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182個鄉鎮中,能夠同時擁有兩個開發園區的鄉鎮,臺湖這種特殊的天然優勢為其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也決定了臺湖在通州區乃至北京市經濟發展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北京新農村建設試點小鎮,北京重點發展的42個小城鎮之一,北京8個城鄉一體化試點之一等等光鮮的名頭接連而至,受益于各種政策、資金等優勢的匯聚疊加,臺湖于2008年成為通州區首個稅收突破10億元的鄉鎮,到2011年底,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65.5億元,實現稅收16.5億元,億元納稅大戶占全區的1/3,工業產值和稅收的年均增速分別高達50%和42%,經濟總量連年保持通州區鄉鎮首位。
高速發展的勢頭絲毫沒有衰減的意思,財富積累仍在持續,兩大園區的發展更是光彩奪目。據了解,于2001年7月批準成立并正式納入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光機電產業園,作為國家級的產業園區,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北京市最重要的產業集聚區之一,也是通州區發展質量、經濟效益最好的園區;而作為2009年北京市立項的重大項目,也是近年來北京最大的土地儲備項目,市級重點開發園區北京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也已經成功完成了項目涉及的14個村的非住宅和住宅的拆遷工作,占地面積17.21平方公里,總投資350億元的區域,將規劃打造面向環渤海的區域綜合服務中心和高端總部基地。
領先一步,也就意味著有可能領先一路,北京逐步升格的通州國際新城建設也為臺湖的持續領先創造著條件。采訪中,臺湖鎮鎮長倪德才告訴記者,除了北京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已正式納入通州國際新城的“一核五區”之外,另一個重點功能區文化旅游區規劃建設的通州新城主題公園,項目地址初步確定在六環以西京沈高速公路以北,臺湖也有兩個村近四平方公里的區域被納入規劃區,這些都將對臺湖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
外界總習慣將臺湖經濟發展的成功歸功于兩大園區。的確,從表面上看,兩個園區為臺湖提供了充足的產業發展空間,使臺湖能夠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占據項目選擇的主導權,還能在吸引數量上擁有優勢。誠然這種分析沒有錯,但是這卻不能回答這樣一個疑問:有些區縣有著比臺湖更為充足的發展空間,也擁有不止一個的市級,甚至國家級產業園區,但其創造的單位土地經濟價值卻為何與臺湖相差甚遠?
事實上,不管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財富的增長總是與財富創造的努力程度成正比。因此,臺湖超常發展的緣由絕不僅僅是人們從表面看到的那么簡單,而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找到其集聚財富的密碼。
杠桿借力“以商招商”
位于臺湖鎮的北京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因獨特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充足的空間等等因素,其未來的發展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基地全面的開發建設尚在進行之中,首批韓國SK地產、天安數碼和北京聯東等3個項目便于2011年年底宣告簽約入駐。
3個簽約項目均來頭不少,但細心的人們卻發現了三者的共同點:三家企業均為不同細分領域的產業地產巨頭。SK是韓國智能地產的杰出代表,它的特點是利用其建設的智能地產,置入SK集團的核心產業,吸附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進駐發展,形成以SK集團為核心的總部經濟;天安數碼以構建區域產業集群而著稱業內,到目前為止已在全國的13個城市建有14個數碼城,其深圳園區的入園企業已達1400多家,年產值達450億,年稅收40億;北京聯東投資作為北京本土成長的產業地產巨頭,其開創的總部地產發展模式連續十年業內第一,并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建有類似項目。
事實上,在臺湖發展的不同階段,產業地產的身影一直閃現其間。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北京聯東投資從創業之初便扎根臺湖之外,2008年進駐臺湖發展的三合嘉逸置業有限公司,已經成功為其“樞密院”項目引進了22個企業營銷總部,其中具有龍頭作用的包括白酒行業的紅星、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和以傳媒產業為主導的北京航煤等;而一直致力于為歐美企業在華投資企業定制總部的坤鼎投資,在成功引入美國亞馬遜、瑞典ABB、日本KDDI等世界五百強企業后,也已在臺湖投資建設臺銘國際企業花園項目,目前已經與16家歐美企業簽定入駐協議,預計最終入住歐美企業將達到25家等等。在臺湖,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不難看出,臺湖財富聚集的背后,實際上是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在運籌帷幄:地方政府重點關注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借助產業地產的影響壯大區域經濟,將傳統的政府招商模式讓位于市場化的“以商招商”,而與此同時,市場的“手”在政府的推力下,極盡招商所能,利用自身在業界的影響和積累的人脈,吸引更多的“同道中人”向臺湖聚集發展。
找準了支點,也就找準了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以商招商”的模式在得到政府大力推崇同時,并在現實運用中進一步升華演繹成“以友招商”、“以產業鏈招商”等等,比如年納稅近千萬元的冀東海強混凝土公司,用自身十幾年在臺湖發展的經歷現身說法,將同鄉的冀東水泥的總部遷到了臺湖,僅這一家企業就可為臺湖增加上億元的年稅收。
這種被企業營銷界稱之為“杠桿借力”的策略,在臺湖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得以大顯身手,雖然這并非臺湖經濟發展的唯一手段,但卻成為了臺湖聚集財富的一大亮點。
受益于招商發展模式的創新,臺湖避免了政府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與其他區域拼資源、拼政策,進而在土地、稅收等方面付出越來越多的“隱性代價”,使得臺湖的發展更加健康科學。
更重要的是,借助產業地產巨頭和產業資本的杠桿,臺湖撬動了一個又一個的產業集群,使臺湖形成了對光機電、新材料等產業的巨大“磁場效應”。
臺湖的服務
把招商的事情讓位于市場,并非意味著政府無事可做,其實相比直接投資的企業來說,產業地產巨頭們,對投資區域的選擇和所在政府提供的服務更為挑剔。
北京聯東投資董事長劉振東向記者表示,一個區域能不能做產業地產項目,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這一區域要有一個好的規劃,二是區域要處在一個相對優越的區位,三是區域要有充足的空間和體量,只有三者疊加,這個區域才具備成為產業地產的載體。
天安數碼城(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戴宏亮也指出,其天安數碼城的成功,一方面取決于公司項目對區域位置的選擇,另一方面則是與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合作,包括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投融資平臺、招商平臺、園區建設平臺等,雙方合力才能共同為入駐企業的發展創造更為適宜的發展環境。
事實上,產業地產巨頭們的心中所想正好與區域政府決策者們不謀而合。倪德才向記者表示,臺湖鎮未來幾年將從三方面為產業發展構建更好的平臺:其一,注重高品質規劃引領夯實總部基地發展的基礎,高標準制定完善交通專項規劃編制、路網規劃編制和深化方案等相關規劃,使總部基地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其二,擴充產業發展空間,擴展產業園區發展的平臺,在順利完成北京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搬遷整治工作的基礎上,借鑒經驗為光機電園區產業發展提供空間保障,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完成園區內星光三街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園區路網的量化美化工程和重要街點景觀建設等;其三,立足打造環境,推進開發建設,重點打造鎮域景觀規劃,構建生態小鎮,改善水系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景觀公園,推動農業產業和景觀建設相融合,為高端企業發展服務。
除了在規劃、空間、環境方面不斷進行著改變,政府還在努力讓投資者們感受其“用心”的服務。倪德才告訴記者,2011年年底,在臺湖鎮政府的組織下,鎮域內主要企業組建成立了企業家聯誼會,就是旨在為所在企業提供一個交流、合作、攜手、發展的公共平臺。
這一黨委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平臺,在不經意間還成為了通州區第一個企業家聯誼組織。通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甄朋出席聯誼會成立儀式時透露,通州區始終想成立一個企業家聯誼會或者企業家交流協會,但目前尚處于設想階段,率先一步的臺湖恰好填補了通州區在人才創新領域的一個空白。
從事產業地產的企業與政府的想法高度契合,讓劉振東得出這樣的結論,衡量一個區域投資環境優劣,關鍵要看政府在做什么。
而作為直接投資臺湖的企業家,冀東海強混凝土集團的董事長李海強則更加關注,政府能夠為企業投資創造一個什么樣的人文環境。
曾經在多個區域投資發展的李海強,之所以最終將總部放在臺湖,恰恰在于他對臺湖的人文環境有著更為直接的切身感受。
他告訴記者,在公司發展初期的2003年,由于發展速度過快,公司的周轉資金出現了問題,急需200萬資金購買原材料,“雖然現在看起來200萬元算不了什么,但當時對公司而言卻意義重大,對于一個微利的、競爭性的混凝土生產企業來說,如果沒有這些錢買原材料,企業就會面臨停產,停產也就意味著丟掉市場。”
這種至今想起來都后怕的結果,最終被鎮政府積極協調來的200萬元無息貸款化為無形。更讓他感動至今的是,當時企業出現的困難,是政府主動找到他提供的支持。“做企業最關心的是,我在這個區域發展,這里有沒有朋友,沒有朋友心里就沒底,臺湖政府對企業的關懷,讓我們彼此成為了朋友。”李海強說。
在提供幫助的同時,政府從來不跟企業找麻煩、提條件,這也讓走南闖北的李海強頗為感動,“在有些省份,政府搞些活動讓企業贊助是常有的事,但在臺湖的十幾年這種事情一次都沒有發生過,這雖然在企業看來是正常的事,但地方政府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確實很難得。”李海強說。
在臺湖,記者得到高度一致的信息,政府在服務方面留給企業家們的感受是,鎮政府在為企業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總是能先人一步想到企業的前面。而事實上,也許正是臺湖能在促進發展的各個方面總能率先邁出一小步,才能積跬步至千里,取得今天令各界側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