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又稱美文,尤其是寫景抒情的散文,似乎就是被暈染放大了的詩歌——既有詩歌般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又有詩歌般唯美悠遠的意境。而意境是作者通過對具體景物的點染、勾畫所營造的蒙上了作者心靈色彩的畫面。在此,構成意境的景物自然不再是無情感之草木,無溫度之風月,而是句句是情,字字關情,此所謂王國維“一切景語皆隋語”者是也。散文中的意境,究竟是客觀景物迎合了作者心境,還是作者的心境暈染了本是無情的客觀情境,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究竟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那古老而難解的哲學命題了。
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學科要“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藝術》中也指出:“美育不僅成為當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師,不僅承擔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角色,更是學生感受文學魅力、體驗文學審美快感的啟發(fā)者和引領者。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審美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引導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從而創(chuàng)造美。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選人的散文名篇如古代游記散文《蘭亭集序》、《赤壁賦》,現(xiàn)當代寫景抒情《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恰恰均是文辭優(yōu)美、情意濃厚、意境優(yōu)美的經(jīng)典,很能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審美體驗。那么,如伺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情境,帶領學生走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里去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語文文本不同,課堂教學氛圍也因文而異。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要像專業(yè)演員一樣能“人戲”,要設計披情入境的導語,配以抒情的語調(diào)和投入的表情,創(chuàng)設與文本相融合的情境,順利地將學生帶到文本的精神勝地。好的情境創(chuàng)設,使文本如“春云初展,鮮花含露”,讓學生一見傾心,心神俱往,那么此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也不言而喻。
《荷塘月色》的無限動人之處,大約就在于作者營造的那輕紗般月色掩映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清新的意境之美。在這節(jié)課的課堂導人時,我用陶醉而神往的語調(diào)情境導人:“八十多年前的夏夜,一個身穿長衫的阮郁男子陶醉在清華園美麗的月光里荷葉田田,芙蓉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如朦朧的幻夢,又似飄渺的歌聲。那里,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夏天的夜晚,一起漫步于月光柔醉下的那一灣荷塘,一起去聆聽作家心靈的私語吧。”學生的表情和眼神告訴我,他們很快就進入我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了。當他們賞析文章時,對文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描寫荷塘和月色的意境之美一下子就說出了“朦朧、靜謐、美好”等詞語,并很快領悟到這種意境實是作者內(nèi)心的投影,如“靜謐美好”說明不寧靜的內(nèi)心得到美景慰藉后暫時的寧靜,而“朦朧”符合作者因為愁緒郁積手心無法得到真正的排解,因而只能是“淡淡的喜悅”的心境。整節(jié)課似乎師生就置身于月光朦朧下的荷塘,學生的表情愉悅而又有些“淡淡的憂傷”。
在上《故都的秋》前,我先讓學生集體有感情地朗誦《天凈沙,秋思》,并讓學生說說這首小曲的意境美在哪里?學生討論說這首曲子意境蒼涼悠遠,有一種凄涼美,讓人忍不住落淚。我進一步設問:“如果你就居住在這樣的意境里,會感覺凄涼嗎?”學生說當然不會,這種意境多美啊!有小橋有流水,很詩意呢!然后我接著問:“為何詩人會有如此感受?”學生回答說,因為他是“斷腸人”,是思鄉(xiāng)的游子。我乘勢在《故都的秋》的板書下面寫道:愁者,離人心上秋。此語道出,學生立刻會意道:本文既然說“故都”,那作者應是游子身份,既是寫秋,大約意境會有些悲涼吧。學生的領悟力使我非常驚奮。
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依據(jù)文章本身體現(xiàn)的情感,通過語言藝術去誘發(fā)學生的審美好奇心,使他們對作品中展示的意境傾心神往。而成功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更能引領他們更快地進入文本的意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美文美讀,大珠小珠落玉盤
一篇好的散文讓人如品香茗,如飲甘醴,回味不已,欲罷不能。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人的散文就是這樣字字珠璣、聲隋并茂的美文。這些散落在文章中的文字不僅傳遞出散文的性靈之美,更以它們優(yōu)美的組合方式呈現(xiàn)出散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古人讀書讀到忘情時,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誦讀散文,是學生和文本心音共鳴的方式,是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文本滲透出來的意境和情感。而聲/冑并茂的朗讀恰恰又是建立在意會文本的基礎上的。因而美文必須美讀。
(一)朗讀要點:讀散文、聽散文,尤其是寫景抒情的散文,似乎是在描摹一個意境、一幅畫面,是一個看、聽、想和感悟的過程。所以散文朗誦的基調(diào)應是相對平緩的,沒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情感的高潮,也有別于豪放詩歌的激昂和演講那樣異軍突起、慷慨激烈。在朗誦時用中等的語速,柔和的音色即可。重音的處理一般也只用拉長的方法,并不加重。另外,寫景散文雖然不像詩歌那樣有嚴格的韻律和規(guī)整的節(jié)奏,但也講究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如《赤壁賦》里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等韻文片段,《故都的秋》“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于,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象,黃犬之與于駱駝”,這些語段大多結構對稱,意境優(yōu)美,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可將這些強調(diào)給學生,朗讀者首先要融人情境,務必要讀出散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二)朗讀方式:學生朗讀能力總是有限的,教師除了指導朗讀技巧,可以配樂范讀創(chuàng)造隋境。或者播放優(yōu)秀朗讀視頻,尤其是配樂朗讀。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利用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從而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總之,可讓學生多模仿多展示多領悟,從而讓有情境的朗讀優(yōu)化散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咬文嚼字,一滴沾唇滿口香
著名文學評論家謝有順說:“說到底,散文就是一種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過自己獨有的語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傳達出來。”所以說,學會品味散文的語言,走進由優(yōu)美的語言營造的優(yōu)美意境,才是真正的走進了散文。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營造的意境之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人手:
(一)注意作者選取景物的特點
古人說“歌詩無非情景二端”。其實此理同樣適合寫景抒情的散文。寫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心境的寄托和外化,而作者突出的景物形象也正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如《故都的秋》中選取“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槐樹葉下一絲一絲漏出的日光(清靜)、藍色的牽牛花(冷色調(diào)),并且作者說“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悲涼感)”,之后又寫到了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話涼,無非都是突出景物“清、靜、悲涼”的意境特點,從而使景物特點和作者心境相融通。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品析這些景物的特點,讓學生深記景物特征對營造意境的重要作用。
(二)賞析寫景語言的技巧
寫景的語言往往是散文中最優(yōu)美的文字片段,帶給閱讀者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愉悅。如《荷塘月色》中寫月下荷塘的景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從修辭角度看,以“像籠著輕紗的夢”喻月下景致的朦朧,想象豐富,使月下荷塘的幽謐、美好和朦朧的意境如在眼前;從遣詞來看。一“泄”字一“浮”字化靜為動,精妙地寫出月輝照映、如傾如瀉的景象和薄霧輕繞、朦朧神秘的美妙意境。
優(yōu)美貼切的修辭和獨具匠心的遣詞,不僅使散文具有深邃悠遠的意境之美,更增添散文動人的抒情韻味。而優(yōu)美精當?shù)那苍~,又使文章的語言更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因而在散文教學中,必定要引導學生品味散文語言帶來的意境之美,從而使他們不僅體驗到愉悅的閱讀感受,更得到美好的心靈熏陶。
從上述角度來看,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長詩,不僅向讀者呈現(xiàn)了作者豐富細膩的內(nèi)心情感,更以異彩豐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向人們展示了其詩意的意境。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欣賞和領悟這種意境之美,才能有效提高散文教學的質(zhì)量,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從而真正體現(xiàn)語文學科對人文的歸屬。
(作者單位:安徽省當涂縣石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