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喬治·愛略特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丹尼爾·德龍達》是其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其創作處于巔峰時的又一次大膽創新。大多數人對此作品是從猶太主題入手進行解讀的,筆者通過對小說文本細讀,發現消費主義在此作品中進一步得到反映,同時異化現象也初見端倪,反映了作者對消費文化的擔憂及批判態度,并提出了醫治消費文化疾病的道德藥方。
關鍵詞:《丹尼爾·德龍達》愛略特消費文化異化道德藥方
一、引言
喬治·愛略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作家,俄國著名作家屠格列夫稱其為“當世最偉大的作家”①,大衛·塞西爾稱其作品“可以與托爾斯泰媲美”②,足見愛略特在英國文壇的地位。但在她去世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她的以寫實為主的小說風格和以憂郁心理描寫為特點的作品,一度遭到冷落。直到20世紀,弗吉尼亞·伍爾夫等現代小說家開始竭力推崇她的作品,英國小說評論界也對她作了全面的評價。愛略特一生著述頗豐,先后發表過《教區生活場景》《丹尼爾·德龍達》③等八部長篇小說以及兩部短篇小說、兩部長詩。與其同時代的作家相比,愛略特的作品并不多,但她憑借其創新精神,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們對愛略特小說多用馬克思主義、宗教思想、女性主義、心理分析等方法來解讀,但從消費文化角度闡釋愛略特作品的很少。筆者嘗試從鮑德里亞消費主義角度出發對愛略特作品《丹尼爾·德龍達》加以分析,以期找出該小說中的消費文化圖景,進而探討作者對消費文化的態度和回應。
二、《丹尼爾·德龍達》中被異化的消費者形象
英國18世紀的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交通發達、通訊便利、商業國際化的社會表象下,人們的意識形態開始混亂,心態趨于復雜,傳統信仰和價值觀開始毀滅,人們不再僅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開始關注不同商品帶給自己經濟地位的變化。人們表現出孤獨、異化和病態心理。《丹尼爾·德龍達》的故事發生在1865年至1866年間,是愛略特最后一部長篇小說,當時的英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這一轉型引發了“一系列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危機”④。卡萊爾“早就感嘆現金交易成為人與人之間唯一的紐帶”⑤。作為同時期作家,愛略特對當時的社會弊病沒有視而不見,她在小說《丹尼爾·德龍達》中塑造了多個被商品異化了的消費者形象,從而對消費文化提出了質疑,對消費文化給當時人們心靈造成的腐蝕給予批判,也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藥方。
《丹尼爾·德龍達》中的格溫多琳就是被異化的形象之一。格溫多琳出生于一個中層階級家庭,有著國色天香的容貌,不幸家道中落,隨母親的兩次婚姻而輾轉奔波,像一個“被流放的公主”,她四處漂泊,受夠了寄人籬下的屈辱,一心想出人頭地,但她既不愿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做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師,也不愿住進破爛不堪的農舍。她像一條充滿女性誘惑力和性欲的美女蛇,賣弄風騷,與身邊的男人打情罵俏,想用自己的美貌征服他們,讓所有的男人對自己俯首稱臣。家庭遭到變故失去全部財產后,她夢想憑借自己的美貌和歌喉東山再起,這個希望破滅后,她寧愿嫁給格蘭庫特,幻想著只有依靠婚姻才能保持體面身份。雖然知道年長自己很多的貴族格蘭庫特道德淪喪,性格變態,是個虐待狂,并且已經有情婦莉迪亞和私生子,格溫多琳卻假裝不知情,希望通過婚姻獲取更大的自由和空間,以滿足她自私、虛榮的心理,希望以此擺脫物質生活的困境,以自己的青春美貌維持權威地位。為了使自己擺脫貧困,追求享樂,她不惜背叛自己,人格開始異化,她的格言是“我一定要幸福……我決不讓別人干涉我”。她夢想以自己的美貌和聰慧征服世界,然而她無法跨越殘酷的現實,反而落入了格蘭庫特的圈套。她將自己以最高價格在婚姻市場上拍賣,結果卻斷送了一生的幸福。在消費社會中,男性把女性當成花瓶與玩物,女性也因社會習俗的影響把自己當做觀賞物,并借此控制男性,格溫多琳就把自己的美貌作為征服男性的力量。
《丹尼爾·德龍達》中很多人物追求的是商品的消費符號,完全成了物的奴隸,心靈受到了物的異化。德龍達的母親就是這樣,她對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充滿怨恨,拒絕對家庭和民族盡義務,為了追求自己的事業,擺脫被人歧視的處境,不惜背離自己的父親,拋棄兒子,雖然最終事業上獲得成功,但她的自私行為實際上使她失去了一切,既失去了兒子,也失去了民族之根。而格蘭庫特高傲的外表下掩蓋的是一顆自私、殘暴的心,他是專制的化身,狡猾又有自控力,冷酷無情,將格溫多琳玩弄于股掌之中,不擇手段征服、踐踏、壓制格溫多琳,迫使格溫多琳戴上那枚讓她感到恐懼的戒指,以邪惡的力量控制格溫多琳。消費文化的特點之一是非理性消費,對格蘭庫特來說,格溫多琳也不過是他追求的一個商品,他想消費的是格溫多琳的姿色,作為一個消費者,他在對物的享受中失去理性,喪失自我,他和格溫多琳都把對方作為商品進行消費,最終二人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可以說,他們都是消費社會中被異化的人物形象。
三、愛略特對消費文化的擔憂和她的道德藥方
愛略特對消費社會中商品經濟對人類心靈的腐蝕給予了抨擊,她贊成社會變革,推崇的是溫和的變革,認為社會改革的根本是改善人們的人文道德觀念,道德是約束人行為的最好方式,也是醫治消費文化對人心靈腐蝕的一劑良藥。愛略特認為“人類是傾向于高尚的,他們的動機是好的”,人天生有一種道德感,正是人的道德維系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道德在愛略特的小說中一直占重要位置,她道德誨人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對傳統價值的尊崇、因果報應、利他主義思想及同情意識方面。
在小說中,德龍達、莫迪凱、米拉等身上都具有傳統的美德,如憐憫、善良等,另外還有慷慨大方的雨果老爺,樂于助人的漢斯一家,淳樸善良的科恩一家,愛略特對他們身上的傳統美德大加贊賞,他們的高尚情操是人類社會道德建設的典范。尤其德龍達,他出生于猶太上層家庭,母親莉奧諾拉是猶太公主,他從小被英國貴族爵爺雨果收養,受到良好的教育,過著貴族生活,他謙虛溫和,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幫助格溫多琳擺脫過去生活的困擾,當他知道自己的猶太身份后,毅然放棄英國貴族生活,并立志為振興猶太民族而奮斗終生。另一個道德典范米拉,她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是愛略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她既不像格溫多琳那樣愛慕虛榮,也不像德龍達的母親那樣好高騖遠,最終獲得了愛情和幸福。因果報應和利他主義是愛略特哲學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格溫多琳和格蘭庫特的行為給自己及他人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格溫多琳為自己追求物質享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她經常噩夢不斷,最后變得歇斯底里而精神崩潰,走上了自我毀滅的婚姻之路。格溫多琳在個人幸福這場賭博中,輸得一敗涂地,她以為通過婚姻就能獲得生活的自主權,沒料到成為了格蘭庫特的獵物,結果被格蘭庫特牢牢套在生不如死的婚姻里,成為“蘇丹王后宮里的嬪妃”,她被格蘭庫特當做花瓶玩弄后又被拋棄,最終不得不接受了格蘭庫特與格拉舍太太的私通關系,還不得不默許他們的私生子為格蘭庫特的財產繼承人,更可悲的是格蘭庫特即使死后也沒有對她放手。格蘭庫特也為自己的尋歡作樂、不負責任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最后葬身大海。莫迪凱和米拉的父親及丹尼爾的母親都是拋棄自己民族的人,他們也受到了道德的譴責。而德龍達、莫迪凱、米拉等在愛略特筆下都是道德典范,他們的善行贏得了別人的稱頌,不僅給自己也給他人帶來了好處。另外,同情意識也是愛略特道德思想的一部分。在《丹尼爾·德龍達》中她表達了對小說人物的同情,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別人應該寄予同情。盡管格溫多琳的婚姻是悲劇,愛略特表現出來的卻是同情和理解,對其他人物所給予的也是深切的同情。
四、結語
愛略特在《丹尼爾·德龍達》中,明顯流露出懷舊、保守的傳統主義思想。以格溫多琳、格蘭庫特和莉奧諾拉為代表,對消費文化進行了抨擊;同時,又以德龍達、莫迪凱等作為道德典范,為人們樹立了榜樣。她的道德藥方主要包括對傳統價值的尊崇、因果報應思想、利他主義思想及同情意識。總之,愛略特希望通過道德誨人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抵制消費文化對人們思想的侵蝕。她和阿諾德幾乎同時向人們敲響抵制消費文化的警鐘,但二人提出的醫治藥方不盡相同,一個是道德誨人,一個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修正人們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維多利亞時代的有識之士的用心良苦。1980年,在喬治·愛略特去世后一百周年祭日,英國公眾把她從原葬的高門公墓遷到了西敏士教堂的詩人角,跟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等偉大文學巨匠安息在一起,由此可見,她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
①②馬建軍:《喬治·愛略特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頁,第175頁。
③George Eliot. Daniel Deronda[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6.(文中有關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④ 殷企平:《阿諾德對消費文化的回應》,外國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第21頁。
⑤ 朱虹:《英語小說的黃金時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0FWX015
作 者:李 華,河南工程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