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收益成本比效率模型對2009年我國各棉花主產區收益成本比效率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較高,配置效率是制約成本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各棉花產區因在產量、價格方面的優勢而使收益效率普遍較高。對各棉花產區的實際成本進行分解,以獲得降低實際成本的依據和空間,旨在為提高成本效率提供指導依據。
關鍵詞:收益成本比效率;成本效率;收益效率,實際成本分解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識碼:B
棉花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9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4 952千公頃,連續兩年種植面積減少,總產量也有所減少,但是我國是棉花的消費大國,為滿足國內市場的棉花需求,促進棉花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棉花種植面積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降低棉花種植的單位成本,提高棉花生產的收益的成本比效率和成本效率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
目前對棉花生產效率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參數SFA,非參數DEA方法和索洛余值來計算棉花生產技術進步貢獻率。如田偉等(2010)運行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SFA)對1995-2008年13個棉花主產區的生產技術效率進行了測算和分析,結果顯示棉花生產技術進步顯著,各產區技術進步存在一定差異,棉花生產總技術效率水平較高,并呈現波動趨勢[1]。孫林,孟令杰(2004)應用非參數DEA的Malmquist方法和棉花生產成本調查數據進行了中國棉花生產效率的時際和區際變化分析,結論是棉花生產率增長較快,其中黃淮海棉區生產效率增長最快;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棉花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2]。劉銳等(2010)通過非參數Malmquist指數方法計算了改革開放后我國棉花生產率和科技進步率的變化,結論是技術進步是棉花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要在棉花技術進步中重視關鍵技術的攻關、應用與推廣等[3]。譚硯文等(2002)采用索洛增長速度方程對我國棉花生產的技術進步貢獻率進行了測算,結果是1978—2000年技術進步對我國棉花生產的貢獻率為77.42%,我國棉花單產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和產棉區的均衡發展而大幅度提高[4]。
二是對中國和其他生產棉花國家的成本收益進行對比研究。如龐守林(2006)通過數據測算,比較分析了中美棉花生產成本結構上的差異,結論是美國棉花不僅在生產成本總量上具有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其成本結構通過政策補貼的強化所形成的經營杠桿效應具有壓縮中國棉花利潤空間,增強持久競爭力的效應[5]。譚硯文、李崇光(2003)對中美兩國棉花的生產成本收益進行了對比,結論為我國棉花生產中的物質費用低于美國棉花的物質費用,中國棉花的每畝收益高于美國棉花,美國棉花生產長期受到政府的巨額補貼[6]。羅英姿、王凱(2003)對我國1984-2000年棉花生產成本效益、成本構成和主要產棉國生產成本比較分析,結論為中國棉花生產成本能否降低,關鍵在于是否有足夠的農業科技投入和取得生物技術、機械技術等方面的進步[7]。祁春節,毛爾炯(2004)對2001年中國與美國棉花生產成本的差異進行了分析與對比,主要結論是中國棉花生產總成本低于美國,中國棉花生產效益高于美國,存在一定的經濟效益和成本優勢;應通過加大科技投入,調整投入結構,進行稅費改革等措施進一步降低我國棉花生產成本,提升棉花國際競爭力[8]。
以上兩種研究方法都是側重于對棉花生產的技術進步對棉花產業影響程度的測算,缺少對棉花收益成本比的測算和成本效率、收益效率評價與分析,現有研究沒有反映投入要素價格和要素配置效率對棉花生產效率的影響,無法進一步指導棉花生產從哪些方面降低生產成本。本文以2009年全國棉花主產區的成本收益數據運用收益成本比模型測算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使用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模型試圖從兩個方面進一步研究棉花生產的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一是運用收益成本比模型測算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分析影響收益成本比模型的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并對成本效率進行分解為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了解影響成本效率的因素;二是對各棉花主產區的實際生產成本進行分解,測算各棉花主產區最優成本和導致成本增加的原因和增加的數量。
一、研究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由運籌學家A. Charnes、W. W. Coopert和E. Rhodes對相對效率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效率評價方法,DEA方法因其明顯的經濟意義被廣泛應用運于管理科學、系統工程、決策分析和評價技術等領域。在傳統DEA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了投入、產出要素價格(成本)的基礎上,Farrell 等(1957)提出了成本效率、收益效率的概念[9],Charnes(1985)、Cooper(2000)對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進一步的研究。Tone(1993)又提出收益成本比模型,綜合分析收益成本比率。Tone(2002)對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中各決策單元的投入要素價格一致性假設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各投入要素價格不同的新成本效率和新收益效率模型[10];所以本文運用收益成本比模型測算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并對其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進行計算,對實際成本進行分解,為進一步提高成本效率,尋找降低實際成本的著力點和降低成本的空間。
(一)收益成本效率比模型
二、數據及變量說明
本文數據來源于《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和《中國統計年鑒》,選擇天津、河北、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和新疆14個主要產棉區,由于新疆棉花生產分普通棉和長絨棉,所以將新疆棉花也分為普通棉產區和長絨棉產區,共15個樣本決策單元。
產出要素為棉花產量。投入要素包括:化肥、人工、農膜、租賃作業費,種子和農藥,單位元/畝。本文選擇2009年14個產棉區的成本收益數據進行測算。其中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復混肥和其他肥料,使用量采用折純用量;人工包括家庭用工和雇工;農膜是指每畝使用地膜的支出;租賃作業費包括機械作業費、排灌費和畜力費。數據變量的統計性描述見表1。
三、 實證分析結果
(一)收益成本比效率分析
將數據代入收益成本比效率模型,計算得到2009年各棉花主產區收益成本比效率、收益效率和成本效率(包括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全國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較高,平均為0.9131,天津、江蘇、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甘肅和新疆長絨棉10個棉花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為1;河北、山西、安徽、甘肅和新疆為非有效單元;陜西棉花產區收益成本比效率最低為0.4922。總體情況看,全國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差異較大,有效單元為10個,即2/3決策單元為有效單元。為進一步提高收益成本比效率,下面對收益效率和成本效率進行分析。
(二)收益效率分析
從表2的收益效率值可以看出,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效率平均為0.959,天津、河北、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長絨棉的收益效率均為1,在非有效收益效率中陜西的收益效率最低為0.7718。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效率較高,主要是由于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產出量優勢,如天津、江西、山東、湖北和湖南;二是價格優勢,如河北、山東、河南和新疆長絨棉;三是技術效率優勢,如浙江。從各棉花主產區的情況來看,山東在產量和價格的雙重優勢促使其高收益效率,新疆長絨棉產量不高,但因長絨棉品質高,價格較高,所以收益效率也高。
(三)成本效率分析
從表2的成本效率及其分解可以看出,各棉花主產區的成本效率平均為0.7528,僅有新疆棉花的成本效率、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均為1,在成本效率分析中,新疆棉花在效率前沿面,其他產棉區都屬于弱有效。
各棉花主產區的新技術效率平均為0.9579,其中天津、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甘肅和新疆的新技術效率均為1。從技術效率和新技術效率的對比可以看出,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和新疆長絨棉的技術效率均小于1,說明以上六棉花產區可減少投入要素的數量以獲得更高的技術效率。而河北的技術效率為1,新技術效率為0.985,說明是投入要素價格導致新技術效率的下降,所以改進的空間在投入要素的價格方面。
各棉花主產區的配置效率平均為0.7841,僅有新疆配置效率為1,說明各棉花主產區在投入要素(成本)組合上有改進的空間。從表2可以看出,各棉花主產區成本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配置效率不高的影響,所以要提高成本效率,各棉花主產區對投入要素(量、價方面)的方面改進的空間較大。
(四)實際成本的分解
為提高成本效率,將各棉花主產區的實際成本分解為最優成本、由技術效率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由投入要素價格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和由配置效率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將實際成本進行分解為各棉花主產區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率提供指導和依據。
根據前面的研究方法可以對2009年各棉花主產區的實際成本進行分解,具體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只有新疆棉花的實際成本等于最優成本,無技術效率,要素價格和配置效率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
由配置效率原因導致成本增加的棉花主產區很多,除新疆棉花外,其他棉花主產區都存在由于配置效率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是由于各棉花主產區的配置效率的非有效原因造成的,需要從要素的配置上著手,提高配置效率,提高成本效率;由于要素價格導致成本的增加,如河北、安徽和山東,這些棉花產區可以從降低投入要素價格來降低成本;由于技術效率原因導致實際成本的增加,如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和新疆長絨棉等都可以從提高技術效率以降低成本。
四、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各棉花主產區的收益成本比效率平均為0.9131,收益效率平均為0.959,成本效率平均為0.7528。從對實際成本的分解看,由于配置效率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的棉花產區較多,依次是技術效率原因和要素價格原因導致成本的增加。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建議:(1)提高各棉花產區成本效率,應從投入要素配置方面,提高各要素的配置效率;對非技術效率有效的產棉區,減少投入冗余進一步提高技術效率。(2)提高收益效率,確定各棉花產區在產量、價格或技術效率方面等方面的生產優勢,充分發揮優勢,擴大種植面積,提高機械化水平,采用科學的棉間管理方法,逐步提高收益效率。(3)從實際成本的分解降低實際成本的空間著手,從要素的配置方面著手,調整投入要素的配置結構,在同等投入總量情況下,提高配置效率,減少由于配置效率原因導致的實際成本的減少,提高成本效率,獲得更多收益。
參考文獻:
[1] 田偉, 李明賢, 譚朵朵.中國棉花生產技術進步率的測算與分析——基于隨機前沿分析方法[J].中國農村觀察, 2010(2):45-53.
[2] 孫林, 孟令杰.中國棉花生產效率變動:1990-2001——基于DEA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4(2):23-27.
[3] 劉銳, 杜珉, 陳潔. 我國棉花生產的技術進步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10(11):100-107.
[4] 譚硯文, 凌遠云, 李崇光. 我國棉花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測試與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2(5):344-346.
[5] 龐守林.中美棉花生產成本結構差異的經營杠桿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 2006(9):33-38.
[6] 譚硯文,李崇光.中美棉花生產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03(11):36-44.
[7] 羅英姿, 王凱. 中國棉花生產成本分析及國際比較[J].農業技術經濟, 2003(4):36-40.
[8] 祁春節, 毛爾炯. 中美棉花生產成本及收益的比較研究[J].中國棉花, 2004(2):8-11.
[9] 李樹奎,李同昇, 周杜輝. 區域社會經濟與農業技術擴散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1(1):143-147.
[10]W.W. Cooper, L.M. Seiford, K. Ton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M].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2007.
[11]K. Tone.A Strange Case of the Cost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ies in DEA[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2(53):1225-1231.
[12]K. Tone and M. Tsutsui, Decomposition of Cost Efficienc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US Electric Utility Comparisons, Research Report Series 1-2004-0004, GRIPS (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責任編輯:陳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