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韓美林和作家馮驥才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建議國家立法取締活熊取膽的提案》,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會同相關專家進行調查研究,規范行業道德,建立法規明令取締這一非人道、不文明的獲利手段,使社會文明健康地發展。這一提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也讓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張越對動物保護立法的推行充滿了信心。
身體力行保護動物
“它們是我們不會說話的伴侶,為老人驅趕孤獨、帶盲人穿過馬路、把幸存者救出險境;它們是生物大家庭里的兄弟,讓江河湖海充滿生機;它們別無所求,只需要我們一道底線、一點兒善意,只需要一片最后的避難所,以繁衍生息。給動物一個護佑,給人性一個救贖!”這是“它基金”宣傳片中充滿深情的語言。
2011年6月5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中國眾多動物保護組織的成員及百名志愿者策劃、舉辦了第一屆“愛及生靈”公益晚會。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場保護動物專題晚會。當晚,有近300位演藝界、新聞界、工商界知名人士和動物保護志愿者參加,所有到場的演職人員包括主持人全部是自愿無報酬出場。
晚會現場,央視著名女主持張越朗讀完優美的文字后,宣布“它基金”正式成立。張越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動物保護基金的發起人,之前,她就已經關注到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動物并身體力行地幫助它們了。
起初,張越偶然注意到自己居住的社區和央視大院里的流浪貓、流浪狗越來越多。她就把家里的剩菜剩飯用塑料袋裝好,又拿幾個家里不用的小盤子,然后到樓下把剩飯菜倒在盤子里,希望那些流浪的貓、狗能夠嗅到“美味”。結果,第二天她發現自己準備的好幾盤食物都被一掃而光。張越一下子意識到,這些流浪在外的貓、狗數量肯定不少。細心的張越經過觀察發現,現在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而一旦這些可愛的寵物感染了疾病,往往就會被一些不愿意掏錢救治的主人遺棄在外。張越看著這些流浪的小動物很不忍心,她決心給這些可憐的小東西找個歸宿。
于是,熱心腸的張越到處張羅起來。她自掏腰包,把這些需要救助的貓、狗都送到了寵物醫院,然后,通過各種途徑,幫一些被醫治好的貓、狗尋找新主人。張越說:“有一只土狗,我帶它去寵物醫院做了尿道手術。后來,幫它物色了其他小區的一戶人家。結果,也可能是不習慣陌生的環境,小狗到了那兒就鬧絕食。這只小狗一直沒有人愿意領養。沒有辦法,我只好自己養著它,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丟丟。相對而言,給那些優良品種的流浪狗找主人會容易很多。”
因為經常跑寵物醫院,張越和那里的醫生也熟悉起來。受張越的感染,寵物醫生們也很樂意幫張越照顧一些流浪貓、流浪狗。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小區的鄰居看到張越總是用塑料袋拎著飯菜給流浪的貓、狗喂食,都很好奇。張越的做法甚至引來一些人的圍觀和議論。慢慢地,大家知道了張越是在照顧這些可憐的小貓小狗,也就見怪不怪了。“作為公眾人物,你做個什么事,被議論那是在所難免的,我倒不會覺得有什么顧忌。是不是作秀,這事時間長了,大家自然就能知道。所以,后來我工作忙的時候,常常委托社區的鄰居或者央視大院的同事代替我給它們喂食,大家都很樂意。”張越說。
張越還和小區里的鄰居一起學著建貓屋、搭雨篷。夏天,她積攢一些家里不穿的衣物,等秋天來時做個貓屋。冬天,貓、狗們就可以入住了。到來年秋天再給它們換新屋。
起初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張越只是憑著自己的一顆善心。到后來加入了“中國動物保護記者沙龍”,張越經常被身邊朋友的行為所打動。
有一天,張越去看電影。電影結束后,在劇場門口,她看到有兩個人在發放有關動物保護的宣傳單。為了讓人們接受宣傳單,他們頻頻給他們鞠躬。好奇的張越走過去一看,發傳單的兩位居然是自己熟悉的資深記者。她說:“我當時一下被觸動了!他們都是很大牌的記者,背后都有很強勢的媒體,他們從來沒受過這種委屈,不需要這樣站在馬路邊上給人鞠躬的。”感動不已的張越立即表示,自己也要和他們一起干。朋友不肯:“您好歹是一熟臉,別引起圍觀,趕緊走吧。”把張越轟走后,他們依舊站在那里,執著地接著干。
“你說他們圖什么?我只能說,這是源自人的本能,是每一位善良的有道德的人內心真正的悲憫情懷,是他們的理想在支撐著他們。”張越說。
“它基金”的發起與成立
中國動物保護記者沙龍是由來自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北京零頻道、《光明日報》、《北京晨報》、《科學時報》、《財富》雜志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共同自發組成的。他們每月一次,定期召開不同主題的沙龍活動,共同探討媒體人在動物保護工作中應該發揮的力量與責任。
張越自主持《半邊天》節目后,轉做主持一檔日播的現場節目,工作繁忙。但是,每月動物保護沙龍舉行的活動,張越從未缺席。她說:“這個沙龍會邀請一些專家學者與我們志愿者一起就動物保護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比如針對類似《三國》劇組虐馬案,我們會討論怎樣推動影視演藝娛樂界善待表演動物的倡議等。”
由于工作的性質,這些活躍在知名媒體的記者能調查了解到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有關動物的黑幕與動物生存的悲慘現狀。出于良知和職責,記者們將拍攝到的有關資料帶到沙龍中,與大家一起展開討論。在2009年,就有記者對“對被囚禁在中國各地養熊場里的7000多頭黑熊進行‘活熊取膽’的極度殘酷行業”進行了曝光,并吸引了更多的媒體記者加入進來,進行后續追蹤報道。
“由此,你可以看出,我們這個沙龍的志愿者都是一幫一腔熱血、有良知的記者。大家從自己的情感出發,一片赤誠地盡己所能,給動物們做社會援助。大家甚至還開著車,到各個社區去做宣傳。”張越說。
遺棄動物的現象始終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同時,在某些人眼里,動物等同于“美食”和有利可圖的皮毛。例如,我國北方及南方部分地區均有食用狗肉的習俗,廣東等地素有“龍虎斗”等貓肉經典佳肴。近來,又發展出 “水煮活貓”等更為驚心動魄的吃貓方式,越來越多的北方貓被偷盜、販運到南方并最終在廣東等地淪為盤中餐。
各地動物保護志愿者為拯救動物免遭虐殺虐食而與貓狗販子、貓狗肉餐館經營者發生的沖突日趨頻繁與激烈,人與動物的矛盾最終上升為人與人的斗爭。同時,由于被食用的貓狗在來源、運輸、檢疫、防疫、工商等環節均存在諸多不明因素,給公眾衛生安全與社會安定帶來嚴重隱患。
動物保護記者沙龍關于動物的保護與救助,有很多非常好的項目規劃。但是,張越與組織者漸漸發現,大家都是戰斗在傳媒一線的媒體人,本身工作壓力都很大,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做動物的救助是不現實的。要說救助幾只狗幾只貓,那些退休的社區阿姨比志愿者們時間更充裕,也更有耐心,做得會更漂亮。
張越與動物保護的組織者們開始在困惑中反思:“當時,我們最大的困境就在于:好心人不斷救助,然后有人不斷地扔,最后變成雙方人際的仇恨。我們思考的是:作為媒體人,最擅長的是什么?怎樣發揮最大的能量?怎樣利用自己的職業平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通過在動物保護記者沙龍的摸索,大家認為,理想的解決之道是明確的:沒有消費就沒有殺戮。正是社會存在的漏洞,對動物保護的缺失,才給人的生活帶來了災難與威脅。由此,大家意識到通過立法保護動物的迫切性。那么,立法的困境在哪里?
張越同一些動物保護志愿者最后確定了方案:要規范組織,注冊成立基金會,工作集中在推進“動物保護立法”和“改變人性”這兩個最根本的環節上。
“它基金”終于正式成立。“它基金”從成立之初方向就很明確,主要工作內容為:倡導“善待動物,尊重生命 ”理念的認同與傳播,資助保護動物的公益項目和行動,教育和影響公眾,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建設人與動物共享自然、共創和諧的社會。
建立理性、專業的動物保護理念
張越坦言,經歷了這樣的一番摸索,自己也從當初那個僅憑一腔熱血的志愿者成長為一名真正理性、專業的基金會成員了。
回憶當中的曲折,張越說:“有多難,是可想而知的。注冊基金會,最低的門檻是要有200萬元的基金。以前做動物保護工作,大家都是自己掏錢干。如今要拿出200萬元,不是一下子就能籌到這樣一筆錢的。于是,我們去企業游說,去募集基金。但是,并不是說你心眼好、你做善事,別人就有義務給你投錢。” 張越親身體驗到,發動別人給動物募捐是相當困難的。
盡管如此,相對于國內某些公益組織,“它基金”的注冊是相對順利的。張越感慨地說:“我想,這和我們清晰的、指向明確的理念是分不開的。我們的組織者中有極具組織能力的人才,注冊的時候,準備了相當完備的資料;同時,還有一大批干練的、以職業化的工作狀態投入這項事業的人才,他們相當理性專業。所以,3個月后,我們就獲得了合法的資格。要做好基金會的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性對待的事情,這和個人情感性的善舉無關。因為,你要意識到,這是一個組織,要可持續性地發展,就必須有系統的規劃與管理。”
“它基金”專注人性與立法,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但這確實是最根本的,也是這一幫媒體人、文化人最能發揮所長之處。在中國,動物的生存現狀無疑是世界上最悲慘和最嚴酷的。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還沒有動物保護法律的國家。
“我們討論的本質是要推動一件事,那就是《動物保護法》和《反對虐待動物法》的出臺。我們認為,正是因為法律的缺失,導致今天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有保護動物的法律,怎么中國就沒有呢?所以,這是我們努力的終極目標。”張越說。
現實的問題是,即使出臺了《動物保護法》,中國動物的生存現狀又能得到多大的改善?作為媒體人,應當如何作為?如何喚起社會責任感,勇于和巧于報道事實真相?如何通過與動物保護基金會等多方互動影響政府決策?如何通過經常性的、正面的報道傳播尊重生命、善待動物、人與動物共享大自然、共創和諧社會的理念?
張越說,這些都是“它基金”討論最多的焦點問題。一方面,由于立法的缺失,貓、狗等伴侶動物被虐待、被遺棄、被偷盜、被虐殺、被虐食,某地一旦發生狂犬疫情,一大批無辜犬類便會被株連被虐殺,牛、豬、貂、鴨、熊等經濟動物被灌水、被活剝皮毛、被活體抽取膽汁,實驗動物被濫用、被人為制造巨大痛苦后棄之如敝屣等現象屢見不鮮,讓人擔憂;另一方面,大眾還沒有真正形成動物保護的意識,還沒有意識到保護動物是對我們生活有直接重大影響的事情。如果經濟動物不被保護,那么,我們吃的肉就會是注水肉,是不安全食品;如果對患病的伴侶動物缺乏保護、隨便遺棄,一旦沒有通過食物檢驗就被送上我們的餐桌,那么,就有可能暴發如非典那樣的疫情。說到底,這是人在造孽,反過來又害了自己。張越對“它基金”的理念相當明確,推動立法和通過組織宣傳公共教育改變人的認識,這兩點環環相扣,相互促進。
最近,讓張越頗感欣慰的是,“它基金”聯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共同致信證監會呼吁反對歸真堂上市一事,已經讓大眾意識到了“活熊取膽”這一行業對動物的殘忍行為。“它基金”還召開了“人工熊膽,路在何方”記者沙龍活動。中國人工熊膽課題負責人姜琦以及人工熊膽二期臨床試驗的設計者高益民在會上表示,經過近30年的研究和臨床驗證,他們研發的人工熊膽和優質天然熊膽之間顯示并無顯著差異。
“保護動物,愛及生靈,是人的尊嚴與文明。愛,不僅是對同類,更應惠及每一個生靈。讓所有的生靈互愛互惠、相互參照,我們才能感覺到存在的價值和世界的美好。”這是張越發自內心的傳達動物保護理念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