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2012-01-01 00:00:00王新新
商業研究 2012年1期

摘要: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未來經濟持續增長,并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決定性促進和導向作用的產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十二五”期間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抉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推動我國經濟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道路,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命題。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背景;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識碼:A

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興起,為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全球產業分工日益深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重組和流動進一步加快,為我國經濟發展利用全球資源提供了市場條件。為了利用好這一發展戰略機遇期,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因此,深刻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內涵和發展背景,準確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點,是促使我國經濟發展走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發展路徑的重要命題。

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背景分析

(一)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

改革開放30年,我國順利走過了經濟起飛的初級階段,而且依靠制度增長和要素增長,在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對外貿易和外匯儲備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連續不斷的增長的事實和中外一些輿論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只要照此方式運轉下去,中國的經濟還將高速增長[1]。但是,理性的考察和分析后就可以看到,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建立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基礎上的。第一,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低成本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高強度投入,經濟高速增長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第二,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加劇了經濟內外失衡,即投資與消費失衡和內需與外需失衡。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粗放型增長模式積累下一些矛盾與問題,并在新形勢下逐步變得尖銳和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已經變化了的生產要素結構與傳統增長方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如國際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增強,但我國由于就業壓力大和資源準入低的特點,在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的領域投資熱情依然很高。二是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足以支承日益龐大的經濟規模,如很多產業規模很大,但大而不強,大而不壯,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由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沒有一流的設計、過硬的產品、多元化的服務,缺少技術標準的參與權,市場準入的話語權,產品貿易的定價權。三是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使改善經濟結構的目標難以實現。如投資效率呈遞減趨勢,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逐年下降,投資與消費失調、內需與外需不合理等。四是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已發生變化。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而且對國際貿易和傳統工業的保護有所加強,制造業的競爭重新成為各個國競爭的角力點,中國賴以依托的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地位正逐步喪失。因此,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外貿貿易爭端壓力居高不下、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條件下,中國的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唯一的出路就是產業機構升級,而最有效的舉措之一就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 我國明顯的市場優勢和后發優勢

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產業基礎已較為扎實,資源條件較好,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市場需求空間巨大,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2]。

第一,我國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作支撐。近年來,我國在高速鐵路、核電機組、電動汽車、超高速計算機等一系列世界前沿性先進制造技術的重大突破,無不以巨大的國內市場作支撐。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通過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獲得規模起步,構筑技術創新與市場化和商業化應用之間的良性循環關系。此外,隨著工業基礎建設的加強,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張,我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工發組織資料,按照2000年不變價計算,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 11.4%。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21個大類所占份額名列世界前六位,15個大類名列前三,7個大類名列第一[3]。

第二,可以較小的技術變遷獲得較大的邊際收益,便于實現前端起步跨越式發展。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實踐證明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內生的技術進步之所以能夠保證經濟的長期增長,是因為技術進步自身不僅可以帶來產出的增加,而且可以通過外部效應使其他要素的收益呈現遞增的趨勢。目前,盡管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仍然還存著技術壁壘和貿易保護,但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跨國公司的投資等因素,使技術的傳播擴散比以前更快,我國更容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升已有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可以較小的技術變遷獲得較大的邊際收益。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看,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多處在成長的幼稚階段,技術尚未成熟。中國與發達工業國家間的技術差距不大,并非居于明顯劣勢,有易于起步和接近平行競爭的特點,完全可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研發,突破發達國家對技術的主導和封鎖,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在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云計算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同發優勢、處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領域取得領先優勢。

第三,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資本與人才資源的規模不斷擴大。在國家的積極引導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穩步增長。據初步統計,2010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簡稱研發)經費投入達6 980億元,比2009年增長20.3%,按匯率折算的結果已超過德國,排到世界第三位;RD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由上年的1.70%提高到1.75%,再創歷史新高;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據初步統計,2010年全國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達252萬人年,比上年增長10%。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4] 。

第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社會合力已經形成,國家高度重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支撐。國家“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國務院也作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同時各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和政策意見,這些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和寬松的外部環境。

目前,發達國家都已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振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各國紛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資,提出了“云計算”、“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領域發展,千方百計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因此,能否準確把握科技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點培育和發展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敗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在這個關鍵的發展時期,我國審時度勢、積極而又及時地開展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理論研究、科學思考、前瞻謀劃和戰略布局,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任務,力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到2030年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政策建議

(一)技術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

世界各國、地區產業發展的歷程告訴人們,新興產業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顛覆性、革命性、競爭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先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基礎之上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產業技術變革的積累,最終將醞釀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惟其這樣才能占據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目前,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的新興產業競爭正成為國際競爭的重點。首先,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優勢與利益,往往通過標準戰略,將知識產權和標準體系揉合在一起,加大對高新技術的控制和市場壟斷,減緩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及核心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進程,以鞏固自己在全球產業格局中利益最大化的地位。其次,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技術和資金優勢大肆掠奪研發資源,導致發展中國家本土技術的邊緣化、研發資源的流失、技術發展路徑的依賴,這對已處于劣勢的發展中國家的沖擊是不可估量的。發展中國家面對這種狀況,如果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鏈分工體系中仍采取模仿模式、代工模式、追隨模式,就將落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陷阱,就難以由產業鏈低端邁向產業鏈高端,就難以擺脫技術依賴的羈絆,就難以分享產業發展的經濟利益。因此,技術創新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核心條件和根本要求。

近年來,我國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步明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我國的物聯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相對較小,甚至局部環節取得領先優勢,新能源、生物產業、電動汽車、物聯網、云計算、LED等領域的創新產業聯盟紛紛組建。但是也應清醒的認識到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多不強,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差距明顯,技術專利、技術標準和主導設計在很多領域受制于人,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比如風能雖然裝機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風機的設計能力和關鍵部件的制造技術較弱;太陽能電池雖然產量世界第一,但高轉換效率的太陽能薄膜電池等新一代光伏電池核心技術不掌握;LED上游外延片和芯片制造環節的核心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LED上游區域85%-90%的原始性發明專利被美國、日本和歐洲企業控制;物聯網領域的高端芯片、精密傳感器,電動汽車的電池生產所需的重要裝備等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大型成套設備、重要基礎件、新材料、高速鐵路的關鍵零部件等也嚴重依賴于國外廠商。

目前,更為嚴峻的形勢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主要國家調整強化創新戰略的頻率之快、層次之高前所未有,科技創新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一是發達國家提出“全球經濟再平衡” 戰略,在制造業實施了“再工業化”策略,在貿易領域實施了“反傾銷”舉措,以保護本國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二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加強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部署,紛紛出臺了國家層面的科技發展規劃,加大了研發投入和技術攻關力度,出臺了更加優惠的吸引產業轉移政策,力爭突破科技發展對經濟的瓶頸束縛,這無疑使我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面臨更加復雜、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局面。因此,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突破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瓶頸,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一是加強商業模式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市場拓展創新等方面的探索,努力實現從技術創新到產品銷售到成熟用戶的良好接續,促進產業鏈的完整發展。二是要圍繞著技術創新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三是以優化制度安排為突破點,構建以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引導機制和協調機制“四位一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一體化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四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市場環境。五是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氛圍,加大高端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

(二)政府的正確定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產業,主要靠市場和優秀企業,包括創新型中小企業和跨國公司,政府角色居于次要。在長期的經濟發展實踐中,我國已經形成了獨有的發展路徑,這就是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發展新興產業要不要延續這一模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靠政府還是主要靠市場,這是擺在政府和企業面前一個非常重要又難以回避的問題。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高成長性、高回報性產業,也是具有不確定性、高風險性的產業。一是技術風險,支撐產業發展的技術本身不成熟,技術研發所需要的設施、設備不完善,進而就可能影響到技術產品的適應性、先進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從而產生技術性風險。二是市場風險,項技術被開發出來后,常常不能準確定位其市場用途,同時還將受到用戶的轉換成本、用戶的消費習慣、商業模式的成熟、企業的市場策略等因素的影響。三是社會風險,市場經濟中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地方或部門通過頒布和制定旨在保護地方和部門局部利益的法律和政策所帶來的風險等。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定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場失靈。此時,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政府需要合理的公共政策選擇,推動、引導、協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推動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例如巴西在發展乙醇燃料時,政府的支持是關鍵因素,巴西政府通過補貼、設置配額,以及運用價格和行政干預手段進行支持,最終使巴西的生物燃料乙醇產量居世界第二,石油混合乙醇燃料的汽車使用量居世界第一。日本研制“大飛機”項目也獲得了政府給予的法律、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的有力扶持,不僅提供50%的研制經費,而且帶有濃厚國家背景的日本航空公司成為MRJ項目(百座以下支線客機)最大的客戶。因此,起步落后的日本“大飛機”項目卻率先走向市場獲得了量產。

從物聯網、云計算、碳捕獲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來看,多數國家采取的也是以政府需求拉動發展的,如美國先期在醫療保健機構、大型組織和政府機構采用RFID標簽,跟蹤管理個人檔案文件,歐洲提出利用一些社會福利先導項目推動物聯網部署;美國、日本、韓國在政府機構內大力構建政府云計算系統,以促進云計算技術的推廣應用。所以,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長處是可以集中社會力量,在看準方向的前提下進行多部門協作和大規模投資,從而使新技術迅速形成生產能力,例如美國的“登月計劃”,中國的“兩彈一星”都是屬于這一類比較成功的例子。

由于政府決策層遠離技術前沿和生產一線,既缺少經濟工作的實踐經驗,又很難精通相應的專業技術,容易理論脫離實際;由于政府投資項目往往缺乏盈利性約束,一旦決策失誤將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例如2010年全國各地大舉投資新能源產業,使用于太陽能電地的多晶硅產能從4 000噸增加到80 000噸,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許多項目還未發揮效益就面臨淘汰。另外,政府的支持還容易造就一些離開補貼就無法生存的企業和利用政府影響壟斷的企業,這都不利于產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所以,政府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必須明確自身的定位,惟其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否則會阻礙產業的發展,甚至可能使其走上彎路,起到相反的作用。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離不開政府扶持,但真正要使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成長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最終必須堅持市場主導的發展方向,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引導推動和市場基礎性作用的關系,要采用政府推動與市場主導相結合發展模式。政府管機制設計和宏觀調控,起組織、引導、培育的作用,這樣搞符合政策引導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充分論證的科學規劃確保產業的發展質量,可以完善有效的機制設計激活產業的發展動力,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空間和環境。采用市場機制主導微觀項目的投資決策、具體的市場運作與商業實現,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的功能,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創新和資源優化的配置,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內生發展、持續成長的優勢。

(三)資本運作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力量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 人類社會每一次大的產業革命都是源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5]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當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高度融合時,往往會呈現出經濟的高度繁榮和社會財富的高速增長。因此,技術進步與金融創新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共同作用的關系,誰在產業革命的大潮中成功地做到了科技和金融的有機結合,積極有效地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深入融合,誰就能在產業革命當中占得優勢、贏得先機,迅速崛起、發展強勁。比如以汽車、石油等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五次產業革命之所以發生在美國, 就與美國的發達的金融體系有直接關系。另外,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與金融政策環境的完善,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只有推進新興科技、新興產業和金融業的深度融合,依靠技術與金融的 “雙輪驅動”,促進新興產業與金融資本的良性互動,才能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因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高度重視資本運作的力量。

第一,要多方面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積極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建議由中央財政出資或外匯儲備出資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并引導社會資本采用標準的市場化激勵與約束機制運作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建設,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以企業和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同時,大力引進天使基金、創業投資資金、私募基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到國內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海外上市。

第二,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快建立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信貸管理制度、專業金融機構、專項激勵考核機制和差別化的監管政策。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發行規模,積極探索發展高收益類債券等債券品種;加快完善創業板、場外證券交易在內的資本市場,綜合運用風險補償等財政優惠政策,促進金融機構加大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力度。

第三,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科技保險服務,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為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或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項目貸款提供擔保服務。進一步深化科技保險試點,鼓勵保險機構開發以創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讓、產品責任和公眾責任等方面為需求的創新保險產品,同時加強風險跟蹤和風險管理服務,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險服務。

第四,要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投入、高風險特征,突出利用全球資本的重要性,切實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我國企業到境外投融資,多層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國外資金。

(四)商業模式創新是重要環節

據《科學投資》雜志調查,在創業企業中因為戰略原因而失敗的只有23%,因為執行原因而夭折的也只不過是28%,但因為沒有找到贏利模式而走上絕路的卻高達49%。沒有一個合理的贏利模式或曰商業模式,不管企業名氣有多大,資產有多大,也必定走向衰亡。新興產業不僅在技術上有別于傳統產業,在商業模式上也與傳統產業不同,它是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機結合[6]。先進技術的產業化和產品市場認可度,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只有找準滿足市場需求的結合點和用戶接受的營銷方式,提高市場占有率,才能奠定產業發展基礎。 商業模式是關系到企業生存存亡、興衰成敗的大事,蘋果公司的發展是經典范例。從1997年到2003年,蘋果公司側重于產品創新,雖然也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但體現在公司市值方面不甚理想。到了2007年以后,由于蘋果公司以iTunes、iPod、iPhone及其應用商店和18.5萬個應用程序為平臺,將硬件、軟件和服務融為一體形成了新的商業模式,將互聯網的“聯系平臺”、“瀏覽平臺”發展到現在的“交互平臺”、“工作平臺”。用戶既是網絡的消費者,也是網絡內容的產生者,甚至是網絡技術的創造者,蘋果公司創新型的商業模式能夠滿足更多人的應用需要,為客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2010年蘋果公司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一舉超過了手機巨頭諾基亞,蘋果公司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蘋果公司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使得全球的移動通信終端業界的競爭重心從硬件逐步轉向了軟件,從操作系統轉向了軟件商店,從制造轉向了服務,開創了產業全新的發展領域,引領了產業的發展方向。所以具有核心技術并不能等同于核心競爭力,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而且是一個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高度注重商業模式創新。

第一,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模式創新。要引導企業差異化、專業化發展,強化制造業產品的軟件化、服務外包化功能,擴大市場輻射能力,推進企業由漸進式的產品創新擴展到突破式的商業模式創新。要充分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大、需求層次多的特點,側重從需求端拉動產業發展。

第二,以新經濟為載體推動商業模式創新。新經濟是以知識創新為主導、信息技術為基礎、人才創業為支撐的經濟形態,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特征。

第三,要通過發展新經濟業態來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一是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高度融合,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積極推進現代服務產業發展。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可靠的教育、文化、金融、通信、物流服務,改善我國的產業投資環境。

(五)中小企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有生力量

產業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任何一個新興的產業都是在一項或者是一組重大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復制一個龐大的技術群而發展起來的,其后續的發展還需要持續的技術來源,此時需要大量的微細的技術創新來不斷擴展增值業務,擴展邊緣業務,來強化產業的滲透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小企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有數據表明中小企業是創新的搖籃,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在美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是大企業的2倍,70%以上的專利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在歐盟,小企業人均創新成果是大企業的2倍,單位RD投入產生的新成果是大企業的3-5倍。在德國,雇員人數少于500人的企業,數量占到德國企業總數的99%,就業人數占到全國總數的70%,公司凈產值占到全國總量的近一半。他們從不會進入福布斯《財富》500強的排行榜,卻很多是世界單項產品的領軍者。產業發展的實證告訴人們,在勞動密集型和市場多樣化的行業中,中小企業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是新興產業發展持續的技術來源,他們是建立完整產業鏈和圍繞新興產業開拓增值業務的有生力量,他們還是推動市場多元化發展不可替代角色。微軟、蘋果、雅虎、百度、用友、阿里巴巴、騰訊等都是中小企業依托科技創新成功發展的典型范例。因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高度注重中小企業的作用。

第一,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要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共建研發機構、聯合開發項目,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中根據產業鏈需要,大力吸納中小企業參與。

第二,推進科技中介機構服務于中小企業。繼續實施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產業集群、服務基層科技專項行動。加快建設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驛站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繼續推進技術轉移等專業化聯盟建設。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機構。推進各類技術轉移機構專業化、社會化和網絡化發展,鼓勵科技中介機構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服務。

第三,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引導各級政府的專項資金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傾斜。擴大開放領域,打破“玻璃門”和“彈簧門”,降低中小企業進入門檻,對高新技術、高成長等政府鼓勵的產業實行積極的扶持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結合區域優勢、產業基礎等條件形成支撐與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企業集群。

第四,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暢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不斷加大投融資服務,創新融資服務產品,促進銀、保、企合作。支持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完善信用管理,提高融資能力。

(六)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重要途徑

當前,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知識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技術的相互借鑒、交叉許可已成普遍規則,國際間的技術轉移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一方面,科技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科技帶來了巨大挑戰,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的相對弱勢地位限制了其對科技全球化機遇的利用,科技全球化可能進一步拉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另一方面,科技全球化也加速了技術的擴散,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科技帶來了發展契機,信息化和研發外包帶來的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程度地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具有一定科學技術和經濟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只要善于捕捉機遇,選擇優勢領域,加強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完全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有效把握國際科技發展的趨勢及特點,緊緊圍繞著新興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積極探索國際合作,在更高層次上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應成為我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一,應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發揮各種合作機制的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研究機構合作申請國家科研項目,創新能力建設項目等。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結算中心、成本和利潤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中外企業加強研發合作,鼓勵內外資企業積極承接境外研發外包業務,支持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積極開展與跨國公司知識產權合作,在境外開展聯合研發和設立研發機構,在國外申請專利。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參與我國技術示范應用項目,共同形成國際標準。

第二,應切實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在境外以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多種方式融資。擴大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改進審批程序,進一步加大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外匯支持。積極探索在海外建設科技和產業園區。制定國別產業導向目錄,為企業開展跨國投資提供指導。

第三,應大力支持企業跨國經營。完善出口信貸、保險等政策,結合對外援助等,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以及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在海外推廣應用。支持企業通過境外注冊商標、境外收購等方式,培育國際化品牌。加強企業和產品國際認證合作。

第四,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將逐步實現了境內外聯動的產業布局,擴大我國海外利益,有助于我國在更大范圍內擴大與各方的利益匯合點,有助于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能力。要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要鼓勵制造業優勢企業有效對外投資,創建國際化營銷網絡和知名品牌,大力提升我國企業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優勢。要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有效防范跨國經營的各類風險。

三、結語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努力掌握國際經濟競爭主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我國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在更高起點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于我國抓住國際產業調整轉移和生產要素優化重組的契機、加快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有利于我國有效吸引、集聚、整合創新資源,加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驅動。因此,我國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強化科技創新的產業化、市場化,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 顧建光.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轉折點 [EB/OL] .[2010-06-20].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04/27/node_2.htm.

[2] 王忠宏,石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J] .中國發展觀察,2010(1):12-14.

[3] 輝煌的成就 偉大的跨越[N].經濟日報,2011-06-20.

[4] 李胤.2010年我國科技事業成績斐然 [EB/OL].[2011-05-26].http://www.zgxxb.com.cn/xwzx/201105260009.shtml.

[5] 萬鋼 在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啟動會上的講話 [EB/OL] .[2011-04-28].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4/28/content_299757.htm.

[6] 厲建榮.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EB/OL].[2010-11-30].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0/11/30/art_9743_152637.htm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WANG Xin-x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World today is undergoing period of big development and major changes.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core element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an make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achiev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t has decisive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cop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 Twelfth Five-Year plan”period . Tak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s lead to walk along the path of innovation drive and endogenous growth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concerning to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background;strategy study

(責任編輯:關立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a毛片| 久久国产拍爱|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伊人久综合|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第一色|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69av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91亚洲视频下载|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欧美日本激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91麻豆国产在线|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网址| 免费啪啪网址| 欧美日韩午夜|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日日拍夜夜操|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在线va视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天天综合网在线|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在线|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亚洲欧美区| 久久激情影院| 久久国产乱子|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