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萬神殿》就其題材而言是與眾不同的,它并非是對古羅馬宏大建筑萬神殿進行某種袖珍式的描寫,而是對法國14位著名哲學家一種發自內心、充滿深情的紀念。這14位大哲學家的離世,無疑標志著法國哲學,或是說現代哲學中最為重要的流派之一 ——后現代主義的黃金時代終結。同時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將《小萬神殿》視為一曲后現代主義的挽歌。
關鍵詞:巴迪歐 后現代主義 法國 哲學 真理
引言
后現代主義無疑是一個極富爭議的標簽,整個世界仍然在熱議這個標簽,無數人樂意被打上這樣的標簽,也有無數人拒絕接受這樣的標簽。后現代主義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它是無法被定義的,因為它本身不具有統一性、顯著性,或是普遍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并不是一種哲學流派,而是一種思想的匯集。毫無疑問的是后現代主義充滿了巨大的張力,直至今日它仍舊充滿著巨大的活力。如果非要對其進行某種實質性的把握,我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是對于現代性不懈批判的精神。
想要理解后現代主義,我們就必須理解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們。巴迪歐的《小萬神殿》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作為一名哲學家,巴迪歐并沒有選擇用哲學的方式去定義其他的哲學家,而是用文學的方式,抒發了自己對逝去哲學家的尊敬與緬懷。
一、萬神殿,先賢祠與“小萬神殿”
巴迪歐在《小萬神殿》的序言中明確表示,起初他對于此書的命名是“墓前演說”,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悼詞”。這無疑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同時也是最難落筆的文學樣式。尤其對于巴迪歐而言,他所要面對的不是普通人,不是親人,而是老師、朋友與敵人。我不想用公正與客觀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篇“悼詞”的文學性或是思想性,即便巴迪歐以一種極為不公或是毫無客觀性可言的筆調去評價那些已故的哲學家,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歷史給了他這樣的權利,但是他并沒有這么做。同時,為了避免讓人覺得自己是在對已故哲學家“蓋棺定論”,巴迪歐放棄了“墓前演說”這個較為傳統的命名,而是選擇了“小萬神殿”。提到“小萬神殿”就不能不提到法國的“先賢祠”,更不能不提到古羅馬的萬神殿。它們之間都分享了同一個單詞,那就是“Pantheon”。
“Pantheon”在法語中指的是著名的“先賢祠”,“先賢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路易十五時代,起初是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圣日內維耶大教堂,后來輾轉變成了安葬法國的文化與社會名人的地方。我們所熟知的大仲馬、伏爾泰、盧梭、雨果、居里夫人、左拉等人的骨灰都安葬于此。與此同時,先賢祠也成為了法國的一個文化標志,是法國的名流和先賢的象征,同時也是安葬于其中的名流的莫大的榮譽。盡管這些偉大的哲學家在世時享有盛譽,但是他們逝世后并沒有榮獲這樣的資格。或許對于真正的哲學家而言,并不期待這樣的榮耀。也正因為如此,同樣作為哲學家的巴迪歐并不是因為他所敬重的哲學家們無法進入世俗的“先賢祠”,出于某種“義憤”才創造出了所謂的“小萬神殿”。那么巴迪歐的“小萬神殿”究竟是什么?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追溯“萬神殿”的歷史。
羅馬萬神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奧古斯都·愷撒時代,他是羅馬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公元前27年,在征服了埃及之后,奧古斯都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勝利,命人建造了這座宏偉的建筑,這座神廟被稱為“Pantheon”,音譯為潘提翁神廟。這里不僅供奉著羅馬的神明,同時還有歷代對羅馬具有卓越貢獻的君主,這種卓越貢獻表現在文治武功之上。死后能夠進入萬神殿對于羅馬帝國的君主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耀,但有權決定的并不是他們自己,而是元老院。因此,萬神殿對于羅馬皇帝而言就是一種永世的裁決,無論其生前多么顯赫,一旦無緣進入萬神殿,那便是一種永世的恥辱。巴迪歐無疑深諳這樣的歷史傳統,或許在他看來,哲學家無緣進入“先賢祠”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他們應當進入的是“萬神殿”。
我們來看一下巴迪歐的“小萬神殿”,我們都知道這并不是一座真實存在的神殿,而是巴迪歐心中的神殿。姑且不論巴迪歐是否有這種資格將這14位哲學家奉為神明,但是我們看到巴迪歐對于這些哲學家們的無限敬意。“小萬神殿”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縱觀巴迪歐的哲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真理”,當然這個答案可能令很多人感到失望。因此,自從蘇格拉底以來,“真理”無疑是所有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那么,“真理”對于巴迪歐而言,意味著什么呢?巴迪歐在一次訪談中曾有過這樣的表述:“真理是創新性與普遍性的統一。真理具有無限性。所謂的創新就是前所謂未有的,所有的普遍就是人人可以得到的,所謂的無限性就是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終點。真理始終處在無限創新的過程之中。”因此,在我看來巴迪歐的“小萬神殿”就是他心中的真理神殿。并不是說已故的哲學大師對于真理的看法與巴迪歐是一致,而是在他們的身上都能夠體現出一種創新性、普遍性與無限性。
二、“小萬神殿”里的眾神們與真理
或許是限于“悼詞”的形式制約,亦或是巴迪歐有意選擇了這種形式。因此,我們看到的絕不是對于某位哲學家所進行的全景式的描寫。盡管,這種描述是簡短的,但是絕非缺乏深刻。與此同時,整部作品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真理”哲學家的一生就是與真理之間發生關系的一生。因此,這部書也可以視為這些偉大哲學家一生的真理觀的總結。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真理而戰斗的拉康,看到了一個保衛馬克思主義的阿爾都塞,盡管阿爾都塞最終生產出了一種扭曲的馬克思主義,但是不能以此徹底否認他對于真理的愛。因為真理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它不是一個結果,我們必須接受失敗,這樣才有可能繼續創造。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最為熱愛真理的薩特,他的一生不停歇地為了真理而斗爭,是那樣的勇敢與頑強。薩特從來就不知道妥協是什么,因為在他看來真理就是生命,失去真理的世界,無疑是毫無意義的世界。因此,他為了這個世界的意義而斗爭,這也是他存在的意義。福柯,無疑是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哲學家之一。他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改變,不斷地創造,在福柯的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某種類似于巴迪歐所謂的真理觀。真理是永恒發展的,是不斷地生成的,是主體的不斷實踐,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福柯完美地繼承了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他同情弱者,痛恨強權,為了真理,福柯同樣可以不惜生命。德里達無疑捍衛了法國哲學的尊嚴,盡管長期以來德里達的工作一直不被理解,但是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他從來就沒有停息過,從來就沒有后退過,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德里達的一生是捍衛真理的一生,他用知識作為武器不停地戰斗著。“小萬神殿”中的哲學家都是為了真理而獻身的人,因此,他們無一例外地贏得了巴迪歐的敬意。在巴迪歐看來不同的哲學家之間差異,并不是真理觀的差異,而是實現真理方式上的差異。不管怎樣,他們都是“真理程序”的一部分,他們都是“真理歷史”的一部分,是他們用勇氣、智慧與生命創造出了新的真理,并且為真理的事業奉獻了他們的一切。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讓自己超越了平凡,從而進入了真理的圣殿,成為了真理世界的眾神之一。
結語
巴迪歐的《小萬神殿》無疑是一曲感人肺腑的挽歌,但是這不是為了傷感而傷感的挽歌,正如古希臘將軍伯利克里所發表的挽歌一樣,挽歌不僅僅是為了悼念死去的魂靈,更是為了召喚年輕的生命,為了召喚起新的戰斗,這無疑表明一個捍衛者以及繼承者的決心,作為一名哲學家,在生命沒有走到盡頭之前,絕不能妥協,絕不能放棄對于真理的信仰、捍衛和熱愛。這14位哲學家的離世無疑標志著后現代主義黃金時代的終結,但是巴迪歐并不是試圖讓我們以一種迷戀的心態去看待過去,而是希望我們能夠以一種超越的心態去緬懷過去,紀念是為了忘卻,或者說忘卻是為了更好地紀念。因此,當我讀完巴迪歐的《小萬神殿》,感到的不是一種傷感,而是充滿了勇氣,充滿了對于真理信念。沒有偉大的思想,就沒有偉大的作品;沒有偉大的哲學,就沒有偉大的文學。巴迪歐的這部文集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 巴迪歐.小萬神殿[M].藍江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藍江.小萬神殿·序言[J].南京大學哲學期刊,2011,(04).
[3] 巴迪歐.真理與數學(原載于生產第三輯)[J].桂林:廣西師范出版社,2001.
作者:閻小青,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現代主義文學。
編輯:魏思思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