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孟復解讀民營經濟態勢:大局不變,機遇大于挑戰
日前,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就“2012年中國民營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做出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正在進行微妙調整,但大局不變,對民企來說“機遇大于挑戰”。黃孟復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正在進一步擴散,經濟下行態勢明顯增大,世界各國的經濟都不同程度陷入困境。中國經濟發展提出“穩中求進”的方針,“穩”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不再追求高速;“進”則意謂必將有新的政策支撐。“穩中求進”是經濟發展基本面沒有發生大變化的主動調整。黃孟復忠告要注重防止經濟發展的“兩大風險”。一是“金融業成暴利行業”。據2011年上半年的統計顯示,在國內的上市企業中,金融業的利潤超過所有上市企業利潤總和的50%。金融業過分逐利讓實體經濟不堪重負。二是“壟斷行業暴利”傷民。有數據顯示,民企500強的利潤總和還不如中石油、中石化。過度壟斷,缺乏市場競爭,很難實現企業價值,更無益于平抑物價。黃孟復在談到2012年的發展“機遇”時,特別看好“西部地區機會更多”。“進”字,尤其體現在西部,未來相關的政策優惠和生產要素都將逐步向西部傾斜。黃孟復認為,對民企而言,在市場適應性及機制靈活性上已經具備了新的優勢,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的基調已然明確,對民營經濟來說,只要掌握好政策導向,在2012年的發展中將占盡優勢。近日又傳來好消息,溫總理說:銀行應該看得遠一些,銀行利潤要建在企業發展的基礎上。金融機構要同企業更好地聯系,金融家應當是企業家,不能把企業當成“唐僧肉”,應該是伙伴關系。惟有如是,才能讓“中國要有‘喬布斯’,要有像‘蘋果’一樣占領世界市場的產品”的愿景成為現實。
厲以寧教授建言“為民企紓難金融政策應量身定做”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一直以來十分關心民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作為中國民營企業CEO高級研修班教務委員會主任,他在日前的演講中,提出“解決民企困難金融政策應量身定做”的建言,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厲以寧高度概括了民企普遍存在的“六大困難”,主要是:成本上升,匯率升值,訂單減少,貸款困難,稅負過重,投資無路等。厲以寧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涉及到當前的貨幣政策,“從來沒見過哪一個國家一個月提高一次存款準備金率”。發達的貨幣經濟是貨幣流通的前提,“中國不是這樣,貨幣流通渠道不那么暢通,而且由農業轉到工業社會,農業進入市場后什么都需要貨幣,所以貨幣量增大了。把貨幣流通量回歸到正常水平,實際上就是緊縮”。如何用金融方式解決企業困難?厲以寧教授強調,最重要的是把思路打開,一定要把金融問題看成是解決技術創新方面困難的重要點。銀行不愿意把錢貸給中小企業,是因為中小企業賬目不規范,但是可以用風險貸款來權衡,利率高一點就可以了。現在的中國金融機構“沒有沉下去,還是浮在表面”。“貨幣政策大起大落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后遺癥是嚴重的”。“貨幣政策應該穩健并適度寬松,重在微調”。“中國的貨幣流通量比一般發達市場國家大,自然適當寬松點好。重在微調,大升大降容易出問題”。厲以寧特別強調:對民營企業來講,金融服務項目要量身定做,跟到裁縫店做衣服一樣,專門做。小微企業、中小企業、農村作坊等,都應因服務對象而異,量體裁衣。這就是制定政策和解決問題,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民企教父”柳傳志為民企布道“在生存中求發展”
柳傳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首批“教父級”人物,經過30多年的打拼,再創奇跡,獲得企業家終身成就獎,名垂青史,用業界同行的話說,“柳坐在那里,就是一種神話。”“柳氏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已然成為創業者的座右銘。最值得人們關注的是,“在過去的三年里,柳傳志不僅有序謀劃了聯想事業的傳承,他還成功地將聯想控股轉變為一家真正的民營企業”。從“出身論”來講,說柳傳志乃“民企教父”是實至名歸。柳傳志既是一個“仰望星空”的理想者,更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干家。他縱論社會的本質問題,語重心長地呼吁,“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的話,不僅要進行經濟改革,更需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改革”。他針對當前中國民營經濟的困境,實事求是地指出,“世界的經濟形勢在發生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的時候甚至和政治形勢聯系在一起,民企完全沒法控制。因之中國的民營企業,第一需要生存,第二需要發展。在生存中要盡量努力地對未來做出預測,遠的地方可以虛一點,但對一兩年內的中國經濟發生什么變化要進行了解,然后制定出正確的戰略,隨時準備調整。”柳傳志的“退休之舉”不在“休”,而在于進行新的嘗試——“在看空中國的聲音中,聯想控股大手筆投資實業領域,試圖在混沌的中國商業界復制自己和聯想的傳奇。”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民企教父”新奇跡的誕生。
民營科技企業家雷軍煲出“小米”濃香的“人情味”
雷軍是名副其實的民營科技企業家,少年得志,靠開發軟件成為百萬富翁。1992年加盟金山軟件,后出任首席執行官,歷經“九年之癢”而卸任,闖蕩IT江湖,先凡客,后優視,終于在2010年4月成立“小米科技”,自任董事長兼CEO。不惑之年再創業,竟然創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小米”手機“37小時售罄40萬臺”,上市一周就被摩根斯坦利評為第九大手機品牌,第一大國產品牌;預計2012年的銷售額將達50億元!玩酷手機讓雷軍“靈魂出竅”,十幾年來竟然用過70部手機,“玩酷”中萌生一個夢想——想為發燒友造一款顛覆性的移動互聯網手機。雷軍自云,“創新就是做他人沒做過的事。做這樣的事99%會失敗,因之內心又相當忐忑。”雷軍是性情中人,成立“小米”公司之初,他完全有能力“獨資”,但他把希望讓給眾人。“小米”公司一個研究生畢業初踏社會的女孩,把家中的股票都賣掉,笑言“把嫁妝錢都拿出來了,從此嫁給了‘小米’”。有這樣傾情的職工,雷軍更感到肩頭的壓力。為了尋求世界上一流的元器件供應商,笑對冷漠,再三上門求助;冒著“核輻射的危險”成為震后第一個到訪夏普的客戶,以真誠贏得客商的信任。雷軍在“小米”手機開發期間,每天與“米粉”互動,聽取他們的意見。在“小米”橫空出世供不應求之時,雷軍宣布,“小米”定價1999元,行家明白,這是“不依靠硬件盈利”的決策。雷軍還承諾,“小米”3到5年內不想盈利,博得“米絲”的喝彩聲。雷軍所為,“煲出‘小米’濃香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