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設置疑問來展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藝術,以便更好的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設置疑問教學藝術有效教學
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即使到教師非講不可的時候,我也盡可能用變換音量、音調、說話速度和感情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想方設法讓學生用聽、視、觸、嗅等多種感覺器官感知文章內容。”教學不僅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是指體現教學科學性和價值性的完美形態的藝術形式,即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通過聲音、圖片、形象、表演和活動等一系列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和體會到滿足的教學手段去設計教學的全過程,去誘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課堂教學而言,包括備課教學藝術、駕馭教材教學藝術、導人教學藝術、講解教學藝術、設問教學藝術等。我僅就課堂設問來談一談教學的藝術性。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這是思考的結果。歷史學習中學生的疑問將是學習進步的最大動力。因此本文主要談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問題。
一、巧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以往的教學,教師采用滿堂灌,一言堂,學生被動的接受,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新課改之后,則要求教師更多的站在學生的立場,更多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朱熹語)。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創造始于問題,有問題才會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學啟于思,思起于疑”,可見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并解除疑問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精心設置疑問,使學生產生疑惑,從而突破心理認知沖突,進而去發現研究突破疑難,更好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在講必修二《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我首先講述了當今社會失業人數激增、美國銀行倒閉、世界經濟蕭條等現實問題,讓學生思考:當今世界在經濟一體化加強的情況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如何避免或克服這種問題,從而引出本課經濟危機的爆發原因。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結合現實,以史為鑒,為我所用,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引趣激疑,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藝術的關鍵之處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特級教師于漪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會鉆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應以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課文的起伏節奏和學生情緒的變化,環環緊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課結束時,注意增強濃郁的色彩,使學生感受到課已盡,意無窮,留下難忘的印象。”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浪花,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尋找學生的興趣點,設計教學環節,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而教師則要善于抓住每一個疑問,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切忌教師直接講出答案)感悟歷史,體驗成功的快感。我在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時,有學生產生質疑:現在世界各地區域沖突時有發生,那么會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呢?學生們眾說紛紜,各持一詞。我抓住這一疑問讓學生回憶、分析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災難,然后從當今世界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等多角度引導學生解決疑慮:雖然現在先進的科學科技足以毀滅地球無數次,但世界人民的覺醒及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突出作用,世界大戰不會輕易發生,和平與發展才是主流。
這種通過設置疑問學生討論分析——教師適當點撥——教師釋疑的課堂教學,充滿藝術性,從而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錯誤設疑。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于學生對歷史事件、基本概念和性質等模糊不清,往往張冠李戴,在理解時不知不覺就會出現錯誤,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充分暴露他們的錯誤,然后加以分析指導。或者專門收集和編制一些學生易錯的知識,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克服思維定勢,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時,故意將其性質說是反帝反封建,后來學生提出疑問時,我順勢設疑:義和團運動的性質為什么可以說是反帝愛國呢?在學生討論之后,指出這一性質與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特別是在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其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通過這種錯誤的設疑,學生對這一問題更加清楚明了。因為能反映和暴露學生錯誤主要是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中,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來回答。比如一道練習題為: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認可
B.新技術的推動
C.國際金融業的發展
D.跨國公司的紛紛建立
此題很多學生誤選D,而參考答案選B。解題的關鍵是對“新科技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和“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這兩句的解讀。在學生看來,人教版教材把跨國公司表述為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認為它進行的全球性經濟活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新科技改革僅僅是一個“物質條件”,所以不如“主要力量”明顯,因而多數選D。其實這個題目考查的是生產力這一基本概念。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它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改變了人類的經濟生活、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它就是社會前進的發動機,當然也就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引擎”,顯然新科學技術革命才是經濟全球化根本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三,如果把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化的“載體”而不是“主要力量”來表述更妥當。所以在做這道題時,我讓學生多討論,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一練習答案的探究過程,正是對生產力的深刻理解,正是對為什么要“科教興國”這一項重大國策的最好注釋,正是對抓住新科技革命這一機遇迅速增強綜合國力緊迫感的最好認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這種錯誤設疑的方式既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進一步地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拓展設疑,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
新課程改革下,為了能夠培養發展全面、素質過硬和能力較強的新型人才,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歷史,就要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學會分析解決當今問題。而所謂的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包含對新情境的感知和處理能力、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等層次。形成知識的廣泛遷移能力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實現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有利于認識事件的本質和規律,構建知識結構網絡,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歷史學習》2004.1)比如我在上完《羅斯福新政》后,讓學生總結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和胡佛的不干涉經濟政策,然后我展示了一段奧巴馬上臺時的競選宣言,幫助學生聯想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所面臨金融危機的政治背景,引出我要拓展的問題:請問奧巴馬能夠成為美國的第二個羅斯福嗎?面對目前的金融危機,他將如何迎接挑戰?我們該怎樣看待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及如何克服現在這種困難?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知識的積累,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后,開始討論總結,回答地比較精彩,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也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五、結尾設疑,提供學生探究的平臺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一節有效的歷史課,既要能夠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更要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的探究能力。同時,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有巧問設疑,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開頭,更應有跌宕起伏、充滿趣味的中間,也應有意猶未盡、令人深思的結尾,所以在結尾設疑不失為課堂總結的一種好方式。它能使課堂詞雖盡,而意無窮。我在課堂將結束時,往往會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這樣既使新舊知識有機緊密聯系,又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為下一課的教學做好充分準備。比如我在講述必修2第11課《經濟建設的曲折與發展》時,由于時間跨度較長,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既有成就又有挫折,如何認識這20年里的經濟建設,從學生探究的能力考慮,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綜合認識中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盡管有過嚴重的失誤,但中國共產黨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并領導人民取得巨大成就。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充滿活力的黨。那么你們能在課后找到相關的史實能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充滿活力的政黨嗎?這種結尾設疑既為下面的教學內容作了鋪墊,同時也使新舊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
通過本人近三年探究和努力,感受到新舊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對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的要求的不同,也深刻認識到,要做到有效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學藝術,讓課堂充滿智慧,讓學生拓展思維,在課堂中挖掘他們的潛能。所以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選擇恰當的能夠最大限度的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創設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陸地學習的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1]劉家訪編著,《上課的變革》,
[2]吳松年編著,《有效教學藝術》,
[3]于有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
[4]《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年第1、Z、4、7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全椒縣慈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