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是高考語文重頭戲,其中“理解句子含義”又是每年的必考點和難點。據筆者高考閱卷經驗,這類考題是考場上的主要丟分點。同學們一般不會答錯,但卻很難拿高分。筆者在此介紹幾種實用技巧,幫助同學們考場突圍,脫穎而出。
No.1 語言轉化法
有些句子使用的是含蓄語言,語意朦朧,在答題時要將其轉化為說明性語言,也就是化形象為抽象。比如2011重慶卷:
如何理解“客氣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誠意太多,誠意太多,誠意就太賤了”在文中的含意?
本題中“大方”“合身份”和“賤”用了擬人手法,形象極為鮮明,而我們要挖掘其背后的抽象含義。其中“大方”“合身份”指的是“客氣適度”,“賤”的意思是“降低價值”,這句話也就是說明一個道理,客氣要適度,否則就降低了價值。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答案:
客氣是一種誠意,但客氣也適度、得體,否則就降低了誠意的價值。
No.2 挖掘詞語發
有的句子并不是詩化的語言,已經很通俗了,但是依然會作為考點,這時候考生要格外注意,絕不能以簡單的通俗語言代替原先的通俗語言,因為命題人要考查的是考生對句子里面個別詞語意義(包括指代意義、語境意義、比喻意義、象征意義)的理解。我們要猜測一下究竟要考查的是哪幾個詞語(或短語),然后挖掘其含義。比如2009全國卷Ⅰ:
請理解“我喜歡這些樹,視它們為上天兆示給人類的精神榜樣”“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兩個句子的含義。
重點挖掘“精神榜樣”和后一個“荒涼”這兩個詞語的含義,通過挖掘,我們發現“精神榜樣”是指“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荒涼”是指“單調和不豐富”,于是這兩個句子的含義就可以理解如下:
惡劣環境中的胡楊樹,好像被上天賦予了頑強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盡管沙漠是荒涼和單調的,但是,人們卻可以通過勞動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
我們再看2011全國卷Ⅰ第15題:
解釋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等到回程,太陽已經有倦容了。
這兩句話十分通俗,仍但然作為考點,我們就要猜想一下第一句的落腳點是否在“倦容”這一個詞語上,通過挖掘這個詞,我們發現“倦容”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天色已晚;其二,工作辛勞。于是我們可以將答案概括如下:
一語雙關,既以擬人手法交代回程時天色已晚,又點出當天行程緊張,工作辛勞。
No.3 添加對象法
有的句子每個詞語的含義都很明確,卻依然作為考點,這個時候就不要強解詞語,以免弄巧成拙。比如2008四川卷:
理解這首詩里,“實在交織著無限的懷念和悵惘”這句話的含義。
這種考查方式其實是對詞語含義的一種變相考查,也是有意給考生埋下理解字面意義的陷阱,如果將“懷念”解釋為“心里想念”,將“悵惘”解釋為“惆悵”,顯然不著要領。此時,我們只需要將“懷念”和“悵惘”的對象添加上,也就是將詞語臨時的語境意義添加上,就抓住了采分點,這個句子的含義就可以概括為:
作者思念什剎海卻只能在夢中相見的遺憾。
又如2010全國卷Ⅱ第15題(2)小題:
請解釋“不露痕跡地溝通著中國”一句話的含義。
我們同樣可以使用添加對象一法,句中的意思已經極為明顯了,“溝通”即為“連接”的意思。作答時,我們只要將連接的對象補充出來就可以了,根據文章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大河家是一個交通的樞紐,不僅在地理上連接著不同區域,在民族上連接著回藏兩族,還在心靈和精神上連接著人們,因此將此補充,得出答案:
①大河家雖然偏疏、原始,不為人知,卻是連接中國的一個地理樞紐;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見甘肅、青海兩省,又能同時見識回藏兩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靈上溝通了中國。
No.4聯想擴展法
有的句子需要我們展開聯想,進行擴展,其含義才會被揭示出來。比如2009福建卷:
文章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一道墻垣了”,為什么要這樣說?
這道題實質上就是理解“尺度之不同簡直成為一道墻垣了”的含義,我們怎樣理解呢?就要充分聯想,要從“尺度”的本義聯想到其引申義,從“墻垣”的本義聯想到其比喻義,并進一步聯想到具有比喻意義的“墻垣”的作用是什么。只有進行這樣的聯想拓展,我們才能正確理解句子的含義。答案為:
人們所持的標準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評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誤解甚至對抗,像墻一樣,阻礙人們的交流。
又如2010全國卷Ⅰ第15題(1)小題:
請解釋“那情景仿佛護著累世的家產”一句的含義。
也可以采用聯想法擴展法加以解答。通過句子,我們可以想象作者舉手護燈時那種小心翼翼的樣子,因此從燈出發,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護衛的是在夜晚讀書、和祖母相處的機會,這個燈的比喻義為“知識”“家庭溫暖”。于是我們可以作答:
寫當時燈少,對燈倍加愛護。以晚上戰戰兢兢舉燈走的情形呵護著知識、溫暖。
No.5 意圖研讀法
有的句子暗示了作者的寫作動機,言在此,意在彼,我們就要研讀言外之意,不要為句子的表層意思迷惑了心智,否則,就勞而無功了。如2011四川卷:
怎樣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個鐵鈴鐺,盡情地唱過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我們就要分析作者說話的意圖,文章雖然題為“銹損了的鐵鈴鐺”,雖然也用了許多篇幅寫鐵鈴鐺,但作者的目的是以鐵鈴鐺喻人,以鐵鈴鐺的特點,折射出人的品質。鐵鈴鐺不停地發出聲音,體現自己的存在,而依據前后文可以知道,“父親”身處遙遠的沙漠,工作,探索,從而放大了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可以組織答案:
爸爸就像鐵鈴鐺那樣“盡情地唱過”,在艱苦的環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No.6含情蘊理法
有的句子既不考查詞語的含義,也不考查作者的動機,但還是成為了考點,原因何在?那是要考查句子的情感意義和哲理意義,我們在作答時就要含情蘊理,體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傳達的哲理。如2010重慶卷第14題:
理解“那天,讓我覺得仿佛整個春天里,我都在向它們仰著臉”的含意。
我們可以從情感的角度出發考慮,表現出我對鳥的情感,即“表面寫仰望鳥不住舊巢,不辭辛勞另筑新巢;實則表達了對鳥這一行為的敬仰。敬仰之情盡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貫穿了整個春天”。又如2011安徽卷:
請解釋“這鳥籠根本不用養鳥,只要在樹上一掛,它自己就會叫起來”的含義。
含情蘊理,可以將答案概括為:
運用了夸張、比擬的手法;寫出了鳥籠的精美,表達了老大夫對鳥籠的贊賞之意。
根據筆者提供的六法,我們還可以給解答句子含義題目總結出一套公式:這個句子使用了……修辭手法,表層含義是……深層含義是……(某個詞語的指代意義、語境意義、比喻意義、象征意義是……),抒發了……的情感,傳達了……哲理,暗示(表明了)……
考場上,同學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六法,對公式做適當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