式;周日,學生寒暑假采取完全開放政策。其優點是,保證了學生正常的使用,教學、訓練、比賽、大型活動。學生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是不需要上課的,所以這樣子可以最大化的吸引“社會人員”。兩者的時間基本不發生沖突。倘若有人數限制的運動項目,本校師生可以優先進入。所以既滿足了本校師生的需要,又可以解決經濟壓力,閑置過久,管理水平的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高校的社會服務,要首先保證學校的使用,其次兼顧開放。為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