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語文教材也無非只是個例子”。雖然說的是語文學科,但是我認為,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的數學學科。對于這句話許多教師沒有認真全面的思索,有部分教師過分地迷信教材,對教材缺乏整體感悟和把握,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學中如何優化教材內容呈現方式,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當前廣大一線教師關注的新問題。本文試圖結合本人的實踐,就如伺優化教材呈現方式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求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裁剪例題
現行小學數學教材往往根據知識的結構和聯系,為教師提供了一節或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但教材是相對統一的,而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卻不是統一的,地域、城鄉等差別導致學生素質不同,教學內容就不可能與所有學生相適應。如:有時教材內容要用規定課時完成,但事實上有的學生接受不了,尤其是農村的小學生們,知識面窄,接受能力要比城市孩子差,這個時候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就要進行裁剪。
最近我們學校的數學教研活動正在開展,有兩位老師同上了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小數點移動》這節課。《小數點移動》這一課,教材給我們呈現了三個例題:例5是探究小數點移動,小數大小發生變化的規律,包含向右移,向左移兩種情況;例6、例7是探究小數大小發生變化,會引起小數點如何移動,包含小數擴大、縮小兩種情況。梳理一下其實將本課的知識目標就分解成了四個:①、小數點向右移,小數大小發生怎樣的變化;②、小數點向左移,小數大小發生怎樣的變化;③、小數擴大到原數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數點如何移動;④、小數縮小到原數的1/10、1/100、1/1000……小數點會如何移動。應該來說在農村小學一堂課完成這節課是困難的,兩位老師看到了這一點,并沒有局限于教材。仔細的分析了本班學生的實際,分別的對教材進行了剪裁。其中有一位老師上了例5的一半和例6,只探究①、③這兩個教學目標;另一位老師只上了例5這一個例題,即只探究①、②這兩個教學目標。兩位老師的設計非常的新穎,第一位老師縱向剪裁,第二位老師橫向剪裁,結果是兩節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就是說當學生的認知水平低于教材的要求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簡化,教師只有對教材進行裁剪,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接受和掌握。
二、補充新例
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都是精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內容,具有導向性和高度的精煉性。而導向性和精煉性又體現教材中一個“本”的特征,因此以課本為本外,我們的廣大教師還可以創造性的擴大教學外延,創設補充更有利于學生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內容。
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時,短除法是一種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快速的方法,但新教材卻對這種方法說的少之又少。教材把短除法去掉,很重視列舉法,列舉法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它用途廣泛、直接、明了、易懂、不易遺忘,特別適合思維能力弱一點的學生。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對付較小的數,數字一大,列舉法就不方便了。短除法能較快的求出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但是不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以列舉法為重,但也用一堂課的時間介紹短除法。最后我再讓學生比較列舉法與短除法,分析利弊,最終達成一致: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這樣的教學事半功倍,學生既學會了列舉法,又學會了短除法,在針對具體問題時他們很快就能把他解決。
三、調整例題呈現順序
我們常說備課最重要的一環是備學生,也就是說在設計課時,應該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用構建主義理論來思考,但怎樣的教學才能更適合學生頭腦的知識鏈接衍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教材本身面對的是大部分學生,而不是非常適合認知結構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所以,在處理教材時,要細心揣摩,要敢于重組例題,調整例題順序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廣角《數字與編碼》時,我就大膽的改變了例1、例2兩個例題呈現的順序,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教材例1是通過研究郵政編碼讓學生知道數字其實不僅可以代表數量和順序,還可以進行編碼,代表特定的意思;例2通過研究身份證編碼,進一步了解數字編碼知識。編排上夾說是從簡到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在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學生對于寫信已經非常陌生,所以教材呈現的郵政編碼情境已經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而恰恰相反的是,學生都知道自己有一個身份證號碼,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能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身份證編碼知識。所以在設計課時,將例2首先呈現。學生在濃厚興趣的氛圍中學習到了身份證編碼知識,再帶著成功的喜悅再學習郵政編碼知識,就變的非常簡單。
四、改變例題內容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一點在現行教材中已體現的淋漓盡致,小學階段的大多數教學內容都可以聯系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但也有少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很遠,還有因為地域、城鄉等生活背景不同,學生對教材提供時隋景陌生的也非常多。但是《課標》又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我想作為教師應主動去開發教材,改變教材原有的教學情境,即改變例題,以便學生學習有活力的數學。
如六年級下冊《反比例意義》這一節課,書本上呈現的例題是根據下面的圖,探究出反比例的意義。
很顯然這個例題遠離學生的生活,無情境可言,為了便于教學,我特地重新創設了一個情境:“過年了,李奶奶要給孫子們發壓歲錢,可李奶奶只有100元錢,但是孫子們很多,所以她要將這100元換成面額相等的零錢,她應該怎么換,你能幫幫她嗎?”此情境一出,學生們立刻七嘴八舌的說開了,這個時候再出示下面的表格,學生小組內完成它。
完成表格后再提問:換的對不對?如何檢驗?學生自然會說到面額張數=總錢數,只要總錢數是100元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再讓學生觀察表格和公式,說一說什么量在變化,又有哪個量是不變的,最后學生再總結出反比例意義,學生很容易的就能探究出反比例意義,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人教版課本小數第八冊教材第一單元內容,以“冰天雪地”的滑雪場為情境線索展開學習,而我們的學生對“滑雪場”毫無概念,自然難以引起共鳴,因此在教學時,作為教師不得不改變教學內容,以學校的課外活動為例,讓學生感到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再如:如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材例1呈現如下:
三(1)班參加語文、數學課外小組學生名單
如果將這上面的學生換成自己班的學生,而且是學習不太積極的學生,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說有時為了教學,例題主體內容不變,稍微改變例題情境,就會使學生有種“親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實施者,一定要建立“活用”教材的意識,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創造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重組,力求數學課堂不再“濤聲依舊”,力求凸現嶄新的教學理念,構筑小學數學的新型課堂,讓精彩從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例題開始!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杜集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