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款式各異的服裝中,在“各領風騷三五個月”的時尚潮流變幻中,最搖曳生姿、能夠經久不衰的應該就是牛仔褲了。
無論春夏秋冬,站在街頭,牛仔褲總會撞入你的眼簾。女性的款式豐富多彩:緊致的窄窄的褲管令人干練,寬松的闊闊的褲管令人嫵媚,繡了花的、破了洞的則顯示個性十足。男性的牛仔褲就是百搭之王了:一條牛仔褲,運動上衣配的是它、休閑上衣配的是它、西裝上衣還可以配它。你不懂搭配、不知道潮流,沒關系,無論什么場合,一條牛仔褲搞定,它絕不會讓你露怯落伍。看這邊那個小娃娃,蹣跚學步,一條背帶牛仔褲裝扮得乖巧可人;再瞧那邊幾位老大媽,一人一條牛仔褲,走起路來“颯颯的”。牛仔褲真堪稱老少皆宜的時尚潮服。
關于牛仔褲的起源,是一個乍聽起來像神話般的財富故事。
19世紀中期,美國西部發現金礦,無數做著發財夢的人開始如潮水般涌向那里,引發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淘金熱”。一位名叫利維·施特勞斯(Levi Strauss)的20多歲的小伙子是一個聰明的“淘金”人,他沒有從沙土里淘金,而是從淘金者身上“淘金”。 當他看到淘金工人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時,靈機一動,仿照意大利熱那亞港海員的褲子式樣,用帆布制作了一種低腰、直褲筒、臀圍緊小的工作褲。這種實用而耐磨的褲子受到淘金工人極大歡迎。后來,這種褲子尤其受到美國西部牛仔的喜愛。于是,它就獲得了一個新名字——牛仔褲。
顯然,牛仔褲最初無疑是歸屬于“勞工款”的。從歷史照片上可以看出,牛仔褲在成為時尚之前并不講究剪裁,其外形松弛,簡單到甚至顯得有些懶散。但此后,隨著設計的改良與材質的研發,它卻不斷地變換出新的款式,詮釋出風情萬種的一面,成功地走向“精致范兒”,風靡全球。這期間,好萊塢西部片的潛移默化,對牛仔褲走向時尚前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西部電影講述了很多除暴安良的英雄故事。電影中那些剽悍的牛仔,寬邊帽、長筒靴、左輪手槍、滄桑的臉色、健壯結實的雙腿、窄窄的牛仔褲,騎馬在草原上絕塵而去,書寫著那段桀驁不羈、以自由為生命的豪邁歷史。
灑脫、粗獷、性感,不僅使牛仔褲迅速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成為時尚潮流的標志,而且也使其成為牛仔精神的代表:勇敢、個性、自我叛逆。進而,牛仔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迷戀。
如果說代表酷男人硬朗形象的男影星們演繹著牛仔褲的野性和不羈的話,那么,瑪麗蓮·夢露等性感女星身著牛仔褲的形象則標志著牛仔褲成為女性的流行時尚。為使牛仔褲更適合女性穿著,設計師給它增添了許多女性化設計,使之演變得更加多樣而柔美。
現在的牛仔褲已不再單純具有寬松、舒適的功能,更多時候,它似乎已成為性感的代名詞。隨著面料和花色越來越多,它還具備了良好的修身作用,比如直筒褲能讓腿粗的女人顯得健美修長,緊身褲能讓胖女人變得苗條、瘦女人變得性感等。
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在各種不同的流行風潮下,牛仔褲被注入了不同的時尚元素。但正如香奈兒(CHANEL)的創始人可可·香奈兒女士所言:“流行稍縱即逝,風格永存。”100多年來,牛仔褲變的是型,不變的是格。它以其青春、快活、自由而充滿激情的獨特風格,始終體現一種經典與優美的完美結合。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牛仔褲涌入我國市場,成了那個年代灑脫時髦的標簽,也引發了一場思想觀念上的爭論。3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在我國,牛仔褲已從過去的難登大雅之堂,成為今天的休閑時尚。
現在,牛仔褲又成功地融入中國元素。設計師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設計加入牛仔褲設計之中——刺繡、水鉆、貼布、手繪,乃至裝飾以動物羽毛等。這些于細微處見個性的多材質多款式的豐富設計,使牛仔褲這個舶來品具有了濃郁的中國風情,使牛仔褲所煥發的時尚魅力更具“謀殺眼球”的殺傷力。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賦予了牛仔褲更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以特立獨行的品質走俏于街頭坊間,成為一道讓人流連的時尚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