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和藝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獨特的藝術樣式和美感對我們當代的藝術與設計,尤其是對藝術創意和思維方式的開啟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關鍵詞:傳統 民間文化 民間藝術 影響力
一、民間文化和藝術積淀的圖式是思維的源流和設計的根基
我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文化和藝術樣式眾彩紛呈,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寶貴的文化資源。發軔于田野鄉間的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是最原始先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經驗的直接感受和留存,具有其獨特的表征和意義。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不同的種族和地域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經過漫長時間的推移積淀出的藝術符號。這種文化和符號在不同的地域由于風俗和民風的差異性,便逐漸形成了各自地域性的元素和符號,這種民俗性的符號和圖形樣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衍化,漸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符號化的圖式。
民間文化和藝術在其形成和發展上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經過歲月的積淀,慢慢地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和藝術樣式,這種文化和藝術樣式當然離不開最原生態藝術和文化的起源,是原生態藝術和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因此我們必須要把“傳統”二字加到“民間文化”前面,叫做“傳統民間文化”。傳統民間文化及它的“物化形式”都是在傳統民間習俗的土壤中生成并存活著的,失去了傳統這塊土壤,這些原有的物化形式都會變異甚至絕種。而現在有的地方扶持的所謂“原生態”或“民俗村”事實上正在催化著傳統文化的變質。倘若原本的真正“遺產”沒有保存下來,將來很有可能導致人們將變質了的這些“現在的文化產品”當做傳統來看待,豈不是給傳統文化毀容?傳統文化遺產的“物件”從它的土壤或背景中是“抽離”不出來的,它已經和諧著它的土壤或背景成為歷史的景觀。現代只有“現代文化的土壤”,它將生長出新的文化“生物”,以滿足現代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
如何繼承和發展民間文化和藝術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傳統歸根結底是過去的事情,但傳統文化的物化形式以及它所蘊含著的文化的部分有著充分被保存下來的理由和條件。“有形”的部分如實物去“博物館”。“無形”的部分如口傳身授的非物質類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挖掘整理送到博物館。傳承方面主要是在傳統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的文化和藝術養分,把民間的藝術元素融合到現在的藝術設計中,使得傳統文化和民間的藝術元素、符號得以傳承和發展。
二、民間藝術樣式和元素對當下藝術的影響
由于中國地域廣、民族多,而每個民族又都有著自己祖先積淀下來的文化和民俗元素,這些積淀的形成不僅僅是由于語言和生活習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幾千年的華夏文化的兼包并蓄的結果。差異性遂見明朗和清晰,逐漸衍化成風格迥異的民族傳統,并慢慢固定下來,在成型與固有的模式下,彰顯出本區域、本民族的個性化特性。今天我們在多元化的文化狀態下,藝術和文化在不斷嬗變,文化和藝術也在不斷裂變,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和藝術的變革必然也悄然隨之發生。
民間元素的豐富性為我們的設計思維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設計思維的形成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設計觀念。在我們向民間藝術汲取養料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傳統的民間文化和藝術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和參悟。東方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差異性比較大,民族性和地域性也特別強烈,民間文化的符號性給我們的思維和創意提供了一把啟迪靈感的鑰匙。例如中央美院徐冰教授的《鬼打墻》就是以長城為母板直接鋪紙拓印而成,宏大的尺幅,鋪天蓋地充斥著整個藝術館,以凸顯民間文化、古老文化的閎約深美。傳統的拓印手段得以煥發生命,古老的文化代表——立體的長城以平面的形式出現在美術館。這種文化和藝術特征正是我們今天在藝術設計的思維創意和藝術樣式上不可缺少的脈絡和源泉。把民間藝術元素真正應用到當代的藝術設計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的讀解,以及對民間藝術精華的汲取,更需要我們把民間的或本土的文化與當代的藝術設計思維結合起來,使民間文化和藝術元素真正地融入到現代設計語言的構建當中去,使民間元素成為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可能,并與現代藝術設計相契合,這樣看似極為簡單明了的命題,背后卻隱含著極其繁復的學術性的研究和可行性的理念上的建構。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李洪波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于傳統端午節民俗手工藝“紙葫蘆”—— 一沓薄薄的紙竟能變化出花籃、燈籠、瓜果等形態迥異的形貌。作者從中看到了紙質形式語言的另一種可能:從具象到抽象,從有形到無形,從規范到自由……紙張的連續性在這里成了語言表達的重要元素,它的聚散、起伏、轉折所導致的變異與化生,為觀者提醒出在原本形態中潛在著的無數種不可預料的荒誕性風景。
三、民間藝術樣式和元素在當下設計中的創新和運用
1.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藝術思維的再創造 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藝術思維的再創造起到很大的作用。藝術創造的理念來源于生活的積累和對傳統文化積淀的參悟,在對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學習和汲取的過程中,如何能把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中,思維創意和創意理念很重要,不但需要我們對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理解,還要對現代設計理念有深刻的認識,吸收民間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的元素,使我們設計圖式的內涵和構建能更加豐富和個性化,讓我們的設計具有民族和現代設計理念的相互交融和契合,把民族元素的靈魂嵌入到我們的設計觀念中去,使設計元素更具鮮明的特征和個性,民間的藝術多是取自于市井生活,有著原生態的美學品格,有著稚拙天然的美感和張力,是對原生態的生活和感受,淳樸天成,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有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理念和對自然的敬畏,這些都是自發地對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的直接表達和再現,是沒有經過雕飾的直覺感受,是不經雕琢的璞玉,這些圖式和元素為我們提供了思維和創意的本源,能讓我們通過設計更加深刻地理解民間藝術樣式的精神內涵和建構的理念。
2.傳統文化下,現代設計創意理念的再延續 任何形式的藝術設計乃至圖式化藝術,首先是設計理念起先決的作用。理念和思維決定設計的品格,這就需要藝術家有良好的設計思維和創意,這個思維的前提條件是,對藝術的本真的深諳和稔熟,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學養作為基石。在當下踐行的藝術設計,盡管有著新的視覺元素和前衛的觀念,但是我們仍然不能脫離對傳統文化下精神脈絡的繼承和延續。如果我們沒有深厚的文化學養和對傳統的藝術圖式的解讀,不可能有高品位的設計方案的形成。理念決定設計,設計理念是我們在做設計之初的思維創想和基本創意方向的建構,創意必須要有對現實生活還有傳統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積淀的吸收和參照,尤其是民間傳統的圖式對我們設計的影響,吸收是為了更好地更新現代設計觀念,不至于使我們的設計元素和觀念流于庸俗的窠臼。所以,民間藝術樣式和元素對我們設計思維的構建和影響極其重要,特別是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元素,對我們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藝術設計的理念的形成來自多方面的因素,傳統文化、傳統的民間美術、民俗風情對藝術理念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理念是設計圖式建構的關鍵所在,設計理念的形成往往受約于本土文化和風俗民情及藝術家對藝術觀念的認知程度。
3.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傳統元素的再創造 人類社會的不同階段、不同體制內都存在著所謂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小到日常生活經驗、藝術品,大到自然環境,先輩們都遺留下了許多豐富的圖案樣式。而這些物質和精神的元素,會形成一種廣義的符號系統,來表達某種文化意義,可應用于今日的藝術設計中。具體來說,藝術設計主要是在造型、色彩、文字符號等設計要素中,通過組合、轉換和再生手段,引用、吸取民間所蘊涵的鮮明的傳統文化特征,通過思維的再現、認知與意識加工傳達歷史傳承,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聯想與回憶,延續城市文脈,并產生對文化價值的認同感。
傳統的文化元素重新被挖掘的過程是一個傳統現代化的過程。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緊抓時代特征,融入現代設計元素是一個藝術設計發展的重要命題。比如當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已經與建立在印刷業發展基礎上的設計有了不同的發展趨勢,二維設計已走向多維設計。網絡傳播技術已不僅僅是“傳達”的設計,還有“體驗”的設計。因此,借助信息技術等多種現代手段對傳統的圖形進行再造,考慮到動態的變形效果,色彩運用貼近時代等。在滿足觀者視覺美感的同時,引發民族共鳴,豐富文化內涵。總之,緊貼時代特征,挖掘傳統民間文化內涵,讓現代設計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是現代設計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恢復設計與文化的斷裂關系的途徑。
在藝術設計的形式和內涵及思維上,民間文化和藝術圖式都給予了我們很多創意上的啟迪;傳統的民間美術和其獨特的藝術樣式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內涵上也給我們當代設計思維提供了可探求的佐證,也讓我們的藝術設計在時下的狀態下不至于語言和內涵蒼白無力,使得思維有據可依,有源可循。深入體味和感悟民間美術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設計思維和啟迪,對設計語言和樣式的形成,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105005
作者:李砥,燕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輯:錢叢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