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湯達通過自己的理解、欲求塑造了鮮明的意大利少女形象。他筆下的意大利少女形象,深刻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他國者”眼中的意大利現實社會。本文以比較文學形象學為理論研究基礎,從不同角度深刻剖析了作為異國文學、作為法國作家筆下的貴族少女形象,揭示了其形象背后隱藏的意大利情結與文學創作成因。
關鍵詞:意大利情結意大利少女形象女性氣質激情意大利性格
一、理論研究背景
司湯達,一個法國作家,用畢生精力做了兩件事情:記錄意大利,表達愛情。他的作品直接描繪意大利的生活、意大利少女性格,通過不同模式化的小說創作,表達了一位法國作家對意大利的總體認識。
研究者把這類異國文學的形象研究歸為:比較文學形象學。它主要研究一國文學對“異國”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比較文學形象學的首要追求是,認識不同形象的各種表現形式、形成這些形象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影響。
本文針對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重點對她們的形象進行研究、分析,從民族、文化、社會以及塑造者司湯達的心理等角度,概括他者眼中的意大利少女形象以及背后的成因。
二、司湯達意大利情節的形成原因
司湯達是個十足的意大利情結患者。他用意大利文寫上他的墓志銘:“米蘭人亨利貝爾。活
過,戀愛過,寫過……”可見,司湯達把自己視為意大利“米蘭人”,他有著米蘭式的狂放與浪漫主義情懷,崇尚自由、倡導真愛。長年旅居意大利的他,望著形形色色的意大利少男少女,遐想著一個又一個屬于他們的故事。
這些故事并不屬于當代意大利,而是穿越了時空,回歸到文藝復興時期那個活力四射的意大利。縱觀一系列司湯達筆下的少女,我們不難發現,司湯達擁有很深的意大利情結,這種情結足以支撐每一部小說的創作。
下面,我們從司湯達成長經歷出發,探求他意大利情結形成的原因。
1.特殊的成長經歷,提供了心理基礎司湯達出生在法國東南部的格勒諾布爾。格勒諾布爾隔著阿爾卑斯與意大利相鄰,與意大利都靈的位置相對。這里的人民十分珍視自己半獨立的權力,并被一種強烈的地區主義情感所浸透。他們稟賦固執、談吐機敏,頗有羅馬民族的遺風。
早年喪母的悲慟少年。司湯達七歲那年,失去了心愛的母親,而母親對他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司湯達的母親性情活潑開朗,博學溫情,喜歡閱讀意大利文原版的但丁著作和意大利詩人盧·阿里奧斯托的作品。司湯達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我很愛她,很愛她……她的身上有一種浪漫的、意大利式的東西。“難以磨滅的意大利情結,帶著對母親深深的眷戀與思念,如此刻骨銘心。這也是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最終以悲劇結局的一種心理基礎。”
無法平息的父子之恨。司湯達對母親的思念越深,對父親的怨恨就越深。他的父親是個十足的天主教徒,政治上擁護波旁王朝,敵視法國大革命。對于父親的強權壓迫,司湯達覺得那不過是枯燥又可笑的教條主義,只有心靈的自由才是幸福的真諦。這種強烈的反叛意識在幼年的司湯達心中埋下了種子。這粒種子慢慢發芽,影響了司湯達的一生。這也為司湯達日后創作的意大利少女形象提供了價值基礎。
外祖父培育出一片自由。無法得到父愛的司湯達卻從外祖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慰藉和補償。外祖父熱愛文學和自由主義思想。他把自己心愛的書籍給司湯達看。小司湯達在外祖父寬松又自由的教育下,盡情暢游在自由與智慧的海洋。“禁書”隨便閱讀,長久品嘗“文學”的浪漫主義,司湯達浪漫又自由的寫作與之不可分割。
2.特殊的生活閱歷,提供了社會基礎司湯達崇拜拿破侖。青年的司湯達曾單騎越過阿爾卑斯山,追趕拿破侖遠征軍。他認為:“必須有一個民族具有實際感受的力量,有深謀遠慮的激情的力量,才會把虛榮心和矯情趕掉。”他對英雄時代的向往、崇拜,對貴族、教會統治者以及其制度的不滿與痛恨使他決意要塑造一種與上流社會完全相對的世界。正是司湯達骨子里流淌的豪邁奔放的意大利血液,讓他與意大利發生了“化學反應”,堅貞不渝地愛著意大利,了解關乎意大利的一切。
三、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形象分析
司湯達一生追求愛,創造了許多為愛赴湯蹈火的意大利少女形象。那些優雅又魅惑、熱情又奔放的意大利女子,在司湯達的精雕細琢之下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她們精彩又生動地活過、愛過。每個讀者會在這些意大利女子的牽動下,或悲或喜,品味愛恨情仇、人生百態。這就是司湯達塑造的意大利少女魅力。
下面,重點解讀《巴馬修道院》《意大利遺事》中的意大利少女形象。
1.《巴馬修道院》與《意大利遺事》的創作背景《巴馬修道院》以1796年到1830年的意大利北部為創作背景。1796年是意大利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年頭。在這之前,意大利北部處于奧地利帝國的黑暗統治下,意大利人民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影響,渴望民族解放。拿破侖的進軍,喚醒了已經苦悶了一百年的意大利民族。1800年拿破侖再次在馬侖哥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軍隊,重建內阿爾卑斯共和國。作者在《巴馬修道院》中滿懷激情地描繪著當時意大利人民享受解放歡樂的情景。書中的全部人物的全部行動都是在這種政治氛圍中進行的。
《意大利遺事》的創作來源于那些“墨跡發黃”的寫本,記述的是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富貴大家族的變故,而且幾乎都是悲劇性的。司湯達忠實地翻譯著這些古老又珍貴的寫本。他從這些“描寫秘密的與流血的罪行”故事中,看到了一個與當代歐洲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個剛毅、勇敢,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
2.《巴馬修道院》《意大利遺事》中的意大利少女形象解讀 擁有女王般的氣度——《巴馬修道院》中的吉娜夫人。吉娜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思想的追求者。她是法布利斯的姑媽。伴隨著英俊侄子的成長,吉娜被這個年輕、熱情的小伙子所吸引。雖然愛上了自己的侄子已經打破了倫理道德的界限,但是她能夠將自己強烈的愛滲透到骨子里去。她拒絕了親王的愛慕,也就是放棄了成為女王的機會。其實,吉娜就是一尊女王。她是女中豪杰,熱情奔放,豪爽大方,敢作敢當。為了拯救法布利斯,她能夠使出全身解數,不計任何代價。
她有女王般的氣度,高貴而典雅、成熟而性感。173天,她堅持夜夜用燈光與法布利斯“通話”,八十多人協助她完成計劃。而在營救法布利斯之后,吉娜豪爽地打開了六千多瓶紅酒,以解當地百姓的饑渴之心,最后點滴不剩。吉娜為了英俊的法布利斯——她的愛人,可以隨時作任何犧牲。這便是意大利式的激情,而且只表現在中世紀的意大利社會。巴爾扎克說:“人人看出或猜出吉娜是一座熱情的寶山, 蘊藏著最優美的女性感情的源泉和美玉。她是一尊氣象萬千的雕像,讓人看過之后,不得不贊美她的藝術,同時又詛咒自然太吝嗇,不肯制造多一些這樣的典范女性。”
落入凡間的精靈——《巴馬修道院》中的克萊莉婭小姐。濫情的法布利斯先生,入獄之后終于找到了“遺失的肋骨”——克萊莉婭。克萊莉婭是司令的女兒,她是位高傲、冷靜、純潔、善良的姑娘,她感情的火山一旦爆發,就會噴出沖天的烈焰。克萊莉婭小姐,當愛來臨之時,她便會不顧一切——父親的前程,對圣母許下的承諾,理智的約束……一切在愛情面前,徹底決堤、徹底失色。當她得知深愛的法布利斯可能由于她的牽絆而無法成功出獄之時,她不顧心中熱烈的愛戀,狠心地拋開了愛情,徹底地讓法布利斯死心。其實,這不是不愛他,相反而是太愛他了,不忍心看他再受苦。
一枝帶刺的紅薔薇——《法尼娜·法尼尼》中法尼娜·法尼尼小姐。法尼娜·法尼尼是出生在意大利土地上的貴族少女。她生性特立獨行,離經叛道。她不顧教規的嚴酷,想出了各種辦法去爭取人生的真正幸福。她偷偷逃出院外,與自己心愛的男子幽會。她拒絕貴族青年的求婚,勇敢地愛上革命黨人米西瑞里。然而,在歷史的進程中,舊勢力是不會心甘情愿退出歷史舞臺的。法尼娜獨來獨往、為所欲為的冒險行為導致了她的個人悲劇命運。她好像一枝傲然綻放的紅薔薇——“獨照影時臨水畔, 最含情處出墻頭。”
司湯達通過異國少女形象詮釋了他對意大利民族性格的理解。他一生都在研究支配人靈魂活動的驅動力,那就是擁有一份至純至美的愛情。真正的愛情靠的是激情。“《卡司特盧的女修道院院長》當中,貴族少女海蘭的至死不悔的激情;紅衣主教蒙泰爾托后來的教皇席克斯特,令人難以置信的自制力;《秦奇一家人》白阿特麗絲的敢作敢當的魄力;《媛之適以殺之》修女費麗澤對愛情的不懈的追求。”……這些意大利少女有著不同又相似的個性:她們追求激情,無視傳統道德準則。為愛而生,為情而活,具有飛蛾撲火、鳳凰涅槃壯烈的美。
司湯達通過塑造這些意大利少女形象,表達了他對倫理道德、貴族階級的反叛。在他眼中,只有寫滿了真切的愛,為愛和自由而戰的人們,才具有真正人性的光輝。他筆下的意大利少女,美麗堅毅,執著淡定。她們勇敢,擁有超乎尋常的力量。她們率性而為,喊出了一個時代女性渴望解放的心聲。然而,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多以悲劇收場。這一點上,使司湯達塑造的少女形象直接批判了現實社會的殘酷與無情。
這就是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那些清凈凜冽的姑娘。
四、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形象成因
司湯達塑造個性鮮明的意大利少女形象成因的背后,反映著作者的感情需求,同時也蘊含著更有深度的社會性問題。
1.戀母情結與情感宣泄在旅居意大利時,司湯達愛上了意大利熱情勇敢的革命知識分子瑪蒂爾德,她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受過良好教育。但她并沒有接受司湯達的不懈追求。這一段戀情成為司湯達創作的靈感源泉,他將自己對瑪蒂爾德的各種情愫融入書中。
“司湯達幼年喪母,在他的情感需求中嚴重缺少母愛。他渴望著一位女性猶如母親般地疼愛他,照顧他;抑或,他對母親的眷戀太深,已經在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形象中,總能發現她們不遺余力地保護心愛的男人,身上散發著濃厚的母性芳香。她們的愛情,超越了世俗,世上只有母愛的偉大、驚心動魄與之相媲美。強烈的母愛成為其筆下意大利女子激情性格之外所具有的特殊品質,這也是司湯達一種發自內心的心理寄托與情感宣泄。
2.女權意識的覺醒司湯達以男性的視角,對女性進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他熱情地贊揚意大利女子,并指出:“比起男子來,女人的勇氣有更持久的后續爆發力。”司湯達塑造的意大利少女,她們受到良好的教育,高傲又純真、美麗又智慧、勇敢又堅毅。她們像女戰士一般,為自由而戰、為愛情而戰、為幸福而戰。雖然身為女兒之身,但是她們彰顯了力量、智慧、能力。事實上,司湯達是個支持女權運動的作家。
1791年,法國婦女領袖奧倫比·利發表了著名的《女權宣言》,但隨后被送上了斷頭臺。女性的地位一直很卑微,她們被社會所壓迫。直到20世紀60年代,伍爾夫、波伏娃的出現才讓女性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關注。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提到了司湯達的女權意識:“司湯達竟然是十足的浪漫主義者又是決斷的女權主義者,他要求婦女解放不只泛泛地打起自由的旗號,而且還要憑借個人幸福的名義。”
然而,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司湯達的作品卻難以避免地流露出男權社會下,作為女性的無奈。一旦剝去作品中唯美、詩意和愛情編織而成的夢幻主義面紗,女性被貶抑的性質就暴露出來了——還是以悲劇結束人生。
3.意大利社會現實的影響司湯達刻畫了敢于向傳統宣戰、為愛不顧一切的意大利少女形象,她們確實打破了現實社會對婦女形象的定格。然而,這些意大利少女,并非存在于當時的意大利社會。左拉說:“我必須坦率地說, 我很難將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作為當代的意大利來接受,依我看不如說他描寫的是15世紀的意大利。”
這樣分析來看,司湯達塑造的意大利少女更像是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馬克思這樣評價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 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通過這個評價,我們不難想象出超脫現實社會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有能力為了自己的幸福而選擇、而斗爭。激情是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性格關鍵詞,“激情之愛”讓她們的身體、意志燃燒到極限的美。沖破了世俗禁忌,蔑視社會的規范。司湯達暢想的浪漫主義與自由主義成長于文藝復興時期,然而人總是要回歸殘酷的現實。
司湯達筆下的意大利少女在最后結尾處,戲劇性地成為了時代的超越者和叛逆者,但永遠難以擺脫注定悲劇的命運。女性形象依然是男性社會的產物,女性注定最終被擺布、被摧殘。然而,不論社會現實如何殘酷,人們深深地記住了司湯達筆下熱情、奔放、激情又果敢的意大利少女,記住了她們努力追尋幸福的模樣,記住了她們的笑、她們的歇斯底里、她們的從容淡定。
司湯達在《文學雜談》中介紹了意大利少女的幸福觀:在她們看來,生命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因此,為生活而生活的人是渺小的。她們認為生命的價值應由一個人獲取幸福的多少來衡量。詩歌與愛情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諦,世俗的名譽對個人幸福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人應該追求自己選擇的目標。
這就是司湯達理想中意大利少女性格,也是他鼓吹的“自我主義”內涵。
參考文獻:
[1][法]左拉.論司湯達[J].畢修勺譯.文藝理論研究,1981,(03):171-172.
[2] [法]巴爾扎克.巴爾扎克論文集[M].李健晉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
[3] 尚暉.解讀司湯達筆下的女性[J].論點集萃,2007,(16):192.
[4]錢澄.司湯達:婦女教育思想初探[J].婦女學苑,1996,(03):24.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6]任穎.人文主義的史學成果——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J].唐都學刊,2001,(04):68.
作 者:王淼,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 輯:康 慧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