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際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時,即為老齡化社會。200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21.4%。2011年發布的《北京市201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1257.8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5萬(比上年增加8.4萬),占總人口的18.7%。隨著老齡化率的升高,養老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要求全面落實“十二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加快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加快建設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加大公共投入,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基本公共服務重點領域和重要民生工程。北京市提出要基本構建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公共養老機構建設,推動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服務設施,到2015年全市養老床位達到12萬張。目前北京市現有養老床位7萬余張,“十二五”期間新增養老床位近5萬張,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任務極為緊迫。本文結合國內外經驗對北京市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思路進行初步探討,以供借鑒。
充分調研分析,明確服務設施定位
大多數西方國家在福利設施、服務體系以及居住環境等方面,針對老年人的生理情況,采用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設計。以美國為例,老年人的居住設施大致分為五類:獨立式住宅、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老年養生社區,每一類輔以相應的服務管理體制。亞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基于傳統東方家庭觀念的延續,多致力于開發家庭養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勵“多代同居”(例如“兩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組屋”等)。
北京市《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建立分類發展政策和服務分工機制。政府投資建設的保障型養老服務機構,以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及其他低收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政府通過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建設的普通型養老服務機構,以一般工薪老年人為服務對象;政府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的高檔型養老服務機構,以滿足養老服務的市場需求。
不同的服務對象,對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有著較大差別。養老服務設施項目的定位對其建設規模、建設標準、功能分區、建設及運營模式、運營效果影響很大。因此在養老服務機構設立之初,建議進行充分的調研和需求分析,深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收入,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家庭結構,不同入住原因,不同服務需求等方面對于老年人的影響,在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掌握的資源和具備的實力進行準確的目標市場定位,明確服務對象和興辦主體,確定細分的目標市場。
合理功能分區,提供全面專業服務
美國的老年社區一般都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區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并且提供多種服務。以太陽城中心為例,社區內設計建造了獨立家庭別墅、連體別墅、輔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護理機構、出租的獨立居住公寓等以適應不同類型老人的要求。社區內有康復醫療設施,還有室內和室外游泳池、網球場、草地保齡球等健身娛樂設施,甚至還有一個大型劇場。社區內有各種各樣的俱樂部,開設的課程和組織的活動超過80種以上。臺灣長庚養生文化村擁有完整的社區功能,設有超市、銀行、書店、圖書館、餐廳、體育館、水療池,集養老、醫療、生活、娛樂等功能于一體。村內提供特約門診、康復及照顧護理,定期健康檢查、防疫注射與體能檢測,周詳用藥管理服務,居民個人健康計劃,全天候監控中心等醫療康復服務;還提供運動養生、娛樂交誼、藝文技藝、民俗活動等服務。
我國《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GB50437-2007)和《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對各類老年人設施的配建規模和內容進行了明確要求,如養老院要建設生活起居、餐飲服務、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健身用房及室外活動場地等;老年公寓要配建居家式生活起居,餐飲服務、文化娛樂、保健服務用房等。
為適應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建議養老服務機構結合需求調研和建設條件,加大軟硬件建設,對服務設施進行合理功能分區,配備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改善住宿和餐飲環境。同時加強規范管理,發展和完善養老服務的專業化層次,密切與醫療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加強對專業護理人員業務培訓和對管理人員的科學管理能力培訓,全面提高整體服務水平。使得養老服務機構除具備居住功能外,還應具備醫療保健功能、護理照料功能、家政服務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休閑娛樂等功能,集養老、保健、度假、文化、休閑、娛樂、購物、學習、創業、健身于一體,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及時、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務。
推動社會力量,探索多元開發模式
國外養老設施多為產業化經營,采取綜合性的盈利模式,即“居家養老住宅銷售+養老地產持有經營+綜合性商業租售運營”,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以美國太陽城為例,其收益主要來源于一次性銷售收益以及長期性收益(包括公寓出租收益及配套設施的使用收益),僅每年會所費用和高爾夫球會費兩項配套設施的收入就達1000 多萬美元。國外還出現了“以房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
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養老服務機構總床位數為71589張,其中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比重占57.2%。北京市保障型養老服務機構,主要以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及其他低收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使用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社會辦養老機構,如北京太申祥和山莊,是全國首家推行會員制新型養老模式的國際敬老院,會員老人可享受優惠價位及為其提供的各項服務,是集養老、康體、娛樂、餐飲、住宿、醫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服務機構。而在昌平區小湯山鎮建設的北京太陽城和在順義區南潮白河畔建設的東方太陽城等老年社區則主要以房地產出售、出租等方式為主。
僅僅依靠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難以滿足老齡化社會對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床位的旺盛需求。因此,在加快公共養老機構建設的同時,吸引和推動社會力量,探索多元開發模式,興辦養老服務設施,推動養老產業發展就尤為重要。從政府支持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加強規劃、土地、稅收、融資等優惠政策對發展養老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到社會化養老機構建設領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另一方面在養老服務設施運營過程中,還需要對水、電、燃氣的價格等方面給予照顧和補貼。從養老服務機構自身看,也需要參考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社會需求和相關法規政策,積極探索新的開發與盈利模式,實現預期的收益和回報。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程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