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可以促使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為教師間的同伴互助提供平臺,也能對教師起專業引領作用。而這三方面共同構成了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可以這么說,從校本教學研究角度看,同課異構通過“異構”,給校本教研提供了三種必不可少的基本力量,反映了校本教研實質的一面。
[關鍵詞]同課異構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
同課異構是指不同教師以不同的設計構想或不同的教學策略上同一節課,在相互觀課的比較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同課異構大概包括下面五個環節:根據需要,確定主題;獨立鉆研,擬定方案;集體研討,確定方案;實施教學,集中聽課’評價反思,總結提高。在這五個環節中同課異構顯示出它的“異”樣力量,對校本教研起著非同一般的影響。
一、同課異構活動促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同課異構活動既能促發參與同課異構的執教者,也能促發其他參與者進行反思。教師個人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
1.教學前反思
同課異構的第二環節“獨立鉆研,擬定方案”要求參與同課異構的每位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先擬訂各自最為滿意的設計方案。因為這相當子一次比賽,到下一環節“集體研討”時,都要把自己獨立完成的教學設計方案拿出來亮一亮。所謂有壓力就有動力嘛,老師們一定會全面反思自己及其他老師的教學,竭力找出與其他老師上課時的不同點,以此來突出自己教學的特點和風格;而在第三環節“集體研討,確定方案”,老師們就會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自己,了解同伴,進一步對比彼此,反思自己原來擬定方案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以備下一步的改進。
2.教學中反思
同課異構的第四環節“實施教學,集中聽課”中老師們用心聽取課堂教學中的生成,隨著課堂的演繹,隨時將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其中可反思成功之處如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等等,詳略得當地記錄下來;也可反思不足之處,這可成為今后教學上的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等,或可反思學生創新之處,如學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等,這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這些反思內容與一般的課堂反思相似,只是因為“異構”,針對的是同一教學內容,具有可比性,反思內容變得更多,顯得更深刻了。當然這更是執教者反思的一項最重要的內容。
3.教學后反思
經過了同課異構的第五環節“評價反思,總結提高”,在上課實踐之后,每種教學方案自有其閃光點或可商榷之處,這時就是執教者反思最深刻的時候了。面對同一教學內容,對于教材的理解與把握、環節的安排與設計、活動的選擇與組織、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等各方面,孰優孰劣通過比較就可一目了然。當然其他聽評課的老師也看到不同的課堂模式,通過對比也會發現新的教學方法和存在的問題,也可更好比較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繼而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由此進行反思。并最終打開自己的教學思路,形成自己個人的教學風格。這樣的反思,是積極的、有益的、具有創造性的。更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集體反思。
同課異構讓老師們有了更多向別人學習和全面審視自己教學的機會,能最大范圍促發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反思。
二、同課異構活動為教師間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臺
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標志和靈魂。同伴互助是教師與同行的對話,是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點的全面的體現者,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精神生活的某一個領域里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自己。”教師之間的這種差異性資源,在合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去幫助其他老師,實現同伴之間的互助。同課異構活動的多個環節就為老師們的互助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同課異構第三環節“集體研討,確定方案”,是在每位教師設計好自己較為滿意的教學方案之后進行集體討論最終確定幾個方案。此時大家就文本解讀、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展開毫無保留的研討。于是,老師們在同伴的幫助下會使理解逐漸全面,思考逐漸深刻。思路逐漸清晰;日本教育學會會長佐藤學教授說: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是。敞開每一間教室的大門,相互評論,連續改進。在第四環節“實施教學,集中聽課”中聽課者在比較不同的“異構”課中,看到雙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不同角度領略了不同的機智、教學智慧,如各具特色的導人、切人、處理突發事件等等,在這比較中會拓寬聽課者的教學思路,這可以說是一種間接的同伴幫助;至于第五環節“評價反思,總結提高”,執教老師根據其他老師的評課、建議,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更為優化的“再教設計”以備再上課。其中如教法的創新、組織教學方面的新招等常常是同伴多年的寶貴教學經驗。這種幫助彌足珍貴。
特別要提出的是,同課異構活動中若與水平高的老師同臺異構,則其實就是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之一——師傅帶徒弟。能與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同課異構,則能受惠于老師的傳、幫、帶,盡快適應角色和環境的要求,這種同伴的幫助作用是最直接的,最顯效果的。而其他參與者也可側面從優秀教師的一個提示、幾點建議中,盡快提高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習慣以至教學品質和境界,這不是一般意義的幫助甚至可以說是起到了“催熟劑”的作用。
同課異構教學研討,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這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互助,為每位教師提供有了更多向別人學習的機會,能獲得來自更多同伴的幫助,受益無窮。
三、同課異構活動能對教師起不同形式的專業引領作用
專業引領是校本教研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是提高校本教研質量的重要保障。專業引領一是靠專家、學者(包括教研人員、科研人員和大學教師等專業研究人員)的指導,如教學現場指導等,屬于顯性的專業引領。二是靠教師自覺學習并吸收先進的教學理論,屬于隱性的專業引領。在同課異構不同環節能獲得這兩種形式的專業引領。
1.顯性的專業引領
實踐證明,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備課(設計)、聽課(觀察)、評課(總結)等,對教師幫助最大,其中的專業引領作用不言而喻。同課異構也可以與校外專業教研人員“異構”,而如果與校內的比自己教學水平高的老師同課異構,則包括其他參與者即可從專業研究人員或高水平同伴(也是另一種意義的“專業研究人員”)中獲得難道的教學現場指導;同課異構的第一、三及第五環節,教研組有可能會組織老師們對課程標準的討論以及一些教育規律的探討,一些優秀老師或是專業教研人員的直接參與,他們的真知灼見,對于所有其他老師必有著一個專業引領的作用。
2.隱性的專業引領
在同課異構第一環節,學校布置確定主題的任務時,若要求教師從教改熱點去確定,那么任務布置后教師勢必會主動關心與課改有關的熱點,從而自覺學習新課標等專業理論知識,那老師們就是受到隱陸專業引領了。同課異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其實就是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對課程內容的一個再開發的過程。而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有些學校會要求教學設計必須有“理論依據”這一項。那么,教師不主動參閱新課標、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是設計不出來的,所以教師們也必主動去學習鉆研相關知識,這時也即再一次接受了隱性的專業引領;所有參與同課異構的老師通過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研究優秀教師或特級教師的教學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這也是在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這又是一種隱陸的專業引領啊。
汕頭教研室副主任林榮秋特級教師去年在潮陽明光學校執教《留下真情善意留住美好高雅》,內容是關于語言運用題中的“留言”,當時我也正好給學生講授了一節《留言》。(很榮幸,這是另一種意義的“同課異構”。)講完后的第二天我就去聽了林老師的課。課聽完了,我才發現,確實差距是大呀,其中有幾處對我觸動極大。林老師設計目標有一項:努力使留言觸及讀者心靈,讓自己和讀者在心動、激動和感動中走向正氣、大氣和豪氣;還有一個環節“共享留言溫暖你我”,引用了學生身邊真實、溫情又大雅的留言——潮陽實驗學校游昌志校長的留言、教師節老師收到的賀卡留言;“溫馨提醒”環節的“我們需要什么?感悟真善美,內化真善美,表達真善美……給學生提出的目標:留心,留情。情欲信,辭欲巧。最后他自己在課堂的真心留言。原來在上復習課的時候,我只滿足子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對于情感熏陶、人文素養的培養好像認為在復習課是很難滲透的。像上這節課我只傳授給學生留言的主要特點、類型,讓學生掌握留言的基本方法等。聆聽了林老師的課,我就像上了一節新課程滲透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專業培訓課。回到學校后,我迫不及待地翻起了《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自覺學習有關“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全面和諧發展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發現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中外現代教育理論。這一次的隱性專業引領對我整個的語文復習課教學觀沖擊力可謂不小啊。
其實幾年前我們就開始在進行同課異構了,只是沒有真正用這個提法而已。我們學校的兩個汕頭市公開課《“一材多用”的方法》《現代文閱讀,句義》,汕頭市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獲獎課例《窗》《寒風吹徹》都是全體語文老師在接受任務后,圍繞同一內容,自擬方案,試上課。集體交流、討論及反思,然后總結提高。最后集中了語文組全體老師的智慧之后推出去的。我們語文組在這幾次活動之后,逐漸培養起反思、學習的習慣,團結合作,以老帶新,再加上區、市兩級教研員的悉心指引,我們組教研氛圍濃厚,成績驕人,這不能不說是同課異構的作用呀。
由上可知,“同課異構”這項活動反映了校本教研實質的一面:通過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讓全體教師踏踏實實地經歷了“尋找主題——理解教材——獨立設計——集體研討——比較創新——課堂實踐——總結提升”校本教研過程,它有力促進了教師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為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師在其中也受到了不同形式與程度的專業引領。也就是說,同課異構“異構”出不一般的三種力量,而這三股“異”樣的力量正是校本教研所必需的,基本的力量。可以這么說,在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中,從校本教學研究角度看,同課異構應是最“給力”的。
[參考文獻]
[1]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
[Z]吳永軍,《校本教學研究設計》,
[3]崔允澈,《中國校本課程開發案例叢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楊九俊、吳永軍,《走向校本發展》,江蘇教育出版社,
[5]葉平,《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項目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湖北新課改網。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潮陽黃圖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