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老師注重的是分析句子結構、翻譯句子和講解習題;學生只注重記筆記、背語法和做習題。教師忽視了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交際。語法本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言,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下語法竟然束縛學生的學習。語法教學下學生考試得高分,可是交際能力卻很差。這就偏離了英語教學的目的。也就導致了“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的奇怪現象。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應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口語和聽力的訓練。讓英語教學回到語言學習的根本上來。
[關鍵詞]語法交際能力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學習最終是為了交流服務的。英語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出發點和依歸。初中英語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在交際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一直延襲使用語法翻譯法。這種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偏重語法結構的分析、講解,及機械的句型操練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違背了語言教學的目的——交際的原則。我們不難發現在校的很多學生往往語法學的好,考試考高分,可是不敢張口說或者張口就是錯。那么,語法與交際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一、語法是否決定交際能力
通常。“一歲到五歲之間”的兒童學母語學得最快最多,在此期間,兒童除了睡覺之外,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語言。為了使嬰幼兒理解語言,父母和其他人常借助不同的手勢、實物、圖片和其它東西,同時不停地重復同一語句對他們進行訓練,直到記住為止。這樣的方式給嬰幼兒提供了聽和模仿的機會。這樣的訓練重復多次,孩子們就會逐漸學會把“老師們”說的話和手勢、實物、圖片以及其它東西聯系起來,從而明白“老師們”說的是什么。顯然,這些嬰幼兒對語法是一無所知,然而,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幾乎沒有任何障礙。還有一些成年人中的文盲,終生都不會分析句子。相反,他們都可以自如而準確地表達自己。而對手初中畢業生甚至是高中畢業生,他們從小學三年就開始學英語,到初中畢業就學了七年的英語,到高中畢業已學了十年的英語。其中有些學生的語法分析的十分到位,可是將其放到說英語的環境下,有多少學生能輕松自如地進行交流呢?由此可見語法和交際能力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中學生雖然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英語,但是平均算起來他們一周只有幾卜小時的學習時間,且英語課堂之外,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幾乎全與漢吾有關,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學生門幾乎沒有機會看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更不用說用英語同他們交談。而;在有限的學習里,他們只是在記憶幾械的語法,而不是集中精力在使用吾言進行交際上。相比之下,嬰幼兒學習母語過程中,他們整天所接觸的都是同樣一種語言。而且他們還要用那種語言和他人交流來表達自己的想去,所以嬰幼兒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好母語。
二、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交流包括兩個方面即說和聽。交流中說話者一方面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另一方面還要聽懂別人的話,這樣才能形成交流。所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應從兩個方面做起:一要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要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一)如何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1.培養學生的英語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訓練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養成大膽開口說英語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創設語言環境,設計易于學生活動的情景對話,努力培養學生講英語的良好習慣。
(1)多重訓練。訓練每一個語言點,都必須通過模仿、重復、替換、轉換、擴展等多種訓練,達到熟練程度,為培養學生講英語的習慣奠定基礎。如:訓練There be句型時,首先呈現There is/are_然后由學生就教室、學校等進行表述,直至學生熟練。再依次呈現Is/Are there_?Howmany are there?教師用清晰的語言介紹給學生們,并告訴學生這種新結構的意義及語法形式。
(2)情景交流。語言點操練之后,學生們達到了理解的程度,教師按照教材結構創造一些交流活動,如電話用語,讓一位學生扮演打電話者,讓另一位扮演接電話者,進行電話會話。通過這種交流活動,使學生真正掌握日常交際英語的用法。這樣在學中用,在用中學,會使語言形式與語言運用相聯系,是培養學生講英語習慣的好方法。
2.激勵學生交流
在訓練學生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時,總會有一部分學生出現害羞、怕講錯不敢講、不愿講等現象,教師應采用鼓勵的辦法,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1)在訓練中有所側重,教師除了要鼓勵、指導有心理障礙的同學,應為他們設計簡單易說的話題,多給予他們正確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提高自信心,逐漸由羞怯不敢講、不愿講變為敢說敢講。同時,教師一方面給他們做示范,一方面對他們要有耐心,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2)中學生活潑、好奇、好表現、善模仿、喜歡交際。在訓練活動中要多創設一些有趣味的對話內容,把學生帶到真實的交際情景中,可以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地發揮想象力并進行創造。
(3)師生的直接交流主要體現在課堂上。課堂上師生的交互活動,決定著教學效率的高低。根據所學內容難易程度的不同,交叉使用短文朗讀、情景對話、回答問題、話題表達等方式。人教版英語教材的每一個模塊都體現了一個生活環境,在課堂教學時,可滲透身邊的事、學生的喜聞樂見等既活躍了課堂,又激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這些活動盡量使用英語,要讓學生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在每節課前,要求學習小組每天作好Duty Report或FreeTalk,要求學生向生活要題材,認真觀察生活,注重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久而久之,喚起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以及對英語口語學習的激情。
(二)如何培養聽的能力
1.突破語義障礙,增強語義能力
語義指在傾聽語言的過程中,人們根據所占有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以及母語知識,充分利用想象、推測、猜測、預測、記憶、綜合、歸納、分析及概括能力,積極思維,進而理解通篇語言內在含義的過程。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悟義能力是一種聽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決定著聽力的水平。悟義能力的核心是預測能力——根據上下文想象、猜測、推斷文字及其內在含義的基本功。例如,聽到文章的題目可以判定文章的體裁;聽到開頭幾句話可以得知文章的背景和敘述范圍;從第一段的敘述中可以推斷其后面情節發展的大致脈絡。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
2.突破心理障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訓練聽力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的原則。聽力訓練要注意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法,適時選材十分重要。所選的材料要體現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即由詞的訓練到句的訓練,再到文章的訓練。更高的層次,還可以收聽電視的新聞廣播。
(2)聽力訓練的過程就是練功夫的過程。練功夫除了需要科學的方法外,還應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獲得成功。
(3)有的放矢地制訂階段聽力訓練計劃,特別是制訂出克服各種困難的針對性練習方案,在心理上有足夠的準備,滿懷信心,不至于在遇到困難時手足無措。
(三)必須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要想讓學生說出地道的英語,還必須讓他們多了解國外的文化背景知識。因為英語中一些特殊的詞句單純從詞匯本身是不能理解的。以“dog”一詞為例,在語言意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別,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甚遠。“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總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走狗”、“喪家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ove me.love mydog,(愛屋及烏);a luckv dog(幸運兒)。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介紹一些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例如:學生們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見外國人就問:Hello!Where do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你從哪里來,你叫什么,你多大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會把外國人弄得很尷尬,他們不知該不該回答,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所以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也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用它來進行交際。語法的學習是為了幫助初學者達到預期的目標一熟練使用已學到的語言,而不是來束縛語言的使用。所以語言教師們應大膽地摒棄傳統的語法教學法,在中學語言教學中優先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白山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