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說了多年,為何實施起來卻總是不見效果呢?
近日上至新聞聯播,下至網絡媒體,無論是官員還是經濟學家,無不在大談特談經濟轉型,仿佛此事近日才有,視為時髦。筆者對此抱之一笑,殊不知轉型由來已久,政府至少在十五年前就已經下發了紅頭文件,那時候就已經一再強調轉型,只是分輕重緩急,每當經濟變好,就暫且緩談,而當經濟變差或者外圍變差,便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日日說周周談,但只有一點沒有變,那就是經濟從來都未真正的實現轉型。
所謂轉型,概之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將以依靠投資和出口的經濟增長轉變為依靠消費拉動的良性增長循環上來,二是提高產業和科技競爭力,提高創新能力,讓企業由大變強。
從下撥科技扶持基金和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到地方政府大搞高新科技開發區建設,上上下下對于轉型不可謂不努力,但為何實施起來卻總是不見效果呢?
轉型的方向毫無疑問是對的,過去依靠投資,但投資效益越來越低下,依靠出口,歐洲和美國的經濟看起來越發不能指望。小平同志早就說過,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但一件事情如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無法扭轉乾坤,里面必然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那么問題出在哪里?答案有三,一是僵化的體制,二是法治不健全,三是金融體系不發達。這里對此一一分析。
首先,中國體制仍然為國有經濟為主,民營經濟為輔,國有資本占大頭。而正是因為大部分資產由政府掌握,消費的任務自然落到了政府頭上,政府的消費表現為投資力度,所以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投資占GDP的增長一直在30%以上,個別激進的年份甚至達到50%,在全世界可謂獨此一家。如此高的投資比率需要巨額銀行信貸的支持,由于政府對于銀行實行壟斷和控制,聽話的國有銀行們不得不對巨額的投資買單,比如2008年底推出的四萬億投資中政府的出資比例才一萬億,其他大部分從銀行貸款,這實際上給銀行埋下了極大的壞賬風險,時至今日,政府不得不對這種風險小心翼翼地處理,之前不久銀監會宣布今年即將到期的地方政府貸款可以緩期就是這種風險的壓力之下的不得已辦法。在這種體制下,地方政府負債比率越來越高,中央財政壓力也逐漸增大,為了緩解壓力,政府制定了較高的稅率。有人統計,如果算上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和預算外收入以及非稅收入,中國目前的稅負已經達到30%左右,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但福利待遇和發達國家遠遠不能匹配)。一組數據可直觀的說明問題,從1994年到2003年,GDP只增長了280%,而稅收收入增長了461%,財政收入增長了507%。2011年財政收入再次增長24.8%,超出GDP增長一倍以上,這么高的稅攤到民眾頭上,民眾如何消費?
要想徹底擺脫風險,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方法就是大力調整分配制度,使國企收益國民化。民眾消費能力提高了,消費就不需要政府買單,而是民間自發行為。民間消費多了,GDP增長自然不需要政府消費了,中小企業也自然活得很好,稅收也自然增多,經濟變得健康,銀行和地方政府都會輕松很多。
其次,我國一直強調發展科技和創新,但是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卻談之甚少,而且地方政府及當地法院對于本地企業實行保護主義,偏袒及尋租屢見不鮮,導致科技型企業開發出的產品和技術一旦被盜用,企業控訴無門,打官司難度極大,這些企業只好吃著啞巴虧繼續過日子。設想一下,如果中國某一家企業耗巨資開發出了蘋果手機,這種技術一旦被公司內部人員掌握,他再拿該技術出來單干,如果法律體系對這種現象不加以制止,該公司將遭受巨大的損失。試想在這種環境下,誰會去花幾年時間耗資幾十億元開發某一種新產品?其結果必然是,誰都只愿意復制別人的,而不愿意去吃第一只螃蟹。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創新?這也是在中國以山寨出名的原因所在。早年開發出U盤的朗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U盤上市伊始,利潤極高,朗科也獲得了高速的增長,但好景不長,不久一大群企業皆生產U盤,技術被濫用,U盤賣出白菜價,朗科迅速滑落。從此案例可以看出,高利潤本是科技型企業保持發展后勁的唯一辦法,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產權保護,一旦被復制,微薄的利潤無法保障企業的發展,企業只好放棄創新。
第三,完備的金融體系是創新的助推器,擁有一個良好的金融體系對于創業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我國,企業主要有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兩種,前者由于大都處于國家壟斷的行業中,無論是機制還是壓力方面來看,都顯得創新動力不足。所以身處完全競爭環境中的民營企業成為必然的創新主體,而金融對于創新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民營企業本身就不強,如果發展都必須由自有資本積累完成,那么談論發展速度將是奢望,但現在我國的銀行體系資源絕大部分掌握在四大國有銀行以及國開行手中,幾大國有銀行由于規模太大,基本都傾向于政策性貸款以及對國有企業貸款,貸款大都需要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對于中小民營企業不屑一顧,對于他們來說,廣灑雨露式的貸款成本太高,所以選擇規避。大多數中小企業都不是資產型企業,所以對銀行來說需要更多地對企業的競爭力、訂單、稅收、開發能力、資產流動性、還債能力、經營歷史等一系列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這些對于中國目前的銀行來說,尚顯得十分困難,所以中小民營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十分之低,這就為什么去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高利貸的原因。作為本應該支持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即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能夠上市的中小企業鳳毛麟角(創業板上市的仍然只是各分行業中的前幾名,而且上市成本極高),債券市場的支持基本為零,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如何能夠實現借力發展?扭轉該現象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盡量使得銀行體系市場化,使得資源從四大國有銀行分散開來,加快民間銀行的發展。近日從高層表態來看,高層正在努力推進這方面的改革,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臨時抱佛腳更是難以迅速改觀局面,建立健全龐大的民間銀行體系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還需要面臨國有大銀行的反對以及博弈,所以說,此路尚遠,我們只能為之期盼。
改革之事,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貶才有所褒,其內核終究是利益的再分配,利益本只有那么多,民間資源多了政府便少了,保護了自主開發盜竊者便無生存空間,民間銀行起來了,中小企業便方便了,但國有銀行日子便要難過了。但如果仍舊維持目前的格局不變,或者只是隔靴搔癢式的改變,而不是徹底的進行利益重構,那么轉型將永遠是一句空話。
(作者:獨立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