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研178V《佛說八師經》譯者小考

2012-01-01 00:00:00定源
敦煌研究 2012年6期

內容摘要:敦煌遺書保存了大量佛教文獻,有些雖然已被歷代大藏經所收,但也有不少未入藏的文獻。本文所討論的敦研178V文書即屬于未入藏文獻之一。該文書圖版見《甘肅藏敦煌文獻》第1卷,卷末所附解題比定為《佛說八師經》,并提示它不是歷代所傳的吳支謙譯本,而是失譯人名的別譯本。本文主要在對照敦研178V文書與支謙譯本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目錄學考察對該文書的譯者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認為該文書有可能是《歷代三寶記》所著錄的東晉竺曇無蘭譯本。竺曇無蘭譯《佛說八師經》散佚已久,敦研本的出現,為研究竺曇無蘭譯經以及中國佛教漢譯史提供了一份新的資料。

本文最后附帶提到敦研178V與南京博物院藏敦煌遺書《分檀博達經》(擬)前五行文字的關系,比定該文書前五行文字是《佛說八師經》,所存內容相當于敦研178V的后殘部分。

關鍵詞:《八師經》;支謙;竺曇無蘭;敦煌遺書

中圖分類號:G2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6-0073-07

一 引 言

敦煌研究院藏敦研178文書,兩面書寫,正面抄《佛說幻士仁賢經》,背面抄《佛說八師經》,圖版均見《甘肅藏敦煌文獻》第1卷①。本文討論的是背面文書,為了論述方便,先按文書現存格式,將其內容移錄如下:

(首殘)

1.門,往到佛所,欲問所疑。阿難白佛:外有陂羅門欲質

2.所疑。佛言:現之。陂羅門前為佛作禮,卻就坐,長跪叉

3.手,白佛言:今佛道徳廣博,無不知、無不為、無不生、無

4.不成,愿問佛為事何等師?佛言:無所事師,自然得

5.道,亦有八師。陂羅門愿問八師,佛言:一者憙煞生,從

6.煞生得怨禍,或斷頭、或挌射、或為火所燒,及一門同時

7.并命,或為吏所得,縛束送獄,苦毒掠苔。身自當

8.辜。我見是故不敢煞生,是為第一師。

9.二者憙盜取他人財物,或為財主所得,挌斗而死。

10.或為吏所得,縛束送獄,苦毒掠苔,死復入泰山地獄。

11.我見是故不敢復盜取他人財物,是為第二師。

12.三者憙婬妷愛他人婦女,或為夫主、他人所覺知,

13.臨時當被刀杖,為人所斫刺,頭頸肌肉,別離異處。或

14.為吏所得,縛束送獄,苦毒掠苔,死復入泰山地獄,

15.生時常當畏人。我見是故不敢愛他人婦女,是為

16.第三師。

17.四者憙兩舌讒人。誹謗政道,惡口罵詈②。或致撾

18.杖,或致刀矛,或致滅門。我見是故不敢兩舌惡口,是

19.為第四師。

20.五者憙飲酒。醉多亂誤,斗諍致殃禍。酒有卅六

21.失,即就后世生作人癡騃,不別好丑,不知經道。我

22.見是故不敢飲酒,是為第五師。

23.六者人身皆當老顔色敗,面搊皮緩,頭帛齒落,

24.眼冥耳聾,視聽不悅,行歩疲□,坐起苦難。我見是老

25.□(故),□(急)行求道,不欲復更是老故,是為第六師。

26.□□□□□□羸廋骨立,身體皆痛,如被掠笞。

(尾殘)

《甘肅藏敦煌文獻》第1卷末附“敘錄”對本文書有如下說明:

首缺尾殘,起“門往到佛”,訖“如被掠苔”。白麻紙。天頭0.8厘米,地腳1厘米,烏絲欄,欄寬1.58厘米。行書19至20字不等。一整紙,總26行。

此為北魏寫經。從目前已發表的敦煌文獻目錄可知,《佛說八師經》敦煌藏經洞僅出這一件。與現刊本《大正藏》所收東吳時月氏居士支謙譯本相比,文字出入很大,因此,此件應屬失譯人名的別譯本。①

上文內容至少提示了三點:

其一,比定本文書為《佛說八師經》;其二,本文書非支謙所譯,而是失譯人名的別譯本;其三,北魏寫經,同內容在敦煌遺書中屬首次發現。既然本文書目前是世上僅存的孤本,其文獻價值自不待言。只可惜譯者不明,甚為遺憾。為此,本文擬根據敦研178V(以下簡稱敦研本)的現存內容,在比對支謙譯《佛說八師經》(以下簡稱“支謙本”)的基礎上,通過目錄學的考察,就其譯者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最后附帶談一下敦研本與最近公開發表的南京博物院藏敦煌遺書《分檀博達經》(擬)前五行文字的關系。

二 敦研本與支謙本

據敦研本現存內容,比定它為《佛說八師經》,應該沒有問題。然而,迄今為止歷代經藏所收《佛說八師經》,我們所知道的只有題為東吳月氏國居士支謙的譯本②。支謙本在各經藏之間雖然個別文字有所出入③,但內容差別不大,其開篇文字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梵志,名曰耶句(旬),來詣佛所,阿難白佛言:有異學梵志,今來在外,欲咨所疑。天尊曰:現之。梵志乃進,稽首佛足。天尊曰:就座。梵志就座,須臾退坐曰:吾聞佛道,厥義弘深,汪洋無涯。靡不成就,靡不度生。巍巍堂堂,猶星中月。神智妙達,眾圣中王。諸天所不逮,黎民所不聞。愿開盲冥,釋其愚癡。所事何師,以致斯尊。天尊歎曰:快哉斯問,開發大行,吾前世師,其名難數,吾今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師也,然有八師……[1]

以支謙本上文與敦研本相比,后者第一行“往到佛所”至第五行“亦有八師”部分,大體上可對應上文“來詣佛所”至“然有八師”。敦研本第一行第一個“門”字,可能是前接“陂羅”二字而來,若此推測無誤,它應該是上文“來詣佛所”前“梵志”的對應譯語。也就是說,從支謙本來看,敦研本的前殘部分不多,可能相當于序分的一兩行文字。

支謙本的開頭內容是:有梵志阿旬來到佛所,向佛咨詢疑問。經阿難之請,梵志在禮佛、贊佛后,問佛曾經所依何師。佛回答說:我自然得道,無所依止。不過,但有八師。所謂八師?支謙本的名目及順序如下,為了方便對照,我們也將敦研本的現存內容并列舉于右:

與支謙本對照,敦研本僅存前六師內容,兩者所存名目雖然稍有差別,但內容大體一致,且在排列順序上也完全相同。由此不難推測,敦研本的后殘部分文字應該僅有病與死的二師內容。敦研本最后一行“羸廋骨立,身體皆痛,如被掠笞”,就是描述病苦廋弱的情狀,相當于第七師的部分文字。

從支謙本八師內容看,它可分成兩組:第一組是前五師,分別強調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妄語與不飲酒;第二組是后三師,分別說明人生中的老、病、死苦。

我們知道,不殺生等五師實為佛教的根本大戒。相傳釋迦牟尼滅度時,阿難請問今后比丘應當以何為師?釋迦牟尼回答說:當以戒為師。如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載“汝等比丘,于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2]。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贊》亦云:“波羅提木叉,即是汝大師”[3]。從思想層面上看,《佛說八師經》的前五師主要在于闡明以戒為師的重要性,并強調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后果。也就是說,若犯了殺生等五戒,不僅現世遭受各種惡報,而且死后還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受苦。有關遭受惡報的表述,相對于支謙本而言,敦研本的內容比較簡單,除了說明會在現世受報之外,只有在第二“盜”與第三“淫”兩師中提到死后將墮入泰山地獄受苦的來世受報說。相應部分,支謙本的描述比較豐富,并更加強調惡報的結果,比如前四師中都描述到了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受苦的情形。至于第五師飲酒,支謙本與敦研本均提到“酒有三十六失”。關于酒有三十六失,支謙譯《佛說梵志阿颰經》以及早期安世高譯經中均有言及,安世高譯《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還詳細列出了三十六種過失的名目[4]。

此外,最后之老、病、死三師,主要是描述人生必然要面臨的三個階段的種種形態,旨在強調人生苦短,應早追求出離解脫。我們知道,佛教經典經常提到生、老、病、死等四苦,《佛說八師經》雖然沒有提到生苦,但后三苦均由生苦而來。知苦而求道,求道而解脫,這是佛教的根本教義。

八師之中,前五師強調“以戒為師”,后三師提倡“以苦為師”,持戒與知苦可以說是《佛說八師經》思想的中心議題。敦研本雖然殘損不全,但據現存內容,它與支謙本所提倡的主旨顯然是一致的。

通過支謙本與敦研本的比較,兩經所述內容大同小異,只是在譯文風格及文字繁簡上有所不同。首先,在固定名詞翻譯上,支謙本的“梵志”,敦研本對應譯語作“陂羅門”,即婆羅門。支謙本中“天尊”與“佛”并用,敦研本則統一譯為“佛”。其次,支謙本經文較繁,用詞優美,以四字句為多,且有些內容為敦研本中所無。比如,支謙本贊佛“巍巍堂堂,猶星中月。神智妙達,眾圣中王”等內容在敦研本中就找不到相應部分。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支謙本每一師之后均附有一首五言八句的偈頌,而敦研本則只有長行,沒有偈頌。

對于上述支謙本與敦研本的異同,一般情況有兩種可能:其一,兩經屬于同本異譯;其二,兩經屬于異本異譯。若屬于前者,譯文風格有別固然自不待言,但對于兩者間的文字增減現象,只能理解為若非支謙本增加了內容,就是敦研本省略了文字。相反,若屬于后者,兩經結構與八師名目順序等如此一致,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至少可以肯定它們是屬于同一類經典。總之,在《佛說八師經》梵文或其他西域語言原典尚未發現之前,兩經到底屬于同本異譯,還是異本異譯,均難下定論。在此,我們不妨從歷代經錄的記載來看一下《佛說八師經》的著錄情況。

三 《佛說八師經》的目錄學考察

有關《佛說八師經》的著錄情況,現存經錄最早可見僧祐《出三藏記集》卷2“新集經論錄第一”:

八師經一卷

……

右三十六部,四十八卷,魏文帝時,支謙以吳主孫權,黃武初至孫亮建興中譯出。[5]

《出三藏記集》對《佛說八師經》的著錄,只見此一條,并認為是黃武初至建興年間(222—237)由支謙譯出。支謙,皎慧《高僧傳》沒有立傳,生平大概可見《出三藏記集》卷13所收的“支謙傳”。查該傳內容,其原始資料可能來源于同書卷7所收的支敏度撰“合首楞嚴經記”,如記云“從黃武至建興中所出諸經,凡數十卷,自有別傳記錄”[5]49。僧祐以上所著內容大體出自于此。《出三藏記集》之后,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載有《佛說八師經》相關的三條著錄。首先,該書卷5“支謙譯經錄”云:

八師經一卷(見竺道祖吳錄)[6]

《歷代三寶記》共著錄支謙譯經129部,152卷,比《出三藏記集》多出了93部,104卷。《歷代三寶記》所著“八師經一卷”,不是來自《出三藏記集》,而稱是依據竺道祖《吳錄》(現已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支謙本之外,《歷代三寶記》卷7“竺曇無蘭譯經錄”還著有:

八師經一卷

……

右一百一十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孝武帝時,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晉言法正,于楊都謝鎮西寺,蘭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經是僧祐錄載,自余雜見別錄。雖并有正本,既復別行,故悉列之,故有所據。[6]70

竺曇無蘭譯經,《出三藏記集》只著錄“三十七品經一卷(晉太元二十年①歲在丙申六月出)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兩部,且說是撰出。上文所舉“唯二經是僧祐錄載”系指此而言,換言之,《歷代三寶記》所著110部,112卷的竺曇無蘭譯經,除了《出三藏記集》著錄的兩經之外,其余的經典均散見于別錄,包括《八師經》。所謂別錄,在竺曇無蘭譯經錄中,只見依據過《吳錄》、《舊錄》與《寶唱錄》。至于《八師經》的著錄具體依據什么資料,由于費長房沒有交代,詳細情況不得而知。總之,根據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知道《佛說八師經》除了支謙譯本之外,還有一種竺曇無蘭譯本。

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費長房雖著錄了竺曇無蘭譯“八師經一卷”,但卻沒有材料證明他看到過竺曇無蘭所譯的原本。以“雜見別錄”的表述語氣看,費長房的著錄顯然是轉錄或承襲前代經錄而來。此外,在《歷代三寶記》入藏錄“小乘修多羅有譯錄”中僅著有“八師經一卷”,此著錄當指支謙本而言,因為在《歷代三寶記》之后的歷代經錄中,均沒有提到支謙譯屬于缺本的情況,相反倒可以看到竺曇無蘭譯本散佚的記載(詳后)。隋代《法經錄》與《彥琮錄》也僅著錄支謙本。唐初《靜泰錄》著“八師經一卷(三紙),吳世支謙譯”[5]186,還交代了支謙本的紙數。

《靜泰錄》之后,從道宣《大唐內典錄》至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唐代各家經錄均著有支謙本與竺曇無蘭本,內容大體是參考了前代目錄。比如,明佺等《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8“小乘重譯目”著云:

八師經一卷(三紙)

右吳支謙譯,出內典及長房錄

八師經一卷

右東晉孝武帝代竺曇無蘭譯,出長房錄

上二經同本別譯[5]418

以上內容,前一條是根據《歷代三寶記》與《大唐內典錄》,后一條是根據《歷代三寶記》。這里明佺等人認為支謙本與竺曇無蘭本是屬于同本別譯。明佺等人的這種判斷,是否表明著錄者見過竺曇無蘭本?有關竺曇無蘭本的存佚情況,明佺之后不久的智升《開元釋教錄》卷15“小乘重譯缺本錄”有明確記載:

八師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右前后兩譯,一存一缺[5]640

竺曇無蘭本為第二譯,屬于缺本。實際上,不僅是智升,包括費長房在內,著錄竺曇無蘭譯本的各家經錄作者,都應該沒有見過該譯本原文。雖則如此,智升對竺曇無蘭譯本卻沒有表示懷疑,如《開元釋教錄》卷3“竺曇無蘭譯經錄”云:

八師經一卷(第二出)

……

沙門竺曇無蘭,晉云法正,西域人也。以孝武帝太元六年辛巳至太元二十年乙未,于楊都謝鎮西寺譯采蓮違王等經六十一部,見長房錄。又長房錄更有四十八經,亦云法正所譯。今以并是別生抄經,或是疑偽,故并刪之,如后所述。[5]504

諸如前述,《歷代三寶記》共著“竺曇無蘭譯經錄”110部,智升只從中錄出了61部,其中包括《佛說八師經》。智升認為這61部是竺曇無蘭在楊州謝鎮西寺所譯,譯出時間大約在太元六年(381)至太元二十年(395)的前后14年。智升之所以刪除了48部,是因為他認為這些經典屬于抄經或者疑偽。其實,在被刪除的經典中,判為疑偽的只有《救護身命經》一部,其中《持句神咒經》與《陀鄰尼缽經》兩經屬于重抄,因此,實際上被刪除的共有49部。智升沒有將《佛說八師經》從“竺曇無蘭譯經錄”中刪除,這表明除了支謙本之外,對竺曇無蘭譯本沒有表示懷疑。

《開元釋教錄》之后,對《佛說八師經》的著錄沒有超出前代經錄的內容,為避文繁,故不一一列舉。

據上述內容,我們大致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1.《佛說八師經》,現存經錄始見于《出三藏記集》,其中只著錄支謙本。

2.竺曇無蘭譯《佛說八師經》,始著錄于《歷代三寶記》,但其所據的資料來源不明。

3.支謙本與竺曇無蘭本,唐代經錄認為是同本異譯,后者為第二次譯出。

4.《歷代三寶記》之后,大多經錄都著錄有兩種譯本,遺憾的是竺曇無蘭譯本久佚不傳,存世者唯有支謙本而已。

《佛說八師經》除了支謙本之外,還有竺曇無蘭譯本,這是《歷代三寶記》的記錄功績。雖然《歷代三寶記》這一著錄的史料來源不明,但敦研本的出現,別譯本《佛說八師經》的存在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依上述經錄資料來看,我們認為敦研本的譯者或許就是竺曇無蘭。

敦研本若果為竺曇無蘭所譯,在譯文風格上與竺曇無蘭的其他譯本是否有相似之處?其實,要討論這個問題有兩個難度:其一,敦研本為小部經典,現存內容不多,可資比較的文字有限;其二,如前所述,各經錄對竺曇無蘭譯經的數量著錄不一,哪些經典是竺曇無蘭所譯也沒有一個固定標準。若以《開元釋教錄》著錄為準,竺曇無蘭譯經有61部,其中智升所看到的有24部,其余37部均屬于缺本①。

就敦研本現存內容,在固定名詞翻譯上很難歸納出它的語言特征。不過,值得注意的倒有“縛束送獄,苦毒掠苔”兩句,因為這兩句文字在前三師中都出現過。這里的“獄”,不是指地獄,而是指監獄。也就是說,若犯了殺、盜、淫等罪,將受到世俗王法的制裁。與這兩句類似的表述,在竺曇無蘭譯《五苦章句經》中亦可看到,如“縛束送獄,桁械鞭笞”[4]547,尤其是“縛束送獄”一句。這種幾乎相同的句子目前僅見于《五苦章句經》。此外,在描寫第六師老苦時,敦研本文字是“老顏色敗,面 皮緩,頭帛齒落,眼冥耳聾”,而《五苦章句經》也有“顏色壞敗、頭白齒落、目冥耳聾”[4]547。對照兩經文字,除了“面 皮緩”一句《五苦章句經》沒有之外,兩者表述基本雷同。

《五苦章句經》是智升親眼所看到的24部經典之一,為竺曇無蘭所譯無疑。盡管敦研本現存內容不多,與《五苦章句經》的比較文字有限,但某些譯文兩者的確有類似之處,這一點也支持了我們以上對敦研本譯者為竺曇無蘭的推論。若這種推論無誤,隋唐以來業已散佚的經典,居然尚保存于敦煌遺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力量與奇跡。敦研本的出現,為研究竺曇無蘭譯經以及中國佛教漢譯史增添了一份新的資料。

四 南京博物院藏《佛說八師經》殘卷

最后,想談一下敦研本與南京博物院藏敦煌遺書《分檀博達經》(擬)前五行文字的關系。

南京博物院藏本《分檀博達經》,最早由方廣锠先生擬名,并整理錄文發表于《藏外佛教文獻》第十四輯。方先生調查南京博物院藏本主要關心的是該經后抄有另一種文獻——《三十七品經》。該文書的大體情況,方先生《三十七品經》解題說: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該敦煌遺書為5世紀上半葉東晉十六國時期寫本,卷軸裝。長203.7厘米,高24.2厘米,共存6紙145行,每行約20字。首殘尾全。……有烏絲欄。通卷已被現代收藏者托裱。從目前形態看,該遺書現存文字共抄寫二個文獻:第一個文獻存83行,失題,今根據其內容擬名作《分檀博達經》;第二個文獻存62行,有首題,作“佛說卅七品經”。[7]164

擬名作《分檀博達經》的第一個文獻,據方先生錄文,首部殘存內容如下:

(首殘)

□□□□□□□□□/

□□□第七師。八者、人(?)□□/

□□□身中蟲還自食?

□□□解消為灰土。我?

□□□我(?)受五戒②,作優婆③塞,懽?

□□□

佛說①□□□

□□□□□,□知四非常。

財物五家分,布施后世量。[7]183

※(以下略——定源按)

對于上文,根據第二行“第七師。八者”字樣,筆者推測它可能是《佛說八師經》。不過,殘存部分的相同文字卻不見于支謙本,于是筆者又聯系到了敦研本。如前所述,敦研本的后殘部分應該只有第七師的病苦與第八師的死苦內容。再看上文,第二行“第七師”正好相當于第七師的結句文字,“八者”當指“第八師”的開頭文字,因為敦研本八師都是以“一者”“二者”乃至“六者”領起敘述的。而第三行“身中蟲還自食”,乃是描寫死苦的內容,支譯本對第八師死苦的描寫也有“身中有蟲,還食其肉”兩句。第四行“解消為灰土”則說明人死后歸于塵土,當是第八師的死苦內容。至于第五行文字,頗似經典的流通分。

由以上分析來看,在方先生擬名的《分檀博達經》中,至少前五行文字它應該是屬于另一個文獻。也就是說,南京博物院藏本至少含有三個文獻,而最初的一個文獻我們推測它是《佛說八師經》,且所存內容正好相當于敦研本的后殘部分。

另據方先生對南京博物院藏本文書形態的描述,敦研本與南京博物院藏本有以下一些共同點:

1.從字體上推測,兩者同樣是5世紀初葉的寫本。

2.敦研本紙高2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本紙高24.2厘米,兩寫本所差無幾。

3.兩寫本都有烏絲欄,一行均為20字左右。

4.敦研本“婆羅門”寫作“陂羅門”,南博本“優婆塞”的“婆”亦寫作“陂”。

5.南京博物院藏本上欄有墨點,對此方先生認為:在東晉南北朝的敦煌遺書中,這些墨點一般表示段落或章節的開始。細查敦研本,在“二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的上欄也有類似的墨點。

兩文書的抄寫年代、字體以及現存形態等如此相似,加之南京博物院藏本的前殘內容基本上又可以與敦研本綴接,筆者原以為兩文書有可能是同一寫卷。后經查核,事實不然。因為承方先生好意,筆者看到了南京博物院藏本的圖版照片,與敦研對比之后,結果發現兩文書的抄寫時代、文書格式雖然相近,但在運筆上有不少顯著的差別,絕非一人所抄。此外,最關鍵的是,如前所述,敦研本兩面書寫,另一面抄有《佛說幻士仁賢經》,而南京博物院藏本卻只有單面書寫,這說明兩者不可能是同卷。如此來看,別譯本《佛說八師經》,除了敦研本之外,還有南京博物院藏本。此別譯本《佛說八師經》與《分檀博達經》、《佛說三十七品經》連抄,三經各自內容雖然看不出有內在關系,但連抄的事實至少可以說明在5世紀之前這三種經典曾經在同一時期或同一個地域內有所流傳。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三種經典均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屬于藏外文獻。相對《分檀博達經》、《佛說三十七品經》而言,《佛說八師經》所存的文字盡管不多,但正好可補敦研本之缺,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

[1]佛說八師經[M]//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965.

[2]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M]//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110.

[3]佛所行贊[M]//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47-48.

[4]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M]//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58.

[5]出三藏記集[M]//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7.

[6]歷代三寶記[M]//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7.

[7]方廣锠,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二編(總第14輯)[M].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久久|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91在线视频福利|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亚洲va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视频精品| 成人免费一级片|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69视频国产|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青青草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青青草原国产|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www|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伊人天堂网|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精品|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a|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不卡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婷婷丁香色|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成人三级|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热久久国产|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99一级毛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成人综合网址|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