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王應聘到一家公司做文員。在工資待遇問題上,人力資源部給了她很模糊的答案,這讓她有些擔心。于是,她決定“曲線救國”,從老員工那里了解工資情況。她旁敲側擊地向一位干了好幾年的老員工打聽。結果,那位老員工的話如一盆涼水當頭潑下。那位老員工干了好幾年,工資還不到2000元,他氣呼呼地告訴小王:“這個公司就數文員的工資低,我準備不干了,到哪兒都比在這里工資高。還好,你剛進來,跳槽還來得及,不損失什么。”小王想:老員工的工資都那么低,新員工的肯定會更低。算了,還是早點兒走人吧。當天,她就辦了離職手續。臨走時,她聽見人事部的人在背后議論:“這人也太傻了,別人說什么她都信。有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擇手段地說三道四,就是為了要求加工資。這人還真是上套兒了!”
千萬不能輕易相信老員工的“工資之談”,沒人會跟你說實話。相反,老員工在你面前抱怨工資太低,可能另有目的:逼走你,少個競爭對手;公司留不住新人,得依賴老員工,老員工便有升職加薪的機會。就算別人說的是實話,你也不必當真,很多公司新員工的薪酬反而會比老員工的高。一切皆有可能。關鍵是你要找人事部或領導談,得到確切答復,而不是輕信小道消息。
二
小裴剛到一家大公司,感覺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被公司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弄得一頭霧水。為了避免“站錯隊”,她虛心向一位老員工請教。談起公司的人際關系,老員工打開了話匣子,掰著指頭說給她聽:“王經理是老板的侄女,她的話一定要言聽計從;吳主管不招領導待見,你也甭把他當回事;李主任有個壞習慣,你聽話他就不停地給你增加工作量,對這樣的人別跟他客氣……”從老員工那里取到“真經”后,小裴便用在了實踐上,對吳主管愛理不理,跟直屬領導李主任也敢公然對抗。結果,試用期沒過,她就被人力資源部以“不適合工作崗位”為由辭退,連她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老員工的“人際之談”只能代表他的個人觀點。若你天真地把某個人的觀點奉作“金科玉律”,職場之路就會越走越艱難。也許你會反駁:“別人就是這樣操作的,不是干得好好的嗎?”這樣認識,說明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許別人有后臺,或許別人有特長,領導離不開這些人,而你有什么?職場上的人際關系因人而異,需要你自己一點點摸索。千萬不要那么勢利,對人恭敬總是沒錯的。
三
小吳剛到這家公司時,工作很勤奮。沒想到,他卻遭到老員工的嘲笑。大家給他取個綽號,叫“拼命三郎”。那些老員工好心地告訴他:“工作再努力,也不會升職加薪;相反,領導看你太閑,就會不斷地給你增加工作量。”慢慢地,小吳也發現,這些老員工凈挑輕巧活兒干。領導不在時,就上上網、聊聊天;領導一進來,就裝作很忙的樣子。反倒是他,因為早早地把活兒干完了,領導見他閑著,總會提前檢查他的工作。后來,他也學那些老員工,適當地偷偷懶,工作一拖再拖。正當他得意自己終于學會了職場規則時,領導卻痛心地告訴他:“本來想提你做主管的,沒想到,你的熱情只有3分鐘!”
別把老員工的“規則之談”當真。若這規則如此有用,他們為何干了數年還在原來的崗位上徘徊?隨大流,雖不至于丟了工作,但你只能慢慢熬成一個沒有價值的老員工。想要脫穎而出,總得有高人一籌的想法和做法。別信什么規則,勤勤懇懇做事才是最好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