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憤怒的葡萄》是斯坦貝克的代表作,也是反映美國大蕭條時期的一部史詩性作品。本文主要就小說的敘述結構特點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插入章節的作用及其藝術特點,指出小說的結構適應了其目的和主旨,體現了作品在結構上的創新和精湛。
關鍵詞:插入章節 概括性 藝術性 敘述章節
作為斯坦貝克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憤怒的葡萄》一直受到評論家的廣泛關注。多種研究視角主要集中于作品的歷史意義、思想內容、宗教內涵、象征意義和語言風格等方面,而對其結構的藝術性則相對忽視。在小說的敘述結構上,斯坦貝克沒有采用傳統的單一敘述手法,而是將“插入章節”(interchapters;intercalary chapters)融入在主體部分的“敘事章節”(narrative chapters)之間,二者相互交替。這一結構曾被一些研究者批評,如Anthony West認為結構的不一致是小說的最大弱點,插入章節的運用顯得拙劣粗糙①。鑒于此,本文從分析小說的結構入手,重點探討插入章節的作用和藝術性,以期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一、小說的章節安排
對于小說的結構和章節安排,斯坦貝克做了精心的設計,他本人曾談到:“我只希望它能引人入勝,而且能對讀者有所裨益,就像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自己受到教益一樣,我在它的結構上耗費了許多的心血。”②《憤怒的葡萄》共30個章節,包括兩類截然不同的部分:14個敘事章節和16個插入章節。敘事章節是小說的主題部分,主要選擇喬德一家為代表講述其由俄克拉荷馬向加利福尼亞西遷的苦難經歷,表現的是具體人物和家庭的痛苦、挫折和希望,其中的人物描寫細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16個簡短的插入章節穿插于敘事章節之間,或為自然景物的描寫,或為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的展現,有的則只是一段對話、一幕場景抑或作者的個人評論,中間沒有具體的人物角色,只是概括性的陳述或描寫。
在總體結構上,小說基本按“插入章節—敘述章節—插入章節”的順序進行,兩種章節交替變換,互相配合。敘事章中對喬德一家的西遷經歷的描述猶如特寫鏡頭拍攝的一幅幅真實、清晰的近景畫面, 讀者從中與小說的具體人物一同經歷苦難和斗爭,體驗絕望和憤怒;插入章節則如同長鏡頭所拍的全景畫面。特寫與全景的結合,細節與全貌的不斷交替,看似松散無序,實則為斯坦貝克的精心設計。作為紀實現實主義小說,《憤怒的葡萄》不僅僅只是刻畫喬德這一個西遷移民家庭,更重要的是以此來揭示廣大破產農民流離失所這一社會悲劇的普遍性和廣泛性,表現美國20世紀30年代農民大遷移這一富有時代性的史詩般的宏大題材。通過插入章節與敘事章節的相互交替,斯坦貝克把自然與人類、移民大眾與喬德一家緊密聯系起來,巧妙地實現了小說的目的。
二、插入章節的作用
插入章節的主要作用是用概括性的手法,賦予小說普遍意義,深化小說的主題。大部分插入章節為我們勾畫出一幅幅廣闊的全景圖畫,從中我們看到的是成千上萬不知姓名、看不清面孔的如同喬德一家的移民,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掙扎、苦難和絕望。例如在小說的第5章,作者通過場景描寫和人物對話,把一群一無所有的人物的全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了土地業主代表與佃農的沖突,拖拉機手與佃農的爭執,以及佃農的氣憤和無助。第7章我們看到了大量移民在西遷前在舊汽車市場上討價還價、紛亂焦慮的情景。第9章生動地描繪了佃農在舊農具市場賤賣家什、準備出行的普遍性場景。再如小說的第12章,作者描述了66號公路上成千上萬源源不斷的西遷移民的長途跋涉、顛沛流離。一次次,每當小說在聚焦喬德一家的生活前,總會有這樣的一個概括性的插入章節為我們描繪一幅整個移民的廣闊畫面。這些全景畫面提醒著我們喬德一家的生活并非個別現象,喬德一家只是成千上萬西遷移民的一個樣本、一個縮影。插入章節通過概括抽象擴大了敘述章節的內容,突出了喬德一家遭遇的代表性,反映出社會問題的普遍性。
插入章節的另一個作用是將故事放置于自然和人類歷史的恢弘背景之下,拓寬了小說的內容和深度。除展示了廣大移民苦難經歷的概括性畫面外,插入章節還為故事提供了必要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信息。第一章插入章節中斯坦貝克詳細描寫了俄克拉荷馬州的干旱、大沙暴和莊稼枯萎的景象,同時也提供了由于良田被毀、顆粒無收而造成廣大佃農不得不舉家西遷的社會背景,整部小說的人物和故事將在這樣的氣氛和背景下出現和展開。小說的第19章在喬德一家即將到達加利福尼亞之前講述了美國人定居加利福尼亞的歷史,介紹了墨西哥人如何從印第安人手中奪取了土地,美國人又如何搶奪了墨西哥人的土地,以及加利福尼亞的大業主們對失去了土地的流浪移民的排斥與仇恨。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喬德一家已注定無法把握自己未來的命運,在加利福尼亞的種種挫敗和災禍已預示其中。
插入章節中,作者還或明或暗地發表了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個人議論和抒情,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的敏銳觀察和豐富想象,有強烈的感染力。③如第5章中,斯坦貝克對于農業資本家對廣大佃農的壓迫剝削制度進行了直接的揭露和譴責,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生存與反壓迫的主題沒有時間界限,對整個人類具有普遍意義。此外,作者還在插入章節中采用景物或意象的手法間接表達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這一特點在第3章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第3章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對公路旁的一只烏龜進行了詳盡描述,烏龜蹣跚地爬行,終于翻過路坎和隔墻上了公路,后來被一輛車撞翻,又滾回公路旁,它努力翻正身子,爬上土路繼續前行。艱難爬行的烏龜象征著喬德一家及眾多西遷移民長途跋涉的艱辛和頑強,作者對在艱難中努力奮爭的生命力的贊頌也暗示其中。
插入章節還起到了控制讀者感情,使讀者從具體人物的命運和苦難中抽身而出的作用。Louis Owen談到,插敘章節不時把讀者的注意力從喬德一家引向整個南部移民身上,使讀者和作品主要人物之間保持了適當的距離,避免了讀者因對喬德一家的悲慘遭遇過分感傷而忽視了這場社會悲劇的普遍性。④每當我們開始與喬德一家取得認同,完全沉浸于喬德一家的經歷時,作者就會引領著我們進入插入章節的宏大場景和畫面,提醒我們去關注故事背后的深刻主題。在第18章的末尾,在即將進入加利福尼的最后時刻,奶奶經受不住背井離鄉的顛簸去世了,媽媽為保證全家人順利通行而讓死去的奶奶在自己懷里躺了一整夜。讀者已與喬德一家一起穿越了沙漠,共同經歷了種種挫折,此刻對喬德一家的命運感同身受,情浸其中。但是在緊接著的第19章,斯坦貝克把讀者的注意力從喬德一家的生活引導向加利福尼亞土地擴張歷史的廣闊畫面之中。感情的收縮之間,讀者又一次意識到喬德一家的經歷也正是每個移民家庭的遭遇,是大蕭條時期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視野也隨之開闊。
三、插入章節的藝術性
插入章節使小說的結構看似松散,但仔細分析可看出插入章節和主體敘事章節在內容上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為使插入章節不打斷故事敘述的流暢性和小說的完整性,斯坦貝克采用了一些巧妙手法,使整個小說的結構安排極具藝術性。
首先,為使讀者能參與到整部小說中而不覺枯燥,插入章節一般短小簡潔。14個敘事章節占據了整部小說篇幅的80%多,每個章節的平均長度大約為28頁;而作為輔助部分的16個插入章節僅占全書總頁數的不足20%,每個章節的平均頁數約為5頁。同時,隨著故事的發展,斯坦貝克逐漸加大了描述喬德一家生活經歷的主體章節的比例。例如,作為第一個敘事章節的第2章有9頁,第一個插入章節(第1章)有3頁多,兩者差距不大。到了作為敘事章節的第20章,頁數已多達近45頁,而與之配合的前一插入章節第19章只有9頁,兩種章節的篇幅差距在加大。隨后的敘述章節講述了喬德一家在加利福尼亞日趨艱難的生活和接踵而至的災難,第22章和第26章的頁數更是分別高達43頁和60頁;與此相對的是,最后的5個插入章節越發簡短,平均頁數為3.5頁。通過不斷加大敘事章節的筆墨而縮短插入章節的比例,作家把小說的結構把握得恰到好處。
其次,插入章節作為小說的輔助章節,不但在情節、人物經歷和活動上與敘述章節中喬德一家的生活聯系起來,還通過使用意象的重復使插入章節與主體章節絲絲相扣,緊密配合。作為生命力和移民象征的烏龜在不同章節中反復出現,第3章插入章節作者細致描寫了掙扎求生的烏龜的活動,下一個敘述章節(第4章)中,湯姆在回家的路上拾到一只烏龜并送給了弟妹作為禮物。在第6章喬德一家西遷加利福尼亞前,我們又一次看到了被湯姆放生的烏龜一如既往地朝西南爬行。烏龜的勇往直前和湯姆的返家以及喬德一家的西遷被巧妙聯系起來。與此類似,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拖拉機和紅色也在兩種章節中不斷出現,使小說連貫緊湊。
此外,插入章節在語言和文體風格上豐富多變,不但適應了表達或描述的內容,還與小說正文章節部分互相配合。總體看,插入章節主要采用了兩種語言風格。一種是史詩般的類似圣經的風格,莊重嚴肅,帶有感情色彩。如小說第1章對干旱、第29章對洪水廣大場景的描寫,還有第25章作者對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的強烈譴責和揭露。另一種是充滿方言、俗語的民間口語化風格,這使得插入章節中具有概括特點的移民與敘述章節中的主要人物聯系起來。如第6章細致描寫了廣大農民西遷前最后準備的場景和離家時不舍和無奈的心情,這里斯坦貝克描寫的是像喬德一家一樣的普通美國農民,這樣簡短的句子、口語化的表達讀起來真實自然,與小說主體部分中喬德一家所使用的充滿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語言一致,兩種章節的過渡也因此顯得平穩自然,毫無突兀之感。
插入章節的運用不但使故事的展開立體化,適應了小說的目的和主題,而且在內容細節和語言風格上與主體部分的敘述章節相輔相成、有機地交織在一起,體現了小說在結構藝術上的匠心獨具。
①West,Anthony. New Novels[J]. New Statesman and Nation, 16 September 1939:404-405.
②斯坦貝克. 一封談評論的信[A].美國作家論文學[C].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4:383.
③楊靖. 主體章節與輔助篇章的巧妙結合——《憤怒的葡萄》結構分析[J]. 名作欣賞,1997,(01):56-59,121.
④⑤Owens, Louis D. The Grapes of Wrath: Trouble in the Promised Land [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9: 34.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研究項目《思辨性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編號:JYGH2011067
作 者:趙彩然,河北大學外語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編輯:魏思思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