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構建數學有效課堂是當前數學教學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構建數學有效課堂的實踐與策略。數學教師應致力于有效課堂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有效課堂創設情境過程教學能力培養
所謂有效課堂,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與低效和無效教學不同,有效教學強調課堂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特別注重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有效課堂教學的具體表現為:教師教的得心應手,學生學的積極主動;注重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教學氣氛活躍;重視知識的反饋和思想方法的培養,教學效果良好。結合個人長期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構建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的實踐和體會。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是有效教學的一種常用手段,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感受學科知識的價值,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例如,七年級學生在學習“濃度問題”的應用題時,由于學生缺少化學知識,很難理解有關概念,難以找出題目中蘊含的數學相等關系。只能是“望題興嘆”。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新課的導入前,教師可自帶一個盛水的杯子和若干蔗糖。通過配制不同濃度的糖水,同時讓學生品嘗和辨別甜味的不同,直觀而形象地說明了溶劑、溶質和溶液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這個活動情境創設,為后面的教學做好了鋪設,新課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再如在探究梯形中常見的輔助線的作法時,可先在中考題庫中尋找出幾道與生活實際有關的試題,然后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研究輔助線的作法,最后把各組的結論匯總到黑板上。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修改、選擇、補充,并——加以驗證,從而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體驗了獲取知識的過程,領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真正地培養秕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重視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數學概念、定義、公式、法則、定理等都是數學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往往被一些教師所忽略。事實上,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正是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過程。在幾何課中,一個定理的證明往往是新知識的發現過程,更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例如在證明“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這個定理時,就要綜合運用全等三角形和矩形的有關知識來進行論證,同時還涉及到中線條件下的幾何輔助線的作法和轉化問題的數學方法,所以這個定理本身的證明十分重要,絕對不能忽略。教師應該徹底改變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方法,做到教學過程化,讓學生全程體驗,積極參與其中。
在學習“負整數指數冪”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冪的運算法則(在正整數指數范圍內),現在指數的范圍已經擴大到了全體整數,那么以前所學的冪運算法則現在還成立嗎?在此問題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辨析,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補充,思維方法上相互啟發,情緒上相互感染,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學生合作交流,教師引領點撥,過程化教學獲得了師生的一致認可,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三、善于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提問是學習知識的第一步,善手提問是導入新課的關鍵。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一般都采用口頭提問或板書提問等方式。提問應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伴隨著問題的討論和交流,教師可以聽到許多正確或錯誤的信息,然后教師應對普遍性的問題進行點評和改正,讓學生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養成嚴密的數學思考習慣和規范的答題習慣。
例如在學習拋物線的頂點坐標公式后,可提問:(7)求拋物線的頂點的方法有哪些?(2)如果拋物線的頂點在x軸上,那么它的坐標有何特征?頂點在y軸上呢?(3)把拋物線繞著它的頂點旋轉180°后,怎樣求出它的解析式?(4)如果一條拋物線與另外一條已知的拋物線關于X軸對稱,怎樣求出這條拋物線的解析式?關于Y軸和原點對稱呢?上述提問層層緊扣,步步緊逼,較好地總結了學習的內容,凸現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為后面的進一步探究學習打下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四、設計有效的課堂作業和檢測試卷
數學課的課堂作業是鞏固知識、掌握技能和培養能力的具體措施,也是檢驗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師要重視并對課堂作業進行合理的設計。教師設計作業應具有鞏固性和針對性,同時每節課要預留10-1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做作業。作業量要適當,但知識的覆蓋面要大;作業難易要適度,以中等成績學生為主導,后進生吃得飽,尖子生吃得有味道;作業能突出數學方法的培養,能凸現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作業批改要做詳細記錄,便于課堂上講評和訂正。
單元檢測是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合理選題編題,在命題過程中要注意控制題目的難易度,注重知識的全面性和重點性,突出對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應用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在九年級中考前的復習階段,單元檢測和綜合模擬尤為重要。在數學知識的復習過程中,要堅決杜絕“只考不講”或“只講不考”兩種壞習慣。講練結合,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五、注重解題方法指導,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是數學的楕髓。轉化與化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類比與歸納思想等等;配方法,換元法,反證法,圖像法,面積法等等。思想豐富多彩,方法生動靈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授學生以“漁”而非“魚”,把解題鑰匙交給學生。另外,有效數學課堂一定是有節奏、有速度、有效率的課堂,教師要注重創設生動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建立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激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提升。
數學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與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的要求較高。數學能力只有在數學思想方法的不斷運用中才能培養和提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善于在例題和習題的教學中善于變化,善于總結和歸納。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時,對于“有兩邊及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這個判定方法,可以讓學生思考能否把“夾角”改為“一角”,并且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得出結論。在學習勾股定理后,學生對于“直角三角形中兩邊長分別為3和4,則第三邊長是多少?”這道題基本上能夠做到分類討論,一題兩解;但如果把“第三邊”改為“斜邊”,學生就覺得茫然,需要老師細,心辨析和指導。再如,通過對“方程有實數根”與“方程有兩個實根”的比較,可以掌握求參數m的取值范圍的正確方法。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的有效手段。
總之,打造初中數學有效課堂。僅靠增加學習時間或“題海戰”是無效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生動性和高效率,避免無效勞動造成的時間浪費和精力浪費。要構建數學有效課堂,教師首先必須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新教材,對必學內容、選學內容、基本要求、較高要求和知識的重點難點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在實際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力爭做到知識縱橫聯系,思想方法靈活,講授知識時能夠生動有趣,深入淺出,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師要努力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合作交流,快樂學習,專心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新課程標準條件下,教師要致力于有效課堂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創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碎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