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料庫索引可應用于文學批評領域來分析文學文本。本文利用語料庫檢索分析,來解讀《一小時的故事》的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及修辭方法等。為深刻解讀該做品提供科學依據,也為該作品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角度和思路。
關鍵詞:《一小時的故事》語料庫檢索文本主題
近年來,語料庫語言學得到蓬勃發展,語料庫及其索引軟件被應用到了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隨著語篇的語料庫研究范式日益廣泛,語料庫檢索軟件開始應用于文學批評領域來分析文學文本。語料庫索引軟件可以呈現一個詞在語篇中的搭配、語篇位置、語法結構及周邊詞的語義關系和取向,凸顯語篇話題內容及發展脈絡。語料庫索引可以顯現文本隱含的結構,激發人的想象力,檢驗文本對讀者的感染力,具有很強的客觀檢驗性。該方法對研究作家的某種語言特點或作品主題表達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據,避免傳統文學批評中只注重概念演繹或生搬各種文學以外的理論進行穿鑿附會的弊端。筆者用Wordsmith為檢索工具,對美國作家凱特·肖邦的《一小時的故事》進行分析,了解其情節、人物、主題思想、修辭手法等及其對表達主體所起的作用。
一、文本基本特點分析
首先使用wordsmith 軟件的wordlist 功能對該文本進行初步的文本分析,得到如下統計結果:
Tokens(形符數):1017para.Length(段落長):50.85
Types(類符數):454sd.Para.Length(平均段落長):24.92
Type/token ratio(類符形符比):44.64一個字母詞32
Standardised type/token(標準化類符比):44.90兩個字母詞126
Ave. word length(平均詞長):4.32三個字母詞286
Sentences(句子數):44四個字母詞217
Sent. Length(句長):14.07五個字母詞111
sd. Sent. Length(平均句長):7.90六個字母詞84
paragraphs(段落數):20七個字母詞63
以上數據表明該作品文本較短,句子短,段落短。詞匯變化中等,詞語運用較豐富。文本中61%以上的詞都是兩字母詞、三字母詞和四字母詞。但五字母詞也占到了10%以上,特別是還有8%和6%的六字詞和七字詞,這說明該文本雖短小,但還是存在一部分相對較長、較難的單詞。
二、故事情節的檢索分析
用Wordsmith Tools中的Wordlist可得到該文本的詞表,除去虛詞和助動詞外,頻數最高的實詞是her(43次),其次是she(34次),還有it(15次),would(8次),open(8次,包括opened2次),door(6次),free(5次),days(4次),life(4次),Richards(4次)??梢娢恼率且缘谌朔Q的視角進行敘述,以she即女主人公馬拉德夫人為主線展開,涉及到了生活和自由。
通過對her的檢索發現,her的右搭配詞大部分跟身體部位有關,如:eyes,body,head,hands,throat,arms,bosom,pulses,breath等,這些詞表明了女主人公的行為和反應;還有一部分如will,soul,fancy等,這些詞表達了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這說明文本內有很多關于女主人公行為動作和內心情感的描寫;另外的一些是表示她的所有物和與他人關系的詞,如:room,house,window,sister,sister’s arms,sister’s waist,sister’s importunities,husbands death, husband’s friend等,這些詞告訴我們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主人公與他人的關系。Her左邊的搭配詞大致有兩類。第一是動詞和動詞詞組,如:coming to,break to,reached,told,held,possess,follow,enable,would be等;另一類是介詞和介詞詞組,如:under,for,upon,toward,ahead of等。這些詞反映了主人公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她的反應、內心活動和情感變化等。單詞she 的檢索行讓我們對該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見部分索引行):
She wept at once, with sudden,wild abandonment in(她立刻哭起來,哭得一發不可收拾……)
something coming to her and she was waiting for it, fearfully.(有什么在向她走近,她害怕地等待著。)
and she was striving to beat it back with her will ——as powerless.(她試圖用意志將其擊退——卻很無力。)
And she opened and spread her arms out to them in welcome.(她伸開了雙臂迎接它們。)
“Free! Body and soul free!” she kept whispering.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她不停地低喊。)
they said 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of joy that kills.(人們說她已死于心臟病——因快樂至極而死。)
從以上檢索行可知,她(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先是傷心、無助,繼而產生了自由和解脫感,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在準備擁抱自由的新生活時,丈夫意外歸來,她卻意外死去。故事短小緊湊,情節設計巧妙,留給讀者大量的欣賞和討論空間。
三、主題思想的檢索
對her和she的索引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除一條索引行是對女主人公肖像的描寫外,其他幾乎全是對其行為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那么這些行為動作和心理活動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思想呢?接著我們對詞表中另外的幾個高頻詞進行了索引分析。
在it的索引行中,六處it指代主人公潛意識中對自由生活渴望向往的想法(見部分索引行):
and she was striving to beat it back with her will(她試圖用意志將其擊退)
But she felt it.(但是她感覺到它了。)
she said it over and over under her breath:“free,free,free!”(她一遍又一遍地低語:“自由,自由,自由!”)
從這些索引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女主人公潛意識里對自由新生活充滿了渴望和向往,但這一想法在丈夫剛剛去世的關頭出現讓她感到害怕、矛盾。作者特意選取fearfully, striving to beat it back等詞細膩刻畫了女主人公當時復雜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態。
Would有表示假想的動作或事情的意思。除了一處出現在故事前面部分,表示女主人公得知丈夫去世后不想別人打擾外,其余幾條索引行都出現在女主人公獨處臥室部分。從索引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進行思想斗爭,進而遐想未來屬于自己的日子。以下選取幾條為例:
She would have no one to follow her.(不愿讓任何人跟著。)
and all sorts of days that would be her own.(以及所有的日子將屬于她自己了。)
There would be no powerful will bending hers.(以后不再有任何強大的意志讓她屈從。)
可見女主人公想掙破束縛,向往自由,渴望和憧憬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但她要掙破的束縛來自于男權社會還是男女婚姻?即該作品體現的是女性的覺醒還是對單身自由的追求呢?評論家們對此各執一詞。但文本中的索引告訴我們可能更側重于后者。因為她的丈夫還是比較溫柔的,并且也是為她而活的,是愛她的。著名學者申丹認為該故事中的意識形態從實質上說并非性別政治,而是不涉及性別壓迫的婚姻枷鎖與單身自由之間的關系。當然這種觀點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
四、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檢索
Open 和opened共出現八次。三處open做形容詞修飾window和square,五處用作動詞。其中三處是女主人公的姐姐央求她開門,一處是女主人公張開雙臂迎接完全屬于她自己的生活,另外一處是女主人公經過思想斗爭以后決定開始新生活時起身打開了門。另外對單詞door的索引分析發現,除了一處跟close搭配外,door都是跟open搭配。從open和opened及door的索引中我們可以看出door的象征意義:門外是傳統的現實社會,她是一個失去丈夫的憂傷的女子,她要“放聲痛哭”,雖然“跟其他女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不一樣”;在門內她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她可以任自己的想象馳騁,可以設想未來的生活,她從一個哀傷、虛弱的女人變成一個張開雙臂歡迎自由未來生活的女人。當她經過思想斗爭準備迎接新生活而起身打開門時,她打開的是傳統世俗社會的門,而她的新生活的門就隨之被關閉了。因此門對她來說是自由與世俗、將來與現在、新與舊的分割點。
另外,以window為節點詞查詢發現,window共出現三次。除一次單獨使用外,另外兩次都由open來修飾。因為外面的廣場是透過開著的窗子看到的,可以說這三處都體現了窗子的象征意義。窗子總是開著的,透過開著的窗戶,她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感受到生機和活力,感受到自由和美好。因此窗子具有“希望、渴望甚至是欲望”的隱喻色彩,是通向自由、光明和新生的通道。
單詞free 共出現了五次,然而這五次集中出現在了下面兩個句子里:
She said it over and over under her breath:“free, free,free!”(她一遍又一遍地低語:“自由,自由,自由!”)
“Free!Body and soul free!” she kept whispering.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她不停地低喊。)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作者運用重復的手法來表現女主人公對自由的渴望是多么的強烈。這一點在days的檢索行中也同樣有所體現:
Spring days, and summer days, and all sorts of days that would be her own.(春日、夏日以及所有的日子將屬于她自己了。)
對Richards 進行檢索,我們可知Richards 是女主人公丈夫的朋友,只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故事開始正是這位最“小心”、最“體貼”的朋友搶在別人之前帶來了這一不幸的消息。而故事結尾時也是這位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試圖擋住女主人公的視線,然而太晚了。作者用到Richards’ quick motion和Richards was too late進行對比,這“早、快”和“晚”構成了小說的反諷效果。
在she的檢索行里同樣也有對比和反諷的體現:
She didn’t hear the story as many women have heard the same,with a paralyzed inability to accept its significance.(她不像許多女人聽到同樣的消息那樣,無法接受而呆若木雞。)
She wept at once,with sudden,wild abandonment,in her sister's arms.(她立刻在姐姐的懷里哭了起來,哭得一發不可收拾。)
作者將馬拉德夫人與其他人進行對比,別的婦女聽到丈夫去世的噩耗都會因極度震驚悲傷難以面對,而馬拉德夫人卻立刻哭了起來。特別是作者在“立刻”后面加上了“突然”一詞,意在突出馬拉德夫人反應的反常,這種反常有一種疏離效果,加大了讀者與馬拉德夫人的距離,加強了對比效果。
基于上述語料庫檢索分析,我們解讀了《一小時的故事》的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及修辭方法等。語料庫索引方法為該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思路,用真實的語言數據證實了它的文學價值。借助索引軟件突出展示相關數據,不僅可以讓讀者直接目擊和感受到與作品主題相關的重要信息,從而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寫作風格,更為他們解讀作品,理解、發展、質疑前人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 呂長竑.語篇的語料庫研究范式評介[J].外國語,2010,(02):35-43.
[2] 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 楊建玫.《警察與贊美詩》的語料庫索引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03):56-59.
[4] 楊惠忠.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 申丹.敘事文本與意識形態——對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的重新評價[J].外國文學評論,2004,(01):102-113.
[6]于志學.從空間隱喻認知視角看《一小時的故事》的主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95-96.
基金項目:河南省2010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英語遠程教育的語料庫建設和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02400440107)
作 者:杜愛玲,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料庫語言學、英語語言教學。
編 輯:康 慧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