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所謂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腳步踐踏下,充滿歷史文化和城市記憶的老北京似乎要離我們遠去了。王繼民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北京老胡同里的草根畫家,很不甘心地用自己最熟悉的油畫筆認真尋找那個身影模糊的老北京。
在所謂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腳步踐踏下,充滿歷史文化和城市記憶的老北京似乎要離我們遠去了。王繼民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北京老胡同里的草根畫家,很不甘心地用自己最熟悉的油畫筆認真尋找那個身影模糊的老北京。
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858年的建都史,讓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神秘與魅力,同時,這段燦若星河的歷史也賦予這座古城以獨具特色的文化——京味兒文化。從皇親國戚形成的“皇家文化”,到文人官宦形成的“士大夫文化”,再到平民百姓形成的“胡同文化”,譜寫出了北京所獨有的神韻與味道。然而,隨著歷史的改朝換代,皇家文化早已蒸發,士大夫文化也幾近散落,只有胡同文化還在延續著,但在當今高樓聳立的都城里,也似乎被壓抑了、被遺忘了、被殆盡了……
那些被歷史碾過的時代如何復原?那即將消失的胡同文化如何得到延續?也許,只有藝術,才能讓這些已經流逝的和即將被拆毀的文化重歸于美好。王繼民因此而殫精竭力、默默耕織,在畫布上描繪出了那古老而純正的北京故事——紅墻、城樓、街巷、老門、風車、門墩、瓦棱、蒿草、鴿群……這些充滿和諧與美好的畫布,被凝重的色彩涂成了一幅幅唯美的絕唱。仿佛那些已經逝去的胡同在新時代中復活,并重新展現其魅力,他為新北京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精神做出了詮釋。
這就是王繼民奉獻給北京,奉獻給大家和社會的油畫作品,這也是他20多年如一日的愿望和夢想的依托。
鐘情于老北京風情
2012年元旦過后,受衛漢青社長推薦,我有幸親臨海淀區文聯在地處虎坊橋的新北緯酒店主辦的王繼民先生“頌北京精神,展胡同風韻”油畫展。站在王繼民的作品前,如同佇立在歷史之窗,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使我的思緒在那一片祥和安靜的畫前顫動起來……這是我從未見過的、北京城里的一幕幕胡同故事:那紅墻屹立、紅云升騰、門聯和聲、明月瑞氣、鴻禧祝福、鴿群呈祥、飛雪伴舞、綠蔭濕翠;還有那一個個天真無邪、純情可愛的小姑娘們,玩耍著快樂、吹出了夢想、憧憬著美好……尤其是看到《紅云依舊》那幅作品時,墻上的“拆”字更是深深震撼了我:歲月在流逝,消失從未停止,甚至消失就在眼前……
五十多年前, 建筑大師梁思成曾有個浪漫的設想,把近40公里長的北京城墻變成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然而歷史沒有給人圓夢的機會,倒讓它成了八百多年老城墻的絕唱。
五十多年過去了,沒有人出來為當年的是非評判,恐怕也失去了評判的意義。北京從“墻倒眾人推”開始,就意味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失手了。北京的古城墻,連同一些極具文化價值的古建筑一一從人們的視線中被抹去,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拆和建。
回首逝去的幾十年,古城墻拆了,老牌樓毀了,胡同步入了歷史的邊緣,四合院也在掙扎中呻吟著。如何捍衛心中那僅存的精神圣土?王繼民,甚至所有的北京人民都在為此而苦苦思索。
1989年,王繼民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觀看了徐勇先生的北京胡同攝影展。由此牽動了他的遐想,也刺激了他心底那屬于北京人所獨有的懷舊情節。于是,用畫筆記錄老北京風情的想法油然而生,而什么最能表達北京的風情韻味呢?無疑就是胡同!
這一絲暢想讓王繼民煉就成了一個執著二十余年的老北京風情癡情畫家。
王繼民說:“父母給予我的唯一財富也許就是純樸和仁厚,這使我自小內心就滋養著對故土的依戀和熱愛。生于北京、長于北京,古城淳樸的民風以及這里厚重的文化氣息,無時不在撩動我內心的思緒。感于她的偉大,感于她的美麗,流連于古道高墻,徜徉于胡同小巷,那每句門聯上書寫的處世哲學和治家經典,那街巷深處傳來的吆喝聲,勾起了人們多少的幻夢,也喚起了我童心的暢想……”為了實現其藝術理想,他同孤獨和艱辛做伴,也飽嘗了收獲的愉悅。他的作品原汁原味、真真切切,體現了他對藝術的虔誠和對繪畫的專注,寄托了他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古城民風和文化氣息的真摯情懷。
這讓王繼民以及他的懷舊風格在這個充滿狂野與荒誕的當代藝術潮流中顯得有些“土”。與之相比,他的畫雖然還比不上著名畫家過高的價錢。但他依舊“執迷不悟”,置那所謂的“藝術風潮”于度外,以其視覺中老北京風情的寧靜、平和、唯美、樸實為特征,與現代繪畫的癲狂、躁動、怪誕、抽象拉開了距離。他相信這批畫作定能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
傳遞北京精神的大美氣質
王繼民的作品以其獨有的風情韻味與真摯的情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喜愛。著名京味兒作家劉一達先生特為王繼民的北京風情油畫展寫下了前言:
“在當今中國畫壇,王繼民先生的油畫獨具特色。所謂特色,就是他的畫兒有味兒。什么味兒?三個字:胡同味。……他把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座城市的熱愛,都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不論是寫意,還是寫實,他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而這種‘天人合一’的神意,使他在藝術創作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正是這種‘兩忘’,讓他的畫才有味兒,透過畫面上這些具象的景物,您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神韻。這神韻恰恰是現在提倡的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詮釋……相信這些吸引您眼球的藝術作品,會讓您找到吃炸醬面,喝二鍋頭,哼兩句“二黃”,喝一碗豆汁的那種揮之不去的味道。”
這種“大俗”的“胡同味兒”和“大雅”的“北京精神”相結合,讓王繼民的畫獨具特色。
在《德沐春風》中,一扇經過歲月風霜洗禮的老門映入眼簾,老門雖然暗淡而破舊,可那“潤身思孔學,德化仰堯天”的門聯卻在記憶中豁然展開。王繼民并沒有還原位于土兒胡同79號的如意門的全貌,而是截取一部分,又加上月亮、雨水等意象手法創造出了這幅寓意深刻的油畫。他將明月比作美玉,暗指“修身如執玉”。玉蘭花視為圣潔的化身,而整幅畫中淅瀝的雨水則是比喻心靈的清澈,最中央的黃鸝鳥則代表了至真至純的靈魂。畫家還在畫面的右下角影射出了影壁中的一個蝙蝠,意為“福”,作為祈愿。這些元素將北京精神中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表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正如王繼民先生自己配的詩所說:“上善若水溶月里,厚德載福化雨中”。
北京文聯朱明德書記在王繼民先生油畫展開幕上講話說:“繼民在對北京司空見慣的胡同景物,有他自己的理解,繼民是用自己的油畫詮釋北京精神,宣傳北京精神。我們應該像他那樣深入到生活中去……”老北京的味道是一種與故鄉風雨相伴、同舟共濟而生的情懷。正是這樣的一種情感,讓王繼民在那些曲曲直直的胡同之間流連了二十余年;也正是這樣一種感情和修煉,讓那在他心底潛移默化貯藏了數十年的 “北京精神”得以燦爛綻放。
“學藝三十載方知藝無止境。”王繼民說,“自己并無天分,全憑一腔執著,創作出的作品原本原色、真真切切,只想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以聊表對這片土地的拳拳寸心。更愿意把它獻給追求善良和美好的人們。”
草根畫家孤獨的追夢之旅
“我是個很普通的人。”這位著名的北京風情油畫家不止一次強調。
也許在此之前王繼民確實很普通。他出生于三年自然災害的1960年,6歲從農村老家來到北京,性格內向、老實,小學常受同學欺負,童年也并不美好。在學校里,唯一能出風頭的地方就是畫板報,但卻沒有誰把它當回事兒。
1979年,由于學業被誤高考落選,王繼民從學校走出后成了一名普通的排字工人。這期間他才真正認識到要找一條自己的路。于是他利用休息的時間報了業余美校。背著畫夾到郊區、火車站寫生。一堅持就是四年。為了增加學養,先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學專科學習中文,后考入首都師范大學美術本科,著重學習油畫。
“一個普通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去承受超于常人所能經受的磨礪。尤其是在當今文明被玷污、道德被踐踏、善良被冷落、仁義被玩弄、權勢爭寵、金錢至上、甚至還有流氓奸人得不到懲處還為所欲為的社會,這個磨礪的過程甚至是屈辱的,更何況吹噓炒作、忽悠欺詐之風泛濫,我國的高尚文化已經被低俗、媚俗、惡俗侵蝕成銹跡斑斑了,人們世界觀的趨于麻木和拜金、還有國外反華勢力的文化侵略,藝術家是要金錢還是要尊嚴?這怎不能讓我們痛心疾首、憂國憂民……”且看王繼民先生發自內心的感慨:
學 藝 之 苦
世人能幾把夢圓,
多少惆悵嗟悲歡。
半生求索獨愴然,
辛苦學藝為哪般?
正如已故的原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王復羊所說:“王繼民就是個大孩子,雖然他已過中年,但是,在人際關系的虛情假意、唯利是圖面前,他是個絕緣體。 ……他始終不渝地在這個領域里孜孜以求,沒有急功近利地炫耀自己。有時不免寂寞和清貧,但他心里坦然。他在藝術領域又十分謙遜,多次拒絕了《世界名人錄》等眾多虛名刊物的登入邀請。在浮躁之風盛行的當今畫壇,他的這種精神實屬難能可貴。”
在三十年的追夢路程中,王繼民始終以莊子的無為超脫、孔子的仁和兼愛與孟子的修身大義砥礪自己,并與社會的不良之風抗爭著。“安貧樂道”、“寵辱不驚、去留不意”、“窮不滅志、富不癲狂”幾乎成了他的人生格言。
面對這漫長的三十年路途中“偶爾”的輝煌,王繼民看得很淡。他只是自嘲式地評價自己:“我不夠聰明,不夠靈氣,不夠優秀,我只是在孤獨求索中,盡量去擺脫煩悶,尋找快樂。我所能做的就是‘堅持’,追尋著夢想中的橄欖樹。”
這個用全部生命傾注于老北京風情畫創作、但產量不高的草根油畫家,雖然生活過的比較困苦,卻熱心于回報社會。僅去年里,多項公益活動有他捐書贈畫的身影,為西藏小學、SOS兒童村、新秋老年公寓、高山文化發展基金會、光明天使基金會等多個地區捐贈了作品;尤其是北京慈善書院的扶困教學更是他的善良義舉……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的社會價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就是王繼民的做人之道。
王繼民的追夢之旅尚未結束,他的步伐依舊:
在孤獨的行旅中
尋覓著
那一塊自由的凈土
在恍惚的蒼茫里
透視著
那一片圣潔的天空
——王繼民行吟詩
鏈接:
王繼民:1960年生于北京,號蒼韻閣主。著名老北京風情油畫家。先后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和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理事、海淀區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慈善書院副秘書長。從1990年起,多次赴香港、澳門、法國、意大利、埃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舉辦交流展覽;1998年和2007年在中國美術館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2008年作品《奧運中華魂》獲得“和諧中華迎奧運”全國美術大展金獎,并榮獲中宣部評選的創新人物稱號。其作品被埃及、伊朗、日本使館和眾多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