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唯度。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片面追求GDP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顯現。國家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都急迫地要求精神文明的與時俱進、文化哲學的全面繁榮。
如今,李云飛博士的“度學”理論從精神層面給中華民族帶來一個支點,讓人們認識到從文化角度來提升企業的創新層次、滿足個人及社會的精神需求,從細節著手建設文化強國。
2011年11月30日,由度學研究院和《中關村》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度學與文化強國”高層論壇在皇苑大酒店舉行。本次論壇主題是“度”與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
論壇得到了官方、學界和知名新聞媒體人的支持。其中,參會的領導有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發言人胡孝漢,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夏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周立軍,海淀區政協主席彭興業、中共海淀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智慧,海淀區文聯主席、《中關村》雜志社社長衛漢青等。
本次論壇主持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黨委書記劉洪海,如此描述“度”學創始人李云飛:“60年代中期出生,勤奮好學。在從政之后,沒有忘記他的學術研究,構建了自己心中的哲學體系,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國家理論研究的希望。”
論壇上,還有多位演講嘉賓就李云飛博士的“度學”理論給出了不同的想法和建議,內容寓意精確深刻,進一步豐富了“度學”的應用領域,提升了這一理論的高度。
“度”:
中華文化的未來新境界
李云飛(海淀區科協常委副主席、“度學”創始人)
我從1986年進入人民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海淀區工作至今,25年的時間里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只有一件事情是我始終堅持不懈在追求的,就是尋找自身的生命價值與我們國家事業的結合點。今天,可以說我找到了,它就是“度學”。
在“度學”的研究歷程中,人民大學哲學系奠定了我的知識結構,同濟大學讀博士的經歷,讓我掌握了管理科學系統的思維。海淀區是中國科技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又是中西方文明交匯的地區,在這片沃土上,我有機會深入地思考國家和世界的問題。我還要感謝海淀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李國祥、杜祥琬院士、張景安理事長、王永民教授、中國科協書記處王春法書記和聯合國華人協會的秘書長查爾斯·李博士等,他們都是我的知音,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我深知,一切有源。“度學”的理論源泉在哪兒?一是,在我們中華五千年文化。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核心在論“度”,無論是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學,還是韓非子的法學,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給中華民族提供了把握度的尺度。二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甚至于整個人類的命運,都取決于對“度”的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講的是遇到矛盾時如何把握一個尺度。三是,東西方諸家學說的核心也從不同的角度論證“度”。前人為“度學”概念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
如何讓人真正進入平衡和諧自由瀟灑的圣境,讓中華文化引領未來世界,讓世界擺脫危機,都涉及到對“度”的把握問題。我選擇繼承與創新,并使它有所發展。我發現并堅信對“度”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可以形成一門新的學問、新的科學。我叫它“度學”。
“度學”是揭示“度”的本質及把握“度”的規律和方法的哲學,是動態平衡、和諧的哲學新說,是境界論和方法論。度學的核心提倡萬物惟度,萬事皆度。度是維系事物自動良性運行和事物之間的平衡、和諧、互動并形成共同體的存在。“度”的本質是動態平衡和動態和諧。這需要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在動態中自我更新,不斷地尋求實現新的平衡和諧。“度”的靈魂是自適應與互適應的統一。“度”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個體生命的平衡和諧、自由瀟灑;對整個國家和人類來講,就是要形成“與萬物共和諧、同瀟灑”的“平衡合和共同體”。
“度”的主線是“一切以適度為上,以適度為優”。迎合宇宙定律和自然法則,遵循社會的公理,依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舒展愉悅人性、物性,保持自然的動態平衡,可算是適度。我們要積極地釋放生命本有的創造活力,尤其應當創造“獨領風騷性無競爭”圣境,為自身的生命和諧與國家的強大做出我們積極的貢獻。
“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度”的知音是自覺,你要“度”,“度”就來了。人人需要“度”,國家需要“度”,世界需要“度”。有“度”學必定要過渡到“度”文化。通過“度”文化深入人民的生活,讓“度”成為一種理念。一個強大的中國需要大哲學、大文化、大智慧。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氣派的有利于全人類的“度學”。
科學發展觀的“度”理念
杜祥琬(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
國家繁榮發展離不開文化和哲學的繁榮。辯證唯物主義強調從量變到質變,對立和統一,否定之否定,都體現了豐富的哲學辯證的思想。任何人類活動都要有一個度的限制。
中國人多底子薄,在經濟層面,發展是硬道理,但速度太快也有問題。科學產能說要尊重生態環境,安全的生產條件下挖出來的煤是科學生產。一個城市的容量和人口、交通、車輛數都得有一個配套的發展,壓力太大,環境的損害就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發展觀,一再強調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這也是一種符合轉換辯證的思想。
還有一個是平衡協調的問題。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要協調。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快,社會發展卻滯后,出現了各種民生問題,如教育、醫療、健康等,社會發展不配套,所以要加強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是城鄉協調的城市化,不能忘掉加上農業的現代化。只有宜居的城市才會使生活更美好,農村宜居也會使生活更美好。我們要學好哲學、用好哲學,用科學發展觀更好指導創新一條中國的發展道路。
創新要把握好一個度
張景安(中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協會理事長)
聽完李云飛講“度學”,讓我深受啟發。回想幾十年的工作歷程,有很多的教訓需要反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一些分寸沒有掌握好。我們需要找到平衡點,從而調動各自的積極性,掌握好分寸和平衡,把工作做得更好。
創新讓中國變成強國,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但據我們調查,現在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創業多創新少,很多公司沒有實質性的創新,我們更多地是用山寨的辦法搞創新,長此以往,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企業要更開放才能創新。其中包括與競爭對手的合作,也是創新的一條規律,例如與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創新團隊的競合創新,這也是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之一。
另外,創新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寂寞的長跑,需要幾十年的堅持、扎扎實實的研發態度,而且多數人要承受失敗的結局,只有少數人能夠成功。要有這樣的心態,認清自己的情況,否則搞不了創新。創新最忌諱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前功盡棄。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把握好一個度,這就是“度”學的實踐。
“度學”拯救危機
王永民(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
危機有很多種,拯救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度學”在拯救危機方面是有很大作用的。我們現在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從什么角度解決和思考,促使我們這個國家健康和諧地發展,確實需要新的理論和學說。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大家輩出。
電腦里面有很多詞匯,隨便檢索就可以看到,與“度”有關的詞匯有幾百條之多,度概括了全部的生活和人的全部的行為。小到技術細節,個人命運,大到戰爭和國家的命運,都在于度的把握。度的精準把握體現一個人和國家的最高智慧,其實就是權衡利弊,弄不好一步之差就輸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中國永遠強大不起來,因為他提不出普世的價值思想。李云飛的“度學”警示了為人處世、治國安邦,都要把握好度,把握好了社會就和諧,否則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危機。
過度和無度將導致妄說與妄為。失度一定會得到度的懲罰。漢字走拼音化的傾向,提筆忘記,會爆發歷史上最嚴重的漢字文化的危機,就是失度。物極必反、水清無魚、過猶不及講的也是度的問題。非左就右、非黑即白的主觀主義也會引發危機。
不同的環境、時代有不同的度。個人要把握住,使得個人命運得以改觀。政府要把握住度,使國家得以振興。
理論研究要規范化和科學化
王春法(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
萬物唯度。“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由此產生的“度”場的概念有著更豐富的理論內涵需要我們挖掘。我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理解“度”,比如說“度”是一個過程,是一種均衡的狀態,也可以是一種方法。“度”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規范化、科學化應該是“度”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一個理論體系必須要有理論假說,要有保護層,而且主要的判斷必須要證偽。“度”學的理論還可以做得更好更完善。我要提出的兩個問題,要分別弄清楚度和界的關系,以及度與和諧的關系。
“度學”一小步,哲學一大步
孫玉遐(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編輯部主任)
“度學”從精神層面給我們民族帶來一個支點,給現代人的煩躁、忙碌和迷茫的生活,帶來了更深的哲學層面的思考。感謝云飛博士用幾十年的堅守、追尋以及辛苦,給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注入了新的學術層面的活力。他連同支持他的人們,能夠堅守學術的底線,依然仰望著星空,向他們致敬。
生活需要超脫的精神,也需要超前的意識。“度學”理念不僅僅停留在書院層面上,也能夠普及下去,給更多的蕓蕓眾生以理性和規范的精神引領。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加,要我們把握住其中的度,誰把握住了和諧,誰最后的結果就會更好。只要把握住各種關系的分寸,事業就很從容,沒有過不去的事。
“度學”一小步,是哲學領域的一大步。現代社會物化的東西太多了,用白巖松說的話,讓我們的腳步等等心靈,走得太快了,魂兒都丟了。“度學”讓我們有更多的精神家園,尋找到更多的安慰。
文化自強,首先要自覺
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
我的校友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經歷當中不斷地領悟、體驗、探索和總結,產生了《度》、《度家度語》、《度學》、《度經》等一系列著述,是實踐的碩果。人如果把中國文化的傳承弘揚作為自己的使命,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幸福。
文化的自信和自強,首先要有自覺。在“度學”的思考和創立過程中,就體現了自覺,自覺來自于理性的自覺、哲學的自覺、生活和文化的自覺。
“度學”將西方哲學、中國哲學中的辯證法的智慧融為一爐,這是其理論貢獻。如黑格爾講的質量度,存在里面先講質,后講量,質和量的統一就是度。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有更豐富的思想,包括和諧、天人合一、適度的思想,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的思想等。
中國的度是由度(d u) 到度(d u o ),由度(d u o)到度(d u),將人的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同理想、境界和為人處事原則結合起來,這也是做學問的最佳的方式和態度。
堅持度的原則,我們的行為才有分寸,社會才能和諧,實踐才能有效。
變革的時代需要新的和諧創生
冉鴻燕(遼寧省委黨校教授)
“度學”具有普世價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哲學。它結合了儒、道、法等諸子百家關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當下主要宗教流派的思想,對各種學派思想進行提升和凝練,又迎合了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度”學開拓性地提出了“度”學學派,主張萬物惟度,適度為上,大度載物,大度載道,度載人生,求真益民,與萬物共和諧,強調一種動態的平衡和諧。它主張每個人、家庭、民族、政黨乃至國家要有度,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和道德等各個領域都要有度,“度”是不可缺少的一把鑰匙。我們正處在變革的時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現了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極化,我們每個人對當下的變遷來不及思考,使許多人失去了本我,這需要新的和諧創生。“度”學是一種大眾哲學,成為我們的生活指南。度知先生用竹葉、荷葉創造的書法,體現了竹葉有寬有度的原則,荷葉寬廣包容的精神,體現人知物意,人物一體,人天合一,給我們提供了認知世界的新境界。
把“度”文化變成
現實的生產力
查爾斯·李(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秘書長)
“度學”有其現實意義。胡錦濤總書記提到文化復興,如今500多所孔子學院遍布海外。中國今天和平崛起,與國家外交政策是相符的,和平相處就是一個度。我在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工作,為的是促進華人在全世界資源的整合,幫助華人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現在,紐約市政府批給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4000畝地,希望華人在當地建第三個華人街。我們希望企業家走出去,到那里去發展。因為世界和平的關鍵是利益。我們看紐約的發展,就體現了“度”的理念,城市里有意大利區、日本區、韓國區、唐人街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人們在這兒安居樂業。希望北京也能按照這個模式發展,以民間文化外交的形式保持和諧有度,在世界各地建造中國文化園和科技園,把“度”文化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
克己服理,位優先禮
李繼興(北京大學中國平衡論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是人類對于自己生存過程當中成功經驗、失敗與教訓,有形無形的總結,用“度學”的角度看文化強國,就是要中華民族擔當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個使命除了物質層面的平衡外,更重要的是道義上的公平正義。
要文化強國,就要處理好四個“度”: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度”,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已經召開了3次會議談論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人類危機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其次是人與人之間的“度”,當前社會可以概括為科技發達、經濟繁榮,道德淪喪,誠信不再,人們活著普遍感到痛苦、焦躁和不安;第三是人和自己內心的度,心態要平和;第四個“度”是人和具體事情的度,做事要有分寸。
李博士在書中多處談到事,包含八個字:克己服理,位優先禮。每個人要擔起各自的責任和使命。在家庭中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應該首先做到;在學校中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先做到;在社會上要求公民做到的,政府要先做到。社會誠信已經成了制約社會前進的重大的障礙,如何突破,首先政府要具有強大的公信力。
轉型時代,
“度學”理論大有作為
劉洪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黨委書記)
中國,包括全世界都面臨著轉折的問題。整個人類現在找不到“北”。所有的人都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地球才能夠為70億人安身立命,讓70億人溫飽小康,但絕不能保證70億人揮霍無度。中國經濟需要轉型,世界同樣如此。在這樣的時代,理論家大有作為。
100多年來,我們對祖宗缺乏應有的敬畏,尤其是中國人。應該讀一讀孔孟、先秦等典故,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祠堂,是中國文化的根。一句話,要回到老祖宗,重新學習老祖宗。其對歷史的度、政治的度、軍事的度,包括人情世故的度都掌握得恰到好處。
讓“度學”在工作中發揮其作用,我們寫文章、辦企業、搞科研等都要有對度的把握。它對于科技創新和理論發展,對企業的建設,以及對整個文明的復興都將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