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師一定要熱愛學生、研究學生、理解學生。只有做到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養成良好習慣才能開拓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激發并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趣,真正做到持久的愛語文。
學生們在剛上初中的時候,感到一切都很新鮮,剛開始上七年級語文課時充滿了期待,滿懷信心,但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們的興致慢慢減退,到了八年級、九年級,有些學生會對語文學習持完全消極的態度。這段時間發生了什么?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愛跑到哪兒去了?
這些狀況很清楚的表明,語文學習的時間越久,學生的學習興趣反倒在減弱。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學習語文本身是有一些枯燥的,它需要大量的記憶,而且需要持久的記誦,人又是懶惰的,所以學好它就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事情了。但是我們該如何讓學生持久的愛語文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討論。
一、樹立學生“能學”的自信
“能學”的自信,即學生本人相信自己能夠學好語文,對學好語文有足夠的信心,這種信心對學生來講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這是培養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心理基礎。要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信念:每個人都能學習。鼓勵學生嘗試,鼓勵學生冒險,不要害怕分數低或是感覺自己很愚笨。向他們展示他們已經學到了多少,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另外,每個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關注和重視,自身價值得到實現。這種思想在學生身上,便體現為希望自己的一些成功能夠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對于不同程度的同學,在課堂上給于不同程度的問題,讓他們回答,他們的一丁點進步也及時得到鼓勵,從而使他們都覺得,只要自己跟著老師學,就能學得好,樹立起學好語文的心理優勢。學生有了這種心理優勢,課堂上就敢于積極發言,從而課堂氣氛也變得更加活躍了。在良好的氛圍里學生興趣自然而然提高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尊重、培養并細心呵護學生的自信心,并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語文學習簡單、易學、好掌握,就可以培養起學生“能學”的信心。
二、激發學生“想學”的愿望
只有愿學、樂學才能學好語文。首先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把學習當作自覺的需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滿足學生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尊重其個性差異,尊重其人格,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要放下“嚴師”的架子,給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積極為優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識,變“要我學”為“我想學”,從而培養學生敢于探索,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個陸品質。作為老師要時刻注意營造一個民主平和的氣氛,克制自己的情緒,使教和學有機的結合,這樣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喜歡這個科目,興趣自然就有了,而且能夠長久的保持。
其次要利用學生特點,組織各種活動,激發成功欲。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開發并豐富語文學習資源,根據語文學習的需要,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去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用書面、口頭或圖文等各種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來吸引學生想學、樂學。刺激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習的熱情也會被激發。真正是自己想學而不是被動學習了。
三、培養學生“會學”的習慣
葉圣陶老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會提高語文教學效益,讓學生保持語文學習的持久的興趣。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指導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應當突出重點,精選促進語文學習的必要習慣。
1.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這是一種勤于動手的習慣,要狠抓“勤”宇。要求學生備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字詞典等工具書在語文學習中極為重要,它有助手學生解決生字難詞,提高檢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實際學習中,有些學生往往不注意使用,因而它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對于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科學求實的治學態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2.獨立思考的習慣
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筋,事事多問個為什么,多想問題,力求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思考能將所學知識連點成線,串線為面,合面成體,構或完整的知識體系。只有思考,所學知識才能復習、鞏固,學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與運用的橋梁,只有思考,所學知識才能提高、升華,學以致用。
3.勇于提問的習慣
學習中,疑問多是學習深入的標志,疑問少,甚至無疑問,則是學習膚淺的表現。因而越是成績好的學生越善于提問,能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而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并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4.發言議論的習慣
要鼓勵學生敢說,敢議論,不怕說錯。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最廣,作用最大。培養敢說的習慣,一要創造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解除學生的思想顧慮,使學生真正敞開思想、暢所欲言。二明確要求,不可漫無邊際,要言之有物,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的鼓舞性、感染性。三要加強訓練,從易到難,從短到長,循序漸進。四要持之以恒,不可間斷。
5.動手寫作的習慣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寫作也相同,有沒有良好的寫作習慣關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從目前學生的寫作現狀看,每學期寫了不少作文。教師也精批細評,但事倍功半,質量仍難見提高;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學生本身沒有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無法在良好的寫作習隕中獲益。提高寫作的能力關鍵之一就是要勤動筆,生活中的真、善、美,人生中的喜、怒、哀、樂等等都是通過筆端展現出來的。有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緣于他們已養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平時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一揮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學,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非常必需的。如果培養得法,盡早形成良好習慣,不但有利于當前的語文學習,還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總之,教師一定要熱愛學生、研究學生、理解學生。只有做到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養成良好習慣才能開拓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激發并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趣,真正做到持久的愛語文。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