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共享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在技術、科研、人才、就業等方面進行合作,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最終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校企合作是在國際上得到普遍認可的教育模式,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愿望比較強烈,但是由于校企雙方缺乏磨合、制度缺乏保障、兩種文化沖突等原因,企業方面的表現還比較被動。如何能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更好地利用學校、企業各自的優勢,在企業經營中引入校園文化、吸引人才和技術、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企業活力,具有現實意義。
一、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與存在的問題
企業與學校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學校追求的是社會效益,企業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學校以育人為第一目標,企業則以贏利為第一目標。
1.雙方缺乏磨合。校企合作需要企業的大力支持才能實現,由于企業的意識還比較淡薄,因此校企合作還普遍處于“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等簡單協作階段。目前,由于大多數學校已經意識到只有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才能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性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規劃及人才培養方案中往往有相對詳盡的內容。但是,企業接收的頂崗實習學生往往沒有生產經驗,需要進行崗前培訓或者一定的適應期,不能很快上手工作,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缺乏了解,相關制度不完善,因此在為學校提供實訓實習機會時往往需要臨時調整生產運營安排,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另外,作為常規教學規劃中的一部分,學校安排實習學生時通常不會按照企業招聘的標準進行選拔,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存在管理困難。
2.合作缺乏保障。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校企合作成功的一個重要保障,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來約束校企雙方的行為,對雙方的義務、資格、程序等做了相當具體的規定。 在我國,長期以來都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企業參與高校的實習與培訓,也沒有相關的規定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更沒有設立相關的獎項來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協議也不夠詳盡,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不夠明確。
3.校企文化沖突。隨著校企合作的增多和發展,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沖突日益突顯,兩者之間的沖突并不僅僅表現在利益層面,還表現在文化層面,即雙方的價值取向、制度安排、行為規程等往往存在差異。在現實的校企合作過程中,由于優質實習實訓資源短缺、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整體較低以及競爭壓力,企業往往占據主導位置,為了追逐經濟利益,學校的教育教學文化往往被弱化。兩種文化的沖突會對校企合作造成傷害,也妨礙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二、通過校企合作增強企業活力的途徑
1.利用學校技術和人才優勢,服務企業長遠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給企業增加了競爭的壓力,企業必須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加速產品開發,優化產品組合,降低成本、儲備人才,著眼長遠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可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企業要及時、有效地提供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來維持和提高市場占有率,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在校企合作中,企業能夠收獲一定的項目任務和技術支持,實現科技的產業化。
企業的發展,人才是根本,特別是高職教育培養的應用性技術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可以按照正式員工的標準,同時可以派專人帶領和指導學生的工作,對其考勤、工作學習態度、實際應用能力、職業精神、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優先選拔優秀畢業生,為企業儲備人才。同時,企業可以與學校積極協調,借助學校的場地、師資、信息等資源,開展員工的崗位培訓,既保證了培訓質量,又不影響企業正常運轉,從而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增強企業競爭力。
2.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獲得經濟效益。產品開發方面,院校的研究人員能完成企業產品開發的部分任務,同時,院校購置的實訓設備有時候甚至比企業設備更先進,共享職業院校的資源,可以為企業降低研發成本。
人員培訓方面,校企雙方通過對經濟發展政策、產業結構總體規劃以及技術人才需求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預測企業人力資源的需求,按照人才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與課程改革,聯合創辦“定單式”人才培養方案,實現“零對接”上崗,縮短新員工的適應期,可以為企業節省可觀的培訓費用。
生產成本方面,實習生經過短期培訓能部分承擔企業的生產任務,而且定崗實習學生的工資比正式員工要低,校企合作對企業生產成本的控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3.促進校企文化融合,增強企業活力。雖然校企雙方存在文化沖突,但是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具有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感染人的功能,也正是因為雙方存在差異性和共同點,所以才可以取長補短,相互銜接與融和。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它追求責任,崇尚價值,企業可以吸收校園文化中理性、品味、高雅的元素,與企業的現代生產經營管理理念相結合,重視人的發展,塑造企業員工高尚的價值觀,形成創業奮斗、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活力。
企業可以借鑒院校的某些方式,關愛員工、增強企業凝聚力。比如,為一線員工工作、生活和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大基層生活點建設和文化體育設施投入;保證職工必要的休息時間和正常的家庭生活;開展特困職工幫扶活動;建立溝通平臺,定期與員工座談;開展文體活動,建立興趣小組等。
4.完善企業內部配套機制,解決管理難題。校企合作直接關系到院校、實習生、企業三者各自的角色定位與職能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健全是校企合作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信息方面,企業可聯合學校獲取學生的資料并由專人管理,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特點特長、實習階段的表現、心理狀態、情緒狀況、個人從業意愿等,以便進行崗位分配、科學管理和人才選拔。
日常管理方面,由于實習學生的雙重身份,企業應與學校結合,建立完善的實習學生管理和考核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為,并明確實習期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注重平等,體現按勞分配,從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責任認定方面,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希望學生在實習期間出現意外,但是當意外發生時,個別企業推諉責任,態度不明確,致使公眾形象受損。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一套方案,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事故責任的認定、追究,工傷補償的原則、方式、額度等,并征得校方和學生家長的認同,使得企業在保證實習學生利益的情況下,也能夠規避風險,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而且,一旦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人身或財產損失,企業自身的應急方案可以在第一時間發揮作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校企雙方的沖突。
總之,校企合作是辦好高職教育、增強企業活力、培養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它既能夠發揮校企雙方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產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