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的本質是內部控制框架研究的邏輯起點,本文基于產權理論對內部控制的本質進行研究。 產權的屬性通常不能完全界定,這些不能完全界定的產權屬性就會置于公共領域,從而引致尋租行為,內部控制的本質就是重新安排這些產權,以避免公共領域的產權屬性被不當攫取。
關鍵詞:內部控制;公共領域;產權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本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理論為依托,在內部控制產生與發展的內在動力的基礎上,揭示內部控制制度的本質: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安排是企業內部產權配置“有形指引之手”,內部控制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對企業公共領域產權的配置。
縱觀現有關于內部控制本質的研究,呈現三個特征:一是研究視角的多樣性;二是大多研究趨向于認同內部控制具備權力配置功能;三是大多數研究仍局限于就本質而論本質的研究層面。現有關于內部控制本質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現有的研究多是孤立的去研究內部控制的本質,但是本質只是內部控制研究的邏輯起點,現有的研究尚未能由內部控制本質演繹出內部控制的理論框架體系;二是現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利益沖突去闡述和延伸內部控制的本質及功能。但是利益沖突不僅僅存在于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投資者內部、經營者內部也存在利益沖突。而且,企業不是封閉地存在于社會之中,它亦需與市場進行交易,企業的客戶(供應商與顧客)與企業之間也存在利益沖突,內部控制雖然是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但在研究邏輯起點時就將其人為的與外界環境割裂開來,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沒有生命力的。三是本文認同內部控制的核心是權力配置,但是其配置的權力來源于哪里?為什么需要配置?需進一步研究。
一、產權理論:“內部控制本質”研究的理論基礎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要素的所有者包括三類,一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如工人、工程管理人員、企業家等),二是實物資本所有者(如股東、債權人等),三是供貨商和客戶等[1]。所以,可以將企業產權劃分為實物資本所有者享有企業產權、人力資本所有者享有企業產權以及客戶享有企業產權[2]。
(一)企業公共領域的產權
當所有者將資本投入企業后,由于讓渡了資本的部分產權屬性,他們關于資本的權力就受到了限制。資源投入企業后,企業受讓和控制的產權屬性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約定產權屬性,即合約明確約定的產權屬性。即資源投入方在合約中明確約定讓渡并籍此獲得收益的產權屬性;另一部分是未約定產權屬性,即合約未明確約定的產權屬性,我們也可稱之為置于企業公共領域的產權屬性。巴澤爾指出,除非產權得到完全界定(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情況下,這是永遠做不到的),一部分有價值的產權總是處在公共領域中。我們認同企業的合約性質。但是,任何一種合約都不可能窮盡標的物的全部屬性,因為“度量并監督一筆交易的所有屬性代價太高”①。所以,產權被置于公共領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屬性度量的困難性;二是雖然可以度量,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具有不可驗證性,或者我們也可以稱為監督成本過高。
對于股東來說,其投入企業資產是以貨幣計價的,貨幣只能計量資產本身價值的履性,這一屬性是可以在股東與企業的合約中明確約定的,因而屬于約定產權屬性。但是資產還有很多其他屬性,如資產安全完整【可能被濫用(偷盜)】的屬性、或資產有效利用【不能有效營運取得最大價值】的屬性,這些屬性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在契約中明確約定和計量是有困難的,因而落入了企業公共領域。另外,股東的所有權實質上是一種狀態依存的所有權。當企業資產足以抵償債務時,股東對企業擁有剩余索取權,但當資產不足以抵償債務時,債權人則對企業擁有剩余索取權。剩余索取權價值和歸屬的不確定性,也必然會致其明確約定和計價的困難性,從而無法在合約中予以明確定價和約定。當然,在企業持續經營狀態下,相比于股東合約而言,債權人與企業的合約屬性相對簡單,也較容易在債權合約中明確約定。
對于人力資本所有者而言,其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本具有很多屬性。如在簽訂合約時只約定以工作時間計量其工資(約定了人力資本的工作時間屬性),則員工會按時上下班,對于工作時間長度的監管費用會較低。但是人力資源還具備在工作時偷懶的屬性,就會置于公共領域②。
對于客戶而言,無論是供應商還是顧客,若都處在完全競爭市場,雙方同時采取現貨交易,錢貨兩清,則置于公共領域的客戶產權屬性基本不存在,因為客戶對企業沒有任何影響。但是,無論企業還是客戶,只要有一方擁有的資源具備稀缺性,則其就有可能憑借其資源優勢攫取另一方的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隨著企業的發展,很多企業會將一些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也更容易將一些產權屬性置于公共領域。
(二)公共領域產權的攫取形式
各類資本投入者要攫取公共領域產權,需具備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三類企業產權所有者中,人力資本所有者最具信息優勢,他同時是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使用者。共他兩類企業產權所有者(實物資本所有者和客戶)要攫取公共領域產權,必須借助他或與之合謀。這也是長久以來,內部控制的研究過于關注對人力資本所有者控制的重要原因。
人力資本所有者攫取實物資本所有者產權屬性的形式通常包括濫用實物資產,甚至于偷竊、挪用;不勤勉經營從而損害實物資本所有者的收益權。人力資本所有者還可以攜同客戶攫取實物資本所有者的利益。如當企業的資源具備稀缺性,但稀缺性這一產權屬性是很難度量和在合約中約定的,人力資本所有者和客戶就有可能串謀,將公共產權占為已有。如四川無線音樂基地相對于其SP供應商具備資源優勢,所有的SP供應商的彩鈴等產品只有接入移動的通信網絡方才具備價值,即移動的手機網絡資源具備稀缺性,被置于公共領域中,從而有可能被攫取。無線音樂基地的負責人李向東就是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和信息優勢,讓自己的諸多親威朋友開辦SP公司,并從中攫取了巨額財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頻發的國外公司向中國大型集團公司行賄的案件大都源于此。
對于人力資本所有者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實物資本所有者根本不具備信息優勢。因為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本所有者是不可能分離的。所以,當人力資本的產權屬性不能締約計量時,實物資本所有者實質上處于締約劣勢地位。他們能做的只是保護自己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不為攫取,從而獲得與之相應的剩余收益權。他們不能攫取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公共產權,只能通過意識形態引導、物質因素激勵使人力資本產權導向符合他們的利益需求。
實物資本所有者有兩大類:股東和債權人。債權人將資本投入企業后,要求權簡單,相對好計量,從而他們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屬性相對較少。股東雖然不能攫取人力資本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但是股東之間由于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大股東相對于中小股東更具資源優勢,并憑其資源優勢而更具信息優勢。所以大股東對小股東利益侵占成了可能,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最近的研究表明除美國和英國等少數國家外,股權集中或相對集中是大多數國家公司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存在重要的利益沖突。大股東對中小股東公共產權的攫取形式主要包括:關聯交易等。
二、內部控制制度安排本質:公共領域的產權重新配置
公共領域產權的存在,使得其被資源優勢方和信息優勢方攫取成為可能。公共領域產權重新配置的基本原則是將公共領域產權(或其替代屬性)予以度量分配,將其私有化,明晰責任。但是,將公共領域產權分配后,資源持有者仍存在濫用資源的可能。所以,需要采取監督和信息溝通等方式,降低優勢方的資源優勢和信息優勢,使之沒有能力謀取私利。有及于此,我們構建了內部控制三維體系。內部控制三維體系中,授權是核心,是對公共領域產權進行重新配置。同時,內部控制應是一個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動態調整體系。
控制的本質是由企業內的組織關系特征決定的, 企業內的組織關系特征從縱向上表現為監督關系; 從橫向上表現為制衡關系[3]。這一論述隱含著企業內部權力分配有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從公共產權配置的角度上來看,縱向權力配置側重于配置人力資本所有者投入的形成的公共產權,以實現人力資本的勤勉和效率性;橫向權力配置(制衡)側重于配置實物資本所有者投入形成的公共產權,以實現投入實物資本的安全和效率性。在縱向權力配置的每一個層次都在橫向權力配置。這樣,內部控制實際上形成了網絡型的權力配置體系。
(一)縱向權力配置
縱向權力配置分為兩大類:正式權力和相機權力。通過縱向權力配置,企業每個部門的每個人員都需要為自己置于公共領域的產權屬性(如偷懶、效率低、在職消費等)后果承擔責任。正式權力以科層組織為基礎,將企業權力分為三類:決策控制權、決策管理權和決策執行權。 “決策管理”(decision management)包括最初決策方案提議和決策方案被批準后的執行決策;“決策控制”(decision control)則包括決策方案的審批和對決策方案執行的監督。內部控制制度通過企業組織架構設計,將決策管理權配置給董事會,將決策控制權配置給總經理,將決策執行權配置給各職能部門。相機權力的存在于傳統的科層組織中,高層權力者做出決策, 低層執行者必須保證決策的履行。
在現代企業中,縱向權力層次中級別較低的層次往往也需要擁有較大的自主決策權。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置于公共領域的人力資本產權屬性。相機權力就是賦予級別較低的層次與業務重要程度相適應的權力。國內一些大型集團公司已經采取了相機權力授予的方式,比如寶鋼集團:同是基層管理者,與傳統企業中的工段長只是接受上頭命令的被動執行者不同,寶鋼的作業長雖然在地位上與其他企業工段長等同, 但在生產作業指揮和管理中擁有了人員管理、作業管理和車間運營三大方面的權力:(1)人員管理權。即作業長對所管轄作業區內的人員在工作分派、獎金管理、工資提升上都具有“說了算”的決定權。(2)作業管理權[4]。
(二)橫向權力配置
如前所述,橫向權力配置(制衡)側重于配置實物資本所有者投入形成的公共產權,以實現投入實物資本的安全和效率性。在沒有出現科層組織的企業,橫向權力配置就已經出現了。從內部控制發展階段的角度來看,橫向權力配置方式在內部控制不同發展階段具備不同特點。
最早的橫向權力配置可以追溯到內部牽制階段。現有的研究通常認為,內部牽制基本是以查錯防弊為目的,以職務分離和賬目核對為手段,以錢、賬、物等會計事項為主要控制對象。關于內部牽制制度的存在與發展,通常認為是基于這樣的假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部門,無意識地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很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部門,有意識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低于單獨一個人或一個部門舞弊的可能性。但是,我們認為上述關于內部牽制的研究局限于其現象,而未把握住其本質。如前所述,將“錢、賬、物等會計事項為主要控制對象”,卻忽視了“錢、賬、物”所實質隱涵的產權關系。關于內部牽制所基于的假設,也僅是看到了內部牽制的結果(舞弊可能性的降低),但是卻沒有深究其原因。
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時期,還是古羅馬和古埃及時期,內部牽制最早產生于國家和政府對財產的管理,財產具體使用與管理者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所有者,這意味著所有者讓渡了部分產權屬性。財產的所有者(國家或君主)在讓渡財產的管理和使用權時,財產的安全和效率這兩類屬性因為度量的困難性從而被置于公共領域中,誰對其負責是不確定的。內部牽制從本質上是尋找置于公共領域產權的替代屬性,將置于公共領域的權力屬性予以私有化配置,并同時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成本。如可以將“財產保管”與“財產記錄”這兩類屬性作為“財產的安全”這一屬性的替代屬性,并將其權力屬性分配給不同的人。如存貨財產保管的屬性分配給保管員,存貨記錄的屬性分配給記賬員,原來置于公共領域的權力就被授權給個人,責任由此而確定。同時,由于 “財產保管”與“財產記錄”這兩類屬性的互補性,也降低了信息成本。
隨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橫向權力配置由內部牽制擴展到業務流程及至整個供應鏈。諸如對于采購的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可以規定不得由一個人或一部門辦理全過程,其實就是對采購流程的橫向權力配置。當橫向權力配置擴展至整個供應鏈時,就將供應商與客戶納入企業戰略范圍內,在某種意義上對客戶公共產權進行了配置。
三、內部控制邊界
在透徹理解內部控制本質的基礎上,內部的控制邊界可以明確界定。劉霄侖(2010)[5]認為內部控制的邊界可以從內部控制的主體邊界、客體邊界及組織邊界等角度進行界定。從產角的視角來看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主體包括制度安排主體和實施主體。內部控制制度安排主體應是所有資本投入者。實施主體則是企業的人力資本所有者。因為在所有投入企業的資本中,只有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是不可分離的。其他資本投入者,一旦將資本投入企業,資本與所有者就分離開來。所以,內部控制的實施主體涵蓋了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及企業員工[5]。而制度安排主體則在實施主體的基礎上,再加上股東(大)會。
內部控制的客體邊界應是企業需配置的公共領域產權集合。內部控制的組織邊界要大于企業的組織邊界,從前面我們將產權劃為分三種類型:實物資本所有者享有企業產權、人力資本所有者享有企業產權以及客戶享有企業產權。建立在如此產權理論基礎上的內部控制,其組織邊界必然也會擴展到組織邊界之外。
在明晰內部控制本質和清楚界定內部控制邊界之后,內部控制與企業治理的關系開始變得一目了然。內部控制安排主體包括企業治理主體(股東會、董事會和總經理),而不再是交叉關系(程新生,2004)[6]。內部控制是因配置公共領域產權而生,而企業治理不過是產權配置方式的一種(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一種)。內部控制包含治理結構的結論于是變得水到渠成。
注釋:
① 巴特爾:產權的經濟分析P100.
② 人力資源所有者對該屬性具有信息優勢,從而可利用其獲得個人閑暇時間的享受等。
參考文獻:
[1] 季曉南.產權結構、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9:35.
[2] 劉紅.企業產權效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00:90.
[3] 謝志華.內部控制: 本質與結構[J].會計研究,2009(12):70-75.
[4] 王鳳彬.科層組織中的異層級化趨向——基于寶鋼集團公司管理體制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2):101-121.
[5] 劉霄侖.風險控制理論的再思考:基于對COSO內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會計研究,2010(3):36-43.
[6] 程新生.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組織結構互動關系研究[J].會計研究, 2004(4):14-18.
On the Na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Theory
DU Hai-xia
(School of Accountanc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e nature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framework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he control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theory. The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can not be defined adequately. The undefined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is called the public domain of property rights. It leads to rent-seeking activities. The na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to rearrange the property rights to prevent public domain rights from being deprived.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public domain; property rights
(責任編輯: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