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類院校的會計專業(如會計電算化專業)想要培養出既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又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的合格會計人才,就必須要弄清定位,結合高職類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針對性地建設起符合大專層次和特點的課程體系。
如今,全球越來越體現出“經濟地球村”的趨勢,信息化、一體化的時代特征越發明顯。作為高職類院校的會計專業(例如有一定特色的會計電算化專業),該如何立足學生層次特點,培養出既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又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合格會計人才呢?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精準地弄清楚定位,結合高職類會計專業的教育目標,針對性地建設起符合大專層次和特點的課程體系,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一、課程建設簡介
1.課程建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有計劃、系統性地組織教學,繼而形成教學計劃,再進行核心課程的合理設置。這中間提到的課程,主要指核心精品課程的選擇及其完整而科學的整體教學課程體系。它不僅需要傳播知識,還應孕育出知識學習、生產以及實踐和創新,并且貫穿到學生發展的將來。
2.會計專業的課程是構成專業教育的基石,也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最重要方案,它們的質量高低、選擇是否科學,能夠直接影響到企業所需人才的質量。課程建設緊密關系到能否優化課程結構,能否提高課堂教授質量,假如建設科學合理,那么對為企業培養出有一定實踐能力的專門實用性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高職類院校,就應該更加緊密結合課程設置和專業課的課程建設,認真做好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選擇,同時也關注學校教育的硬件設施、打造學校特有的學習環境和鍛煉動手氛圍。就高職類院校的教學來說,專業的課程建設是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專業教學建設的主要核心和精髓。
3.專業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有:課程選擇、教材編制、課程實施、課后評價總結等。在實施中,則主要涉及教學思路整理、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過程整合、教學內容改革和方法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軟硬件添置與科學的教學管理、教學理論研究、產、學、研整合等多部分內容。
二、找準高職類會計專業的定位,認清專科層次的教學目標
1.高職類會計專業的定位。高職類院校的專業定位不同于定位于高精尖會計人才培養的普通本科院校,應著眼于實際動手能力和實用性人才的培養。這一點已經在高職類院校中得到廣泛認可。
依此來認定高職類院校的教育目標,就更應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大環境,密切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現在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對高等會計教育有素質教育、創造教育的要求,并希望能夠培養出適應企業多樣化需求的會計人員。
2.高職類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目標。目前 ,社會上專科學校的會計教育主要目標為:培養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化社會的企業人才,德能勤績多方面發展,具有熟練完成會計崗位的管理工作和實際動手能力。
這一目標,實際上和普通高校的本科會計教育目標有類似之處,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尷尬的局面─本科和專科的高等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有部分重合,無法拉開高、中、低級不同檔次會計人才的差距,彼此的特色也不顯得突出,學生們走上社會面對企業時,很容易發現無法找到適合自身的的崗位,更無法充分體現不同層次會計人才的特長。長此以來,高職類會計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面對就業、職場發展時,不可避免地會處于相對劣勢。
本人認為,不同層次、不同定位的高校會計教育目標應區別在如下幾方面:
(1)教育對象特點不同。普通大專和高職類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能力也比本科學生有所欠缺,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考慮這種明顯差異。就高職類畢業生來說,學習目的很明確,就是立刻可以進入會計崗位獨當一面的用人單位,實用性強的特征尤為明顯。
(2)國際經濟大環境的需要。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多年,會計學科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技能,它的具體方法、會計報告信息的提供要求都已經和國際化接軌。所以,高等會計教育培養出來的會計從業者應該具有與之相對應的知識體系。
(3)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會計就業現狀。近階段的一份調查數據指出:企業對專業會計人才的要求體現為,百分之九十的用工單位喜歡有實際做賬能力的求職者,百分之四十的企業愿優先招聘有相關會計經驗的人員,而創造力的要求在各種要求中名列第三。
同時,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在1993年,將他們的高等會計教育目標改定位為:會計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在將來成為專業人員,具備相應的行業素質,而不是刻板地培訓學生,讓他們變成一個機械的專業人員,這其中強調的能力具體指三種:知識、技能、專業綜合素養。因此,我國企業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要求,大致類似于美國九十年代的定位。
在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培養中,主要應包括三種基本素質:一是基本賬務處理能力,主要指畢業生在手工和計算機兩方面,熟練掌握匯集、報告會計信息的基本動手操作能力、筆頭表達能力,以及行業溝通能力。二是基本知識不斷地學習,另外還有獲取會計更新知識的能力,這里特指初、中級會計所必須的專業知識。三是職業素質和從業道德品質,以及進取精神。
綜合考慮上述會計專業培養目標,高職類專科會計學生的特征應該是這樣: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具有更新會計知識的能力,具有敬業精神。
三、 高職類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高職類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借鑒普通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造成了目標過高、課程設計不切合實際的現狀,這一點不容回避。高職類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畢業生無法在理論的扎實程度上和本科生相比,而在動手做賬、實務操作能力上反而不如更低層次的職業中專生們。
想要保證高職類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素質,造就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品牌,則需根據上面提出的新培養目標,對現有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一定的改良和進一步完善。鑒于此,本人打算從核心課程的知識和設置這兩方面,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構架做出如下的建議和探討:
1.基礎技能和知識課程。該類型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經濟應用文寫作》、《實用英語》等。考慮高職類學生考分普遍不高的特點,《高等數學》、《實用英語》限于基本知識的學習;《經濟應用文寫作》、《計算機基礎》等寫作和計算機應用技能則應重點教授和練習。
2.專業基礎知識課程。這部分課程可以為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教會學生的基本經濟知識及應用。主要課程有:《會計學原理》、《基礎統計學》、《國家財政與稅收》、《政治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這里最重要的是《基礎會計》課程,應重點放在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上,并和以后要掌握的專業會計內容相呼應。
3.會計專業課程。該類型課程是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真正核心課程,學生們應該通過它們的學習,扎實掌握一般會計業務的處理手段和方法,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課程有:《中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其中《中級財務會計》的內容是重中之重。
4.實踐知識課程。該類型課程應該是實踐教學的重點,其宗旨在于大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既要做到讓學生能夠熟練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又要讓學生學會模擬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帳簿的登記與核對、會計報表的編制。主要課程有:《會計模擬實驗》、《會計電算化》、《票據結算》等。另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融化所學的系統專業知識、課后自己整合資料而形成的《社會調查》、《實習報告》等。這部分課程是突出高職類會計教育特色的環節,應予以高度重視。[2010年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編號20101700)《會計電算化》特色專業配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