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一堂出彩的政治課,教師應該足一名好的導演,應該著力從三個方面做好“導演”工作,即導學,導思,導練,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演,從而整個課堂充滿活力,教師教學透有靈氣,學生學的更有收獲。
[關鍵詞]教師導演導學導思導練
導演是排戲或拍影視片的時候,組織和指導演員工作的人,是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離不開演員的精彩表演,但更離不開導演的精心指導。一堂出彩的政治課,必定不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昏昏欲睡,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鋒和思維呆滯的,而應該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學生個個主動參與,人人充分表演的一部“好戲”“好電影”。因此一節優秀的政治課就是一場好戲、一部好的電影。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感覺上好一節政治課很難,學生也普遍感到政治課枯燥難懂,有點脫離實際。學生學無興趣,老師是教無感覺。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是我們的教師教法不對路,導致學生學法不合適,這樣就很難拍出一部像樣“影片”。教師應該是一名出色的“導演”,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包講,學生不包聽,只會機械“背”政治,沒有真正的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基于這樣的教學狀況,中學政治教師應該著力從三個方面做好“導演”工作,即導學,導思,導練。只有這樣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以正確而及時指導,從而讓學生自如的運用新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一、導學
“導學”即引導學生深入的準確的閱讀教材,理解教材。中學政治教材本生就是一本具體化的邏輯教材,注意到了教材編寫的規范性、科學性、系統性。所以教師在上課時,必須對學生加以必要的引導,指導學生發現教材本身所蘊含的邏輯道理,注意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形成串。
首先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或問題,也可列出本課的知識框架,并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根據結構自主學習。待養成習慣后,由學生自讀自列提綱。
例如:在教授《生活與哲學》第七課“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可以構建以下圖示,使得本課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在學生學習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整理。
其次,要指導學生讀懂教材中的每一個字、詞、句、圖、表等。當然政治課與語文課是有不同的,但是這是學生感知政治知識的本源,是學生思考問題的素材,對形成政治概念的依據,一定要讀明白。例如:學生無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他們覺得自己坐在教室里同樣也學到了知識,不用都去實踐才能獲知。這時我會設問:
“大家覺得書本上的知識來源于哪里呢?”啟發他們理解“唯一”一字的內涵,同時導出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最后。鼓勵學生在學習時多質疑,使學生的學習得以深化,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內驅力,這主要來自手學習的愿望,而這種愿望又要靠我們教師去精心培養和耐心的引導。在教學環節中,老師與學生平等參與課堂活動,在民主的環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二、導思
導思,是導學的繼續和提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會碰到疑難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思考問題,也是教學的關鍵,通過必要的提問,環環緊扣,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師要善于引導,使得學生處于思維的興奮狀態。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中的疑點。例如:在講物質與運動的關系時,我會告訴同學們:“大家從早上到現在一直在運動中。已經走了幾萬里了。”同學就會思考,我明明哪都沒去,怎么會走了幾萬里呢?引導學生得出世界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
由于中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不同,學習的能力有差別,認知水平又不一,“導思”的過程就不能同樣要求。基礎差的,應幫其掃清障礙,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要求,還可以讓好的學生介紹學習的思路。因此,分組討論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闡述自己的想法,教師也可通過學生的討論對各類問題認識的誤區作出“診斷”。同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堂氣氛也被調動起來。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課堂教學過程目的的明確,圍繞本課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師設計問題有層次性,難淺適中,有序的展開。最后,教師還要做必要的小結,讓學生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導練
中學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突顯出實際效果,教師還要關注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練習鞏固,作業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政治課堂通過“導學”“導思”兩個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已基本知道了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但對中學生來說還不能靈活自如的加以運用,“導練”這個階段,就是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的階段,可以進一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課堂練習是學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恰當的組織練習,以達到及時反饋,和培養能力的目標。
現在的政治教材越來越貼近教材,現在的政治考試也越來越具有靈活性,所以作業安排上除了傳統的選擇題,解答題,辨析題,我們還應加入一些探究題。傳統的政治作業太過依賴課本,只要學生背書就能完成,這樣會使學生缺乏創新意識,久而久之就會對政治失去興趣。我們需要創新政治作業,例如在講“投資理財”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家庭狀況設計適合自己家庭的理財方式。同時,作業的設計也要激發學生去關心時事,不要讓學生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例如在講“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可以聯系實際設計“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對我國當前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評析”。此類作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充分的理解書本知識,另一方面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韓震,《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楊九俊、吳永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通識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3]傅玉琴、張艷輝、張杰,《政治新課程教學設計》,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馮根水,《思想政治課教法探索》,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