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奧斯丁作為在父權社會下艱難行進的女性作家,在作品中表現出強烈的女性意識,但她的家庭背景、社會及經濟地位和所受的教育使她表現出不可避免的保守思想。本文試圖從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中體現的階級觀念,探究其保守與進步的兩面性。
關鍵詞:保守女性意識階級簡·奧斯丁
19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在北方已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封建勢力仍然統治著人們。簡·奧斯丁所生活的傳統思想習俗頑固的英國農村,舊勢力的影響更為嚴重。尤其是英國南方的鄉村社會,由于還沒有進行議會改革,在傳統的等級制度里,政治權力仍集中在貴族、地主階級手中,等級分明。奧斯丁成長在一個比較保守的教會家庭。她的父親喬治·奧斯丁是家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兼任兩個教區的主管牧師,經濟收入維持穩定的狀態,使他們在農村中等階層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得以維持。因此,奧斯丁過著中等階層婦女的悠閑生活,鄉村的中等階層成員組成了她相對封閉的生活圈子。奧斯丁所受到的學校教育很少,但她受到了當時婦女所能受到的最好教育,能自由地閱讀文學名著,這為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可能。早期的知識女性在等級森嚴、舊習累累、金錢第一、男權至上的社會里萌發出懵懂的女性意識,但中產階級的局限性讓她難以沖破陳規,只能在兩者之間求全。
奧斯丁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成為了她為能同時紀錄社會生活和作家個人感受的藝術形式。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階級狀況和經濟關系。
1. 階級差異 階級差異是奧斯丁當時生活的一個客觀事實。不難發現在書中的人物有不同的稱呼和頭銜,這暗示和提醒著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男爵和爵士是最常見的,它們都是上書國王得到的榮譽。在簡·奧斯丁生活的時期,大約有一千多個紳士被授予頭銜,但兩者的地位相差懸殊。爵士就是騎士。長子能繼承男爵的頭銜,而騎士的頭銜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男爵和爵士的妻子會加上她們丈夫的姓,被尊稱為夫人。但如果她們改嫁給平民,就不能繼續擁有“夫人”這個稱呼。而書中凱瑟琳·德布爾夫人和安尼·達西夫人的父輩是貴族,“夫人”的尊稱不會因為她們嫁給什么人而改變。安尼·達西夫人嫁給了富有的平民丈夫達西,但她的丈夫和兒子依然是平民,被稱為達西先生。被授予頭銜的人們也會備感榮耀,認為自己地位顯赫。凱瑟琳·德布爾夫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喜歡大家都注意身份上的差異?!闭J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女兒才適合“穿著華麗”的打扮。如果你有身份,她絕不會因為你穿著樸素而瞧不起你。而貴族身份和土地的繼承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長子繼承制。為了保證家庭姓氏和家庭財產能夠世代相傳,不被分散,長子繼承制規定把所有的財產都積聚在一個家庭成員的手里。因此,除了長子,其余的孩子不能繼承貴族爵位和財產,于是不得不自謀職業。為此,兒子和女兒之間在身份地位和期望程度上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按英國當時的習慣, 對大小姐的正式稱呼是姓加“小姐”;教名,或教名加姓是對二小姐以下的稱呼。以班納特家五個女兒為例,作為大女兒,簡被稱為“班納特小姐”,而比簡小的姐妹被稱作“伊萊扎小姐”“瑪麗小姐”等等。除了稱謂,最大的區別在于大女兒可以先于妹妹們出來交際,這也是找到如意郎君的必經之路。如果姐姐無法出嫁,或是不愿嫁人,做妹妹的就不能娛樂,不能交際,更談不上結婚。
2. 經濟狀況 在“霸權性”的父權意識充斥的19世紀的英國,男性為軸心,女性在當時的社會中處于附屬地位。正如《西方歷史》一書中所說:“無論婦女們身處哪一個階層,她們都在經濟上處于依靠的地位,在法律上也屬于弱勢群體?!庇捎诟鞣N主客觀因素的限定與制約,婚姻成為了女性獲得社會經濟地位的唯一途徑。婚姻的實質已是一種經濟的需要。書中班納特家便是個很好的例子:班納特家的財產限定繼承給一個遠房親戚,而在老班納特去世后,他的五個女兒就得離開朗伯恩。因此,一般婦女除了當老處女和家庭教師外,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嫁個有錢有地位的體面人家就成了一個年輕小姐得到并保持可靠的社會與經濟地位的理想途徑,尤其是那些財產不多、教養有素的青年女子,都是把結婚當作唯一的體面出路。因為出嫁是女人最適宜的“保險箱”,能確保她們不致于挨凍受饑。所以當班納特太太知道夏洛特的婚事后,“跟威廉爵士夫婦講話就粗聲粗氣,直到一個月后才好起來;而對他們的女兒,竟然過了好幾個月才寬恕她”。夏洛特搶走的并不是她女兒未來的丈夫,而是奪走了一份她女兒生活的保障。此外,由于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財富的積累和經濟上的優勢讓生意人的地位上升。但封建主義仍然根深蒂固,靠做生意維生的人受到上流社會的蔑視。19世紀的英國,新進的資產階級擁有財富,試圖謀求政治地位上的提升。但事實上,一個人的爬升不僅僅看個人財富的多少,更多是依靠社會關系。彬格萊是最好的例子,他的財產全是靠做生意賺來的,是一個悠閑的紳士,靠和聲望較高的大地主達西親密的來往,最終通過買房產逐步獲取了貴族身份。
3.保守與進步 身為女性和中產階級的代表,奧斯丁對鄉紳的尖銳批評,對階級流動性的肯定描寫充分體現了其女性意識的覺醒。在女性問題上,她以其女性的身份和敏銳的觀察力促成了獨到的見解。
首先,小說中,奧斯丁通過對專橫的凱瑟琳,自私的彬格萊小姐,諂媚的柯林斯的諷刺和嘲弄以及對傲慢的達西的批評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同時,她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強烈譴責。如小說中對威廉·盧卡斯爵士在任鎮長期間上書國王,榮獲爵士稱號后,樂滋滋地尋思自己的顯赫地位的描寫暗示讀者爵士封號多如牛毛,頭銜幾乎是愚蠢的象征。19世紀的女性不能工作,長子繼承制剝奪了她們的繼承權。為了生計和體面她們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婚姻。作家在小說里讓班納特太太天天操心“把女兒嫁出去”,催促伊麗莎白盡早下決定,因為“如果你對別人一直挑三揀四,我就不知道在你的父親過世后,由誰來養你了”。奧斯丁強調了這種遺產繼承制度的不公平。同樣,作家借伊麗莎白對妹妹們的疼愛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不滿。認為姐妹之間無論年齡大小都有享受青春樂趣的權利,不能因為姐姐沒嫁人妹妹們就該關在家里。
其次,奧斯丁在小說中對婦女地位、權利、秉性、天賦等問題做出了理性的思考,表達了自覺而明確的女性意識。在當時男尊女卑、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中,奧斯丁塑造出了美貌動人、機智活潑、有自我意識并略帶叛逆反抗意識的伊麗莎白形象,反駁女人智商低下的舊觀念,并且通過伊麗莎白的婚姻提出以愛情和相互尊重為基礎的新戀愛婚姻觀。在愛情上,她追求男女雙方靈魂上的平等,鄙視建立在世俗金錢基礎上毫無感情的婚姻。故事里,伊麗莎白毅然拒絕了能使自己過上舒適小康生活的表兄柯林斯的求婚;并沒有因有錢有權的達西愛上自己而感到竊喜,相反,達西的傲慢無禮和認為求婚勢在必得的高傲態度深深地刺傷了伊麗莎白的自尊,打破了伊麗莎白追求平等愛情的愿望。她扮演了反抗的角色,做出了靈魂的抗爭。以一種本能的排斥拒絕了達西的求婚。通過對其傲慢態度的大聲斥責表達了處于金錢第一、男權至上社會中的女性,對獨立自主、平等權利的強烈愿望,由此轉達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女性意識朦朧又蠢蠢欲動的狀態。
再次,小說正面描寫了新興資產階級地位的提高,通過對剛上升為紳士階層的商人加德納夫婦和商人之子彬格萊肯定了個人可以通過努力取得社會地位。
當然,奧斯丁的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和所受的教育使她表現出不可避免的保守思想。
一方面,她創作出像達西和彬格萊這樣的貴族鄉紳,并從品德和為人上不斷地修正他們,宣揚傳統觀念中士紳的角色和品質,維護封建社會和保證士紳統治的正當性。彬格萊是和顏悅色,大大落落,絲毫沒有矯揉造作架勢的悠閑紳士;貴族達西出身名門,每年收入超過一萬英鎊,擁有一座巨大莊園,有出眾的外貌,從開始的自視清高、目中無人到后來認識到自己的傲慢無禮,從而開始緩和態度,謙遜待人,以平等熱情的態度對待伊麗莎白的親友,特別是加德納夫婦,并借雷諾茲太太之口稱贊他慷慨正直的品行。通過對美好的理想紳士的塑造,奧斯丁暗示讀者建立理想封建家長制社會的關鍵就是尋找一個合格的鄉村社會領導人物。
另一方面,奧斯丁創作的愛情故事總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原則,從而讓女主人公的生活獲得巨大改變為結局。通過這種獎德懲惡的文化機制,向婦女宣揚傳統女性美德使她們更好地承擔扮演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小說中不符合傳統的麗迪雅則受到懲罰;貞潔賢惠,善良淳樸的吉英、夏洛特、伊麗莎白,因其賢德最終獲得豐厚的財富與圓滿的婚姻;同時,通過對伊麗莎白與達西婚后的幸福圖景的描繪,讓這個具有反抗精神和女權意識的寵兒也最終依從慣例,成了一個依附大樹的小女人。從而讓以達西為首的封建父權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
奧斯丁生活在社會變革和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其鮮明的階級觀念,特殊的女性地位和良好的教育讓她的作品具備特有的復雜性,而她的女權意識的進步思想和同樣突出的維護封建父權社會的保守思想使作品更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朱虹.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2] 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 [英]安德魯·桑德斯.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M].谷啟楠,韓加明,高萬隆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 李小聰.從《傲慢與偏見》看簡·奧斯丁的階級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3).
作 者:龔 頻,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