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古文篇目都是經過時間淘洗文質兼美的傳世名作,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和載體,文言文教學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一是注重課文的朗讀,培養學生語感;二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重視歸納和積累的作用:四是注意對翻譯技巧把握。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注重朗讀重視歸納和積累翻譯技巧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文言文前進的腳步卻仍然遲緩,成效和付出還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廣大老師頭疼教而眾多學子不愿學的“硬骨頭”,癥結何在?那便是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學生不愿學或者說學不好文言文,我認為首先是對于誦讀的漠視、遺忘。高中語文教材選的古文篇目是我國文學史中的精華,接觸它們的時候先大可不必忙著去肢解,去條分縷析,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讀,多讀,目視其字,耳聞其音,心悟其情,從字、詞、句到段、篇,從表面到深層含義,進行全面的感知。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特別強調一個“讀”字。“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像《滕王閣序》《陋室銘》《阿房宮賦》等文章排比、對偶句式的運用,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愿意讀,喜歡讀、背。
例如教授《阿房宮賦》時,在課堂閱讀環節,我首先拿出了一、二兩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為兩個團體各選一段分別朗讀,在選哪一段的問題上學生們有了一點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結果:男生讀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給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適合男生,脂粉香氣適合女生。這表明學生們對于文中的傳神描繪已經在腦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我順勢提出了這次誦讀的要求:不僅要動嘴,流暢無誤的讀順,還要動腦,在腦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宮殿,畫出如云的宮女。帶著感覺帶著畫面去讀。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換段落朗讀,大家興致盎然,讀的更好了。最后進行了齊讀,在齊讀時我注意到有的學生已經不用看課本,從頭到尾背下來了,這著實讓我有些興奮。
朗讀法教文言文,不費時、不費力,而且自然、親切。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對課文反復朗讀,才能讓文言文中無聲語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語言藝術。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文言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精心設計導語,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導語設計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在教學《蘇武傳》時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欣賞歌曲《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晾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歌曲感人的旋律,加上蘇武的悲壯人生,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都急切的想知道蘇武在匈奴出使的經過。
其次,靈活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問題,使課堂教學情趣盎然。任何一篇文言文拿來,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材處理方法,并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我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精心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①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②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并說明其感情色彩。③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④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為什么要這樣進諫?⑤諷諫的結果如何?齊王納諫的結果又如何?通過這五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脈絡就清晰地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同時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味到鄒忌進諫的妙處,更使學生始終處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奮、思維敏捷的狀態中,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學中,歸納和積累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字、詞、句式歸納積累。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死中有活”。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
例如,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別多,“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通“現”,“約從離衡”中“衡”通“橫”,“陳利兵而誰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堀”,“贏糧而景從”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師可以適時地指導學生對其歸類列表,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使其系統化。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叛”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對千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
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的做法。正確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技巧。首先,讓學生遵循翻譯文言文的基本原則,即“信、達、雅”。信: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譯文簡明、優美、生動。其次,要體現“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特點。最后,教學生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技巧。①留:對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年號、官職名、人名、物名等,還有經常使用的成語、習慣語等不必翻譯。②補:補充省略成份。如:還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③換:把古漢語直接換成現代漢語。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中的“孰”換成“誰”。④調:把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倒裝句進行調整,使其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新老結合、穩中求變的方法,抓住基本知識的積累,狠抓讀背習慣的養成,注重課堂師生互動,注重課下復習運用。這樣既可應對千變萬化的高考,也能提高古文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新課程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人教版,
[2]新課程高中語文教材教師參考用書,人教版,
[3]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4]杜長明,迷住學生:文言文教學之道[J],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帕期,
[5]柯群英,有關文言文教學的一點想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02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