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昌,文化興。修堯陵,正逢時。
臨汾古城東北七十里處,世謂“神林”者,蓋帝堯陶唐氏之陵寢也。冢高百五十尺,廣二百余步,居“三皇五帝”之首焉。陵祠依丘,澇水縈帶,周匝龍脈若城,靈島古柏森森,盡得形勝之妙矣。
帝堯,姓伊祁,名放勛,民師帝范也。《史記》云:“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仰溯古圣率先民觀天象,定歷法,鑿水井,教稼穡,莫非科學乎?立謗木,倡仁德,和萬邦,行禪讓,莫非民主乎?嗚呼,近世之科學民主始于荒古放勛,可謂圣心化育,萬載不絕。軒轅黃帝開疆拓土,教敷九族,尊曰“人文初祖”,則帝堯道開古今,輻輳中國,垂譽“文明始祖”,毋乃實至名歸乎?
史載堯都平陽。今以襄汾陶寺遺存佐證,信然。臨汾先民建陵立祠以祀帝堯,乃情之所系,理之固宜也。據考,堯陵祠建于隋唐之前。金太和二年碑載,唐初李世民破劉武周之際,曾晉謁之;唐顯慶三年重建堯廟時,重修陵祠;元中統年間靖應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之命重修之。其形制面目,盡顯于明代嘉靖石碑線刻之陵貌圖。惜乎年深日久,風殘雨蝕,梁腐檁斷,墻傾廈頹,棘榛荒苔,貌色皆非,更兼山洪澇水晝夜沖擊,陵冢岌岌可危也。噫!則帝功何與媲?香火何所祀?民心何以堪?
國運昌,文化興。修堯陵,正逢時。一曰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端自帝堯則天而治,協和萬邦,道統當在接續中光大也;二曰明禮重義,倡導新風,源于帝堯仁和之道,揖讓之德,文明亦在傳承中弘揚也;三曰逐本溯源,謁祖拜宗,修復祖陵呼聲愈盛,民眾之夙愿得以償還也。
臨汾市堯文化研究與開發委員會應運而生,掮起探究根祖文化及搶修堯陵之兩大重任。于堯陵修復一節,臨汾市委書記王國正、市長李天太牽掛縈懷,屢次親蒞;市委常委、堯都區委書記喬成家,區長陳懷生多方籌商,傾力施行;執事諸君調研論證,悉心督查。吾與市政協主席常富順深恐托付不效,愧對古圣今賢,故躬親其事,未敢或懈。
丁亥春,市、區兩級政府撥款悉數到位,社會賢達捐贈源源不絕,遂庀工鳩材,依“修舊如舊”之原則,俾修復工程于清明節啟動矣。幸賴各方戮力同心,不數月大功告成。其共襄義舉者當勒石紀之。試看今日之堯陵,飛檐斗拱,色彩斑斕,亭臺樓榭,美輪美奐;遠觀周垣聳立,山門巋然,殿廡比接,氣勢恢弘;更有山石競秀,溝壑崢嶸,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際此勝境,思緒萬千,逝者神怡,萬民心安。樂哉!快哉!?
堯陵修復告竣,景區開發在即。不遠之將來,圣地將集文物保護、祭祀拜謁、旅游休閑于一體,盡收山川之風月,樂享歲物之阜成。正是:堯天舜日今又是,華夏復興定有期。
是以囑紀其事,鐫碑為志。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著有《中國的源頭》、《歷史的星空》、《源頭集》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