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熱愛勞動。只有勞動才能給人類帶來最偉大的幸福。”前蘇聯地質學家奧布魯切克對于勞動的認識是深刻的。
勞動,作為人類與一般動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區別所在,它是“第一個智力的活動”,是創造歷史的肇始。
原始社會,人們依靠采集和狩獵為生,由于這種勞動尚未提高到改造自然、制造產品的階段,完全成了一種攫取天然物品的勞動。在這一天然經濟的過程中,將勞動作為獨立的謀求生活資料的手段來滿足生存需要,不管從空間還是在時間上,都具有時代的意義。在人類漫長的經濟活動中,社會的第一選擇以及社會選擇的基點是由經濟基礎來決定的,也就是平常說的,有什么樣的經濟就有什么樣的生活。而勞動作為經濟的一個方面,一個環節,始終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還成為哲學家們考察經濟的核心概念。
從天然經濟到自然經濟,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尤其在新技術革命出現和發展的今天,勞動成了非物質生產行業的崛起而加強作用,勞動技術構成的提高,使得腦力勞動者的隊伍壯大。但是,隨著產品的極大豐富和生產發展的迅速,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選擇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速度和質量的要求,又使許多勞動者陷入了一種選擇的煩惱之中。勞動的躍遷、拓廣、重組和自由度,迫使更多的勞動者從群體無意識的自發選擇,走向有意識自發的、多向的、高層次的選擇。所以,有人把我們的時代稱作知識經濟,又叫知識價值革命。
勞動是永恒的。勞動者能夠永恒嗎?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創造知識與智慧的價值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展為主要推動力量的時代,它是個選擇自由的時代,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會發生可喜的變化。在美國,近百分之七十的就業人口集中在第三產業,近十年里增加就業人口2千萬,其中大多數是創造知識與智慧價值的信息、廣告、旅游等行業。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近年來這些行業的發展尤為突出。所以說,多利用知識與智慧將被視為符合時代的勞動,同樣,從事生產知識與智慧的價值的就業人口和產業也將會得到發展。
一個勞動者也許能失去一個勞動的崗位,但不能失去勞動的權利。不氣餒、不失落的勞動者總會在社會中找到自己付諸勞動的機會和崗位,并且成為一名優秀的勞動者。
一個人需要生存,就得付出,尤其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付出的更多,得到的更多。在一個充滿知識和智慧的社會,我們首先需要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識來豐富自己,一句話,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高爾基曾說:“我過去和現在希望看見所有的人都是勞動和創造的英雄,都是新的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建設者。”
我們永遠高呼:勞動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