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我們的聲音,就沒有合唱,如果沒有歌曲,就沒有開花的樹林。
——古希臘女詩人薩福
女性問題是世界問題,女性是歷史場上的缺席者與失語者。阿蕾自覺立于性別身份上,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態,以女性小說中的婚姻家庭為主要寫作題材。在彝族的傳統習俗中,還有許多因性別差異產生對女性的歧視,例如彝族婚嫁中唱給出嫁女兒的民間敘事詩《阿依阿芝》,無疑教導女性遵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觀念。這樣的民俗文化被阿蕾潛移默化地接收著,同時另一種新文化——現代文化意識讓阿蕾明白女性要爭取平等、獨立與自由?!渡┳印返脑途蛠碓从谧髡呤熘牡赜颍髡叩哪康木褪菍栴}揭示出來,在筆下發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同時也借助對女性悲劇生活的揭露來進行民族的自我反思。
《嫂子》是阿蕾立足于彝族生活的鄉土文學作品之一。阿蕾身為一名女性作者,她以自身的經歷、視角去觀察,以耳聞目睹的婚姻愛情為題材,以所處的生活環境為背景,從細微處去發掘。阿蕾以女性為主要書寫對象,在筆下塑造一個個美好的女性形象,又在筆下讓其一個個毀滅,而這樣的毀滅卻又具有現實性。如果現實社會造成男女的悲劇,那么女性就是這悲劇中的悲劇。正如西蒙娜-波伏娃說:“由于我們植根于女性世界,我們會比男人更熟悉這個世界,更直接認識到做女人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卑⒗偕钪钤诟灿谀行灾行挠^念的女性的悲苦。所以,她要將她們寫出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她們。
一、性別自覺與女性意識
1、女性視角的審視:“雙重意識”與性別的差異
小說以回憶的方式講述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群體。故事從一張老照片展開,非自傳式的視角,其中不時也摻雜著他人的講述,進而以轉換的敘述視角來展現人物的群像。
“雙重意識”是20世紀由美國黑人學者杜波伊斯(DuBois)在《黑人的靈魂》一書中提出的,認為美國黑人就具有“雙重意識(Double—onsciousness)”。這一理論認為,美國黑人一出生就被賦予了“第二視力”(second-sigbt),這種第二視力就是以其它世界對他們的反映來看待自己。在《黑人的靈魂》中對“雙重意識”做了如下解釋: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感覺,這種雙重意識,這種永遠通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用另一個始終帶著鄙薄和憐憫的感情觀望者的世界的盡度來衡量自己的思想,是非常奇特的。他使一個人感到自己的存在是雙重的……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彼此不能調和的斗爭;兩種并存于一個黑色身軀的敵對意識,這個身軀只是靠了它的百折不撓的毅力,才沒有分裂?!?/p>
阿蕾作為一名彝族女作者,如前面所講的一方面接受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地接受現代文明帶來的人性自由與追求獨立的思想。小說中以“我”的身份敘述,展現了一群處于蒙昧狀態的群像,也暗含“我”與周圍人的不同,這種不同來源于“我”的女性意識。嫂子的經歷并不代表她一個人,嫂子只是一個縮影,她代表與她相同經歷的人,乃至整個彝族女性?,F在的“我”以回憶的方式,講述童年時期發生在一個悲劇女人身上的故事。那么這個“我”是誰?這個“我”敢于講述,并理性地表達?!拔摇笔亲髡咴谧髌分械拇怼⑻嫔?,來自于作者生活經歷與情感內化的人物,通過這個“我”進行表達與反思,“女性終究是女性,她之所以拿起筆來不是為了要當作家,而是為了書寫她自己的生活,表達女性的情愫”’。也正如前面所論述的,阿蕾自覺地站在女性性別的立場上,為女性自己書寫表達。
阿蕾從小的生活環境與接受的教育,影響了其看世界的方式,而這個方式就是借助新文明來觀察、反思。敘述者“我”有這樣兩個形象,一個是童真、叛逆的“我”,一個是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理性的、成人的“我”。故事的敘述實質是成人的“我”以文明的視角來看自己的民族。故事借助童真的“我”來敘述,以成人的“我”站在文明立場上來對其中人物評述??偟膩碚f,敘述者“我”是一位認識到女性不幸,并能自覺地站在女性視角上講述的女性。在這樣的視角下,小說為我們勾勒一個自我封閉空間中的群像?!拔摇钡臄⑹鍪窃诤先号c脫離中思考。正如杜波伊斯所說的,這樣的視角很奇特,通過別人的視角看自己以及本民族??吹搅诉@一群體生活于自我封閉空間中,女人們自我摧殘、無知,男人們狂妄、愚昧。此外,“我”在講述中將聽者擺在了和“我”相同的身份視角上來,一起經歷、感受女性的壓抑生活,慢慢將讀者注意力引向于背后深藏的文化。
小說中童年的“我”是一個假小子。我們知道小說通常運用孩子的身份敘述,是因為孩子的視角純真?!凹傩∽印毕破鹕┳右路屍淞寥榈男袨槭菫榱瞬焕⒂凇凹傩∽印边@個稱號,讓別人知道自己確實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伙著不懷好意的男人羞辱嫂子。此番的敘述是“我”的自嘲,流露出自己對這些行為的自省與懊惱、諷刺與批判。小說中“我”對“假小子”這個稱呼的沾沾自喜,其實展現了孩童的“我”受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影響的體現,童年的“我”已意識到性別差異所帶來的兩性間的尊卑區別,而這樣的性別差異就是建立于以男權為中心的觀念上的?!拔摇敝砸浴凹傩∽印毙蜗笫救?,是因為對自己女性身份的鄙視,對女性懦弱屈從的鄙視。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男人們問“我”敢不敢掀開嫂子的衣服,為了證明自己同男孩一樣勇敢,“我”毫不猶豫地掀開了嫂子的衣服,此時周圍的男人們一臉壞笑地看嫂子出洋相,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兒?!拔摇钡拇粽f明“我”開始意識到女性被愚弄、被嘲笑的地位。成人后的“我”之所以講述這段回憶,是因為“我”自覺地站在性別身份的立場上作自我反省。正因為自己與嫂子的接觸,以及見證了嫂子短暫一生的遭遇,童真的“我”對嫂子有了同情、憐憫之心。是童年“我”性別意識的覺醒,認識到女性身份的-卑微與從屬的地位?!拔摇钡闹v述,一方面出于自己的悔恨,另一方面站在女性的立場上,作性別差異上的思考。小說中,沙馬拉惹的大哥將兩人的照片丟人火塘時,“我”急忙用手將其刨出,并將照片珍存至今,進而有了“我”對嫂子故事的講述。從這一系列的行為來看,是“我”對嫂子的懷念,也是對女性身份政治的思考。
故事以“睹物思人”的方式展開,一個受過教育的成人“我”的回憶。憑借在場者的敘述視角,將她人的敘述作為自己回憶講述的材料,起到了肯定自己回憶的真實性,也包含“我”對他人敘述者的評價。其中的一個重要敘述者就是“吉姆嬸子”,她是整個事件的見證者。當這位典型的傳統農村婦女目睹沙馬拉惹對嫂子圖謀不軌時,膽小怕事的她悄悄躲到一邊選擇沉默,事后對此事只字不提。也許因為她聽到沙馬拉惹對嫂子說:“憑我是你男人!你喊吧,你要真把人喊來,我一刀戳了他!”這樣具有威脅性的話語,使她不敢挺身保護嫂子,也不敢向外人提起。只是因為兩人死后,心里壓抑不住內疚才講出事情的原委。展現受男權中心影響下的卑微、怯懦的傳統婦女形象,同時也體現了吉姆嬸子的愚昧與自私。面對男女野合之事,作為女性目擊者使她感到倒霉透頂。在彝族風俗中,看見男女野合被認為是一件倒霉透頂,甚至足以喪命之事,為此彝族風俗中就有將木樁釘在兩人野合處之舉,認為一旦釘了木樁,就等于將霉運轉向了野合的兩人。所以在兩人死后,“我”就是否定木樁之事詢問了吉坶嬸子,文中這樣描述道:“我曾經問吉姆嬸子釘了沒有,她說沒釘??晌宜酪膊幌嘈?,不釘?那怎沒翻年兩人就都死了?肯定釘了,而且釘的是最厲害的馬桑樹樁?!薄拔摇笔钦麄€事件的主要敘述人,“我”通過第一視角的權威敘述對吉如姆嬸子的愚昧自私做了否定與批判。其中“可我死也不相信”是“我”的判斷,也體現了“我”對風俗文化的接受與認可,同時增加了彝族風俗的獨特性。對于遠方嫁來的嫂子來說,吉姆嬸子可以說是嫂子最親的親人了,但是她并沒有挽救這個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女人,而是任其往死亡的深淵滑去。那么她是如何看待嫂子的“死”呢?借助小說中沙馬拉惹一家對嫂子的鞭尸與唾罵中來分析。當她看著嫂子的尸體被沙瑪二舅母唾罵侮辱時,吉姆嬸子說了一句公道話:“我說他二舅母,誰的女兒都一樣,你不能因為她的親人不在就這樣對待她喲,況且這事不見得是爾果一個人的錯,說不定人家吉姆阿蕾兩家的拳頭攥起來比你沙馬家的腦袋還大呢”。這樣的言語一方面是出自對強勢的沙馬二舅母的不滿,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內心的負疚——對于嫂子的死,她是早有預見的,但整個事件的過程中她都為了明哲保身而裝聾作啞。當然吉姆嬸子在作者的筆下,并不是麻木不仁之人,由于她是嫂子悲劇的見證人,她也同情嫂子,在良心的驅使之下,她鼓起勇氣說了那一番話。在沙馬家抬走沙馬拉惹后,對吉姆嬸子有這樣一段描述:“她一邊嚷一邊動手給嫂子理抻衣裙,撣掉她身上的煙塵,又用那脫了毛的頭巾蘸著水把嫂子臉上的血跡揩干凈?!蓖ㄟ^這樣一段描寫,我們看得出吉姆嬸子內心是難過的。因為在傳統觀念中,殉情的罪責往往歸咎于女性,吉姆家因為嫂子不光彩的死使他們抬不起頭,處于尷尬的失語境地。直到看見嫂子尸體上的傷痕,嫂子的小娘(柯惹的小姨)捶著胸悲沉嗚咽地訴著哭:“我的孩子,像你這樣從沒穿過一身像樣衣裙的人也配風流嗎?你為什么聽信沙馬拉惹的話跟著去死?這些可憐的孩子以后誰來照顧他們呀,你把擔子撂給誰啦……天殺的沙馬拉惹,是他殺死了我的孩子啊……”小娘成為第一個為嫂子喊冤叫屈的人,她哀哀哭訴,看似一番對嫂子的質問,實則是對男權中心的質問。她的哭訴使聽者感受到了女性的弱勢、卑微,從而引導讀者對女性權力的反思。
作為女性,面對的往往是兩個世界——家庭與社會。所以女性總是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家庭。小說中給我們塑造了這樣一個竭力保護家庭的群體,村里的男人們時常有意無意將妻子同嫂子比較,贊美嫂子貶損妻子,將嫂子作為意淫的對象,無形間使得嫂子成為女人們嫉妒、謾罵的對象。表面上看這些攻擊謾罵嫂子的女性是在維護自己的家庭,其實維護的還是男性的主導地位。在嫉妒與恐懼的驅使下她們極力創造條件撮合嫂子與沙馬拉惹,讓霸道的沙馬拉惹獨占嫂子,以保全自己的家庭。對于這一切在“我”看似平淡的表述下,卻暗含了作者憤怒的心情。因為這個群體不知道自己取悅男性的行為只能更加強化男權中心的權威。借助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來分析:“心靈或人格是由意識(自我)、個體無意識(情緒)、集體無意識(原型)三個層面組成。集體無意識(或種族無意識)是人格或心靈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部分,是生物進化和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心理上的積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內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結構中的遺傳痕跡?!薄?/p>
由于“種族”或“民族精神”是影響文學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阿蕾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群體的生活與精神,同時也能感受到這一群體在封閉狀態下的無知。在看到吉姆家與沙馬家的爭吵時,他們成為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嫂子與沙馬拉惹的殉情,成為他們飯后閑談的趣事。民族道德文化是從祖先們的生存經驗逐步發展而來的,對于這樣的文化后輩不能質疑,只能接受,他們無庸質疑地接受并認可男權為中心的道德倫理,在這種道德倫理中女性沒有權利索取什么,只能一味地付出。她們只有努力地付出,才能確保自己的生存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男性的自我膨脹,女性的自我縮小,促成女性對男性的依附心理與取悅心理,由此也促成了女性被岐視被邊緣化的地位,造就了女性的無知、順從,形成了集體無意識。小說中所描寫的人物環境,讓我們感受到這群人的自私與愚昧。關于他們的自私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將本能分為自我本能與性本能。其中,自我本能就是個體自我的原始性沖動,表現形式為自衛、求食、呼吸等,作用就是保存個體?!庇纱丝磥恚幱谶@種環境下的女性認為她們自己所做的是保護自我的、合理的,但是這樣的合理讓人覺得可悲與可憐。
阿蕾自覺地立足于女性視角進行女性的自我審視,發現女性自身的軟弱、愚昧,造成她們這樣愚昧、無知,是因為背后強大的隱性機制——男權中心。
2、二元對立的解構與質疑:女性的順從與滅亡
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在傳統觀念中隱含著一種權利機制,即菲勒斯中心主義?!袄颠x用‘菲勒斯’一詞來代替父權制象征秩序……以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理論認為現代社會政治、道德、倫理、法律中都表現出一種‘菲勒斯中心’(phallocentric)傾向?!痹谶@樣隱含的權利機制中,形成了一種二元對立,即:主體,客體、理性/非理性、進步/客后、文化伯然、統治/服從、征服/被征服之間的等級關系,這樣的對比成為了一種文化隱喻。其中將男性看作是主體、理性、進步、文化、統治、征服的化身,而客體、非理性、落后、自然、服從、被征服成為女性的標志,使得二元對立間形成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在現代的女性主義中,就是要對這種二元對立進行解構?!芭悦缹W反對傳統美學以優美(陰柔)和崇高(陽剛)的二元對立來界定女性美和男性美?!痹凇渡┳印分校⒗僖郧擅畹姆绞綄Χ獙α⑦M行了解構與質疑,這樣的方法并不是以一種強烈反抗的方式進行解構,而是以女主人公順從的方式來解構。
俄國鮑里斯?埃享巴烏姆認為:“藝術永遠是這樣的。一個啼哭不已的悲劇觀眾是對藝術家的可怕判決。對藝術家來說,重要的是善于喚起觀眾心中特殊形式的憐憫感;對觀眾而言,只有這種憐憫才能成其為藝術享受的素材?!薄鞍⒗俚男≌f里,沙馬拉惹暗戀嫂子三年后,終于不能自制,以強暴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戀,從此以后他經常撬嫂子家的門,對于嫂子來說她沒有反抗的力量,所以后來她的房門也不再閂。在沙馬拉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男性的陽剛或者說霸氣。關于兩人之間的愛情,小說中的鄰居們認為,倆人是相愛的。其實,嫂子和沙馬拉惹的私奔并不代表他們是相愛的,或者說,嫂子的出走是因為她愛沙馬拉惹。因為小說中嫂子本是一位傳統女性,對于嫁給阿蕾柯惹也許她心里有過不平,但是她從未想過撂下撫養阿蕾幾兄妹的沉重擔子另尋幸福。她只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但是沙馬拉惹的出現打破她原有的平靜,被沙馬拉惹強行占有后與沙馬拉惹的殉情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因為這里的生活的確讓嫂子感到了種種精神壓力——男人與女人們的嘲笑與嫉妒,以及自己丈夫的懦弱。按照“菲勒斯中心主義”的觀點,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女性所依靠的男性(丈夫)一旦懦弱,只會讓他的妻子更加沒有言語的權力。也許沙馬拉惹的出現,讓嫂子真正感受到男性的保護與自身價值的存在。然而這個保護傘卻是虛幻的。沙馬拉惹天真地構想過自己與嫂子幸福的未來,希望他們的私奔得到鄉長的支持。被鄉長一頓臭罵后,沙馬拉惹感到尊嚴盡失,美夢難圓,最后選擇自殺。而對于嫂子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她的性別與身份早已決定她的命運,她的走與不走,都注定了死亡。因此,整個過程,她都是理性的。例如在兩人自殺前的一個場景中,小說這樣敘述:“‘給,蹭干凈了,吃吧?!菂s嘆了口氣:‘唉,沒想到丘莫鄉長這么絕,可我沙馬拉惹堂堂男子漢是決不能被人羞辱的……’爾果說:‘已經到了這一步,急有什么用?他不答應就算了吧,反正你到哪兒我跟你就是。吃吧,醺鹽巴辣椒吃點?!钦f:‘我咽不下,你吃吧?!睆闹?,我們可以感受到嫂子的坦然又有些無奈,與沙馬拉惹的沮喪絕望形成鮮。明對比。沙馬拉惹有彝族男子的威嚴、剛勁與自尊,但這種“菲勒斯中心主義”的影響下強化的男性自尊,卻讓他經不起一頓臭罵,更怕往后遭到羞辱,最后以死解脫。因此看似剛強的他其實是最懦弱的,而嫂子在整個事件中是理性的、堅強的。她沒有因被強暴而選擇自殺,后來之所以死心塌地地跟了沙馬拉惹,也是出于無奈的選擇。因為嫂子沒有辦法反抗,只有沉默順從。阿蕾以一種女性的順從方式解構男性中心主義,因為這樣的順從與沉默,使男性暴力及男性中心主義不斷膨脹。小說里沒有英雄式的人物,“我”在敘述中這樣描述:“阿蕾家膽小”,“母親最靈光,去叫了人來才解開繩子”。因為在男權中心思想里,男性代表龐大的整個家族,男性與家族互等。小說中“膽小”的修飾詞,其實是對男性權威的批判,以母親的“靈光”展示女性的理性、聰慧。因此,使得女性成為了小說里以理性的方式面對困境的群體。
嫂子和沙馬拉惹殉情后,兩人短暫的幸福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兩人死后不久,沙馬姆果的妻子難產死了,由于彝族風俗習慣:“說難產而死的女人沒有不變鬼的,要超度到祖先居住的天國才不會變鬼,而超度成年亡靈必須成雙成對,沙馬姆果的女人不可能等到沙馬姆果死后才一起超度,又恰好吊死鬼沙馬拉惹也還沒超度,于是將就把叔嫂兩人的亡靈綁扎在一塊兒配成對超度了,以后他倆在天國就是一對夫妻?!薄吧┳幽亍懒硕嗄甑纳┳映闪巳藗兇螂u打狗詛咒的惡鬼,已斷絕了關系二十多年的吉姆阿蕾兩家為收拾、誅滅這個女鬼重新和好,團結一致出物出力將嫂子的亡靈和一條公狗尾巴配對兒綁扎在一起超度。人家超度上天國,她卻和公狗尾巴連同一些穢物被埋進深坑,再在上面榨上一塊石板,把她關在地獄里永遠不得翻身。連她火葬坑中的骨灰木炭也被清除倒進了洛罕拉達河。”有意思的是和沙馬拉惹一起超度的女人和沙馬拉惹是叔嫂關系,沙馬姆果的妻子因為難產而死,她完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傳宗接代的使命,她的死符合“菲勒斯中心主義”——為男權服務,和小叔子沙馬拉惹一塊超度,人們也認為理所應當。而嫂子先被強暴,后來無奈地屈從再后來別無選擇地殉情,卻沒有人能理解她的委屈,“亂倫”成了她死了都脫不開的罪孽。她們的不同的“待遇”成為警示后人的范例。由此形成了對比,一個是嫂子與沙馬姆果妻子的對比,一個是嫂子與沙馬拉惹的對比??偟膩碚f,兩位女性都是男權中心主義的順從者,都成為了這種中心主義下的犧牲者。
概括起來,兩人都是順從下的死亡。但不同的“待遇”,讓人反思與質疑“菲勒斯中心主義”帶來的不平等。阿蕾以女性的順從與對比的方式,展現對“菲勒斯中心主義”的質疑與解構。
二、身份邊緣與政治
1、雙重身份邊緣與兩性差異
“在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與后殖民批評聯姻,形成后殖民女性主義批評,有色人種女性在討論男女之間的權力關系時強調種族關系和階級關系,認為一個女人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女性,她還隸屬于某個階級,來自于某個民族,并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
在阿蕾身上就有這樣獨特的雙重身份的體驗,一個是民族身份,另一個是女性身份。阿蕾站在新文化立場上看本民族,在此立場上進行對女性自我的反思。她站在新的意識形態立場上展現彝族自身的問題:彝族女性在男權中心思想下所受到的壓制。兩性的差異成為了男女間的矛盾對立,所以阿蕾讓兩性差異成為小說關注的中心。小說以一種順從式的方式展現女性的身份地位,正是由于女性的順從是男權中心所要求的,以此更能展現女性的身份地位。無論順從與否,女性終究走向滅亡,而究其原因就是背后的隱性機制。一些女性批評者認為:“在父權傳統的敘事中,封閉空間常常做為女人的能指符號,……‘外來者’(男人)作為‘菲勒斯’能指對這個空間的闖入便充滿了性的象征意味。也就是說,男性成為闖入女性生活狀態的外來者。在這樣的象征意味中,其最根本的就是影響女性生活的隱性機制。女性是男權中心思想下被邊緣化的群體,她們被看作“第二性”,由此被賦予了一種性別差異,成為男性的附庸,性別差異成為社會、民族區分男女關系地位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文本中更多體現的是阿蕾對女性權力的表達,但也并非將民族身份排除在外,而是借助女性身份地位的思考,將兩性差異的思考引向更為廣大的領域。
小說中描述一個封閉環境下,“四清”前后一個邊緣性的群體愚昧落后的生活狀態。從小說中展現的風俗習慣以及人物的言語行為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生活圈子內,男人與女人的生活狀態:男性的自以為是,女性的盲目與附庸。正是在這樣“男尊女卑”觀念影響下,女性與男性的性別差異,讓女性的性別身份成為邊緣的邊緣,女性的生存狀態成為阿蕾筆下關注與描述的對象。嫂子的不幸來自于家庭、婚姻,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隱性機制造成她短暫一生的不幸。
在阿蕾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嫂子是一個傳統女性,小小年紀就作為主婦,擔起家庭重負,照顧丈夫及年幼的姑子們??梢哉f,嫂子本是一位勤勞賢慧的勞動婦女。小說開篇就從一張照片開始敘述,可以感受到作者盡力描述的嫂子的悲苦,服飾的寒酸,照片中質樸的微笑。伊麗?沙白?格露絲(Elizabeth Grosz)認為:“身體所穿戴的裝飾品、使用的道具都會注入身體的形象中。”從作者敘述中可以看出嫂子的傳統、質樸,也體現了作者對嫂子的同情。加繆曾經說,悲劇就是你自己意識到了,就形成悲劇。嫂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屬于不幸,因為從未有過意識,所以她也就從沒有過去沖破的心理。作者正是要借助嫂子的順從來引起人們想入非非的反思。正如前面所說的小說中阿蕾一方面站在外來先進文化的立場上反思自己的民族,至于如何展現這種意識帶來的悲劇,阿蕾在筆下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男性——沙馬拉惹。小說中沙馬拉惹有這樣一番話,“我是沙馬家,你是吉姆家,怎么能是一家人”。在彝族傳統倫理中,姑舅表哥表妹可以結婚,禁止同姓氏內部通婚。嫂子和沙馬拉惹雖然不屬同一個姓氏,但一個是阿蕾家的兒媳,一個是阿蕾家的女婿,就成了勝似同胞哥妹的角色,是不能相互戀愛的。沙馬拉惹暗戀嫂子三年,其實也是在尋找理由的三年,他希望找到一個能讓他與嫂子結合的理由。
“隨著人類生命力量的增長,生命意識的擴展,必然會不斷產生新的欲望,但是欲念的意識在實踐中必須受到種種文化力量的阻遏,悲劇就出現在意識超出了實踐能力的虛空地帶?!?/p>
沙馬拉惹明知道他追求嫂子是有悖彝人倫理道德的行為,可他一意孤行,其實是他對本民族傳統婚俗的質疑、顛覆,也因為這種意識超出了現實實踐能力的虛空地帶,造成了兩人的悲劇?,F代女性主義觀念中認為女性意識要注重女性自我的尋找。阿蕾在筆下書寫女性人物的邊緣狀態,也在筆下追求女性的自主,然而這樣的自主卻有些凄涼。在兩人無路可走時,嫂子說“你走哪,我就去哪”,這是嫂子自身的選擇,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無論選擇跟隨與不跟隨,她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這也是由于社會決定了女性邊緣性身份所致。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作為社會主體處在多種文化結構的交叉點上,……多種社會文化結構相互撞擊著女性,主體不僅是復合的、矛盾的,而且是相關的?!薄┳泳褪沁@樣一個交匯點,她的悲劇在交匯的文化下產生,她的身體被一種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擊一點點撕裂。然而為什么嫂子的自我意識的選擇注定其命運的悲劇?其實這也是作者自己的質疑。整個事件過程中生命意識的擴展是由男性自身欲望展開的,但是悲劇的結果由女性負責。作者以順從的方式來表達與思考其中的更深層次的原由。羅慶春教授在《母語的光輝》一書中指出,“小說中對于不同姓氏思想代表了一種現代文化對原有民族文化的沖擊。用這樣的新思想去質疑與解構傳統倫理?!庇纱艘矘嫵闪艘环N現代文化意識與傳統道德倫理的碰撞,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在這種沖擊下,處于社會邊緣的女性,更是無可逃避地成了這種沖擊下的犧牲者。
2、身份政治與社會性別
在傳統文化中“菲勒斯中心主義”的思想,二元對立形式使得性別差異成為等級存在,女性被定義為一種劣等的群體。然而性別差異并不是男女兩性等級差異的關鍵所在,而是背后的觀念意識造成女性成為這種男權中心的奴役地位。
米莉特在《性的政治》中把“政治”定義為:“人類某一集團用來支配另一集團的那些具有權力結構的關系組合?!薄睂τ谂灾髁x者來說,政治上的思考,成為女性身份權力思考的立足點。米莉特指出:“兩性之間這種支配和被支配已成為我們文化中最普及的意識形態,并不含糊地體現了它根本的權力觀念?!痹诤笾趁衽灾髁x者提出了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這個術語用來描寫那些非白種的,非歐洲的,非異性戀的,非男人的身份已經進入政治舞臺。”而社會性別“是指社會文化對女性身份、氣質的種種規定,父權制度對女性的壓迫如何影響到女作家的生活?!庇纱耍鐣詣e對女性身份的定義往往帶有男權中心的思想,所以女性成為男性權力的壓制與奴役的對象,這種壓制構成了兩性關系間不平等的政治關系。“政治過程是在由獨特的政治文化或者信仰體系所支撐的政治社會這一相對完整的系統中平衡張開的……必須看到各個政治系統之中總是貫穿著一種嚴酷的、嚴格限制著個人自由的權力關系;而政治系統之間表現出來的則是超越了個人主觀的思想和愿望的冷酷的對利害關系的算計?!?/p>
《嫂子》通過女性悲慘命運的書寫探討復雜的權力關系中女性的價值定位。一些女性主義評論者認為“作家會以致使女性‘不貞’的政治原因來解釋她們的命運,貞與不貞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的政治傾向和道德操守。”小說中的女性傳統、順從、盲目、無知,這樣的人物之所以對丈夫不貞,實在是無奈之舉。阿蕾就是借助嫂子的“不貞”來探討女性背后的政治原因。
沈從文曾說:“我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币恍┡栽u論者認為,沈從文在小說里展現的湘西民族風情,女性早早出嫁,不過是人性自然的狀態,但是沈從文的這種自然書寫,是因為他立足于男性的觀察視野。然而阿蕾的小說里,我們看不到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形式,而是人性在這種“菲勒斯中心主義”下的扭曲。因為立足于女性身份,崇拜沈從文的阿蕾意識到女性的身份政治在社會性別的認識下被征服被奴役。嫂子出身貧苦,父母雙亡,從小由奶奶帶大,小小年紀的她早早出嫁,嫁給一個比她還年幼的男孩,而且這個男孩不論相貌不論體格與她是那么的不般配。嫂子的心理是怎樣的,小說沒有講述,也許她認命了。但是這種認命是被動的,她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有了社會性別的差別,阿蕾就是要從這樣的一個典型的女性中思考、尋找女性身份的權力。
社會的問題源于差別的結果??涤袨樵凇洞笸瑫分袑⑦@種差別分為級界(貴賤、清濁)、種界(人種差別)、形界(男女形態和社會角色差別)等等九類,他認為婦女受壓迫,“供男子玩弄”的根源在于與男子“形色之異”,即男女形態和社會角色之差別。阿營在小說中展現彝族婦女的社會性別差異,思考彝族的社會問題,以小說的方式關注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形態碰撞,在此基礎上探討女性的生存狀態。阿蕾用雙重文化視角在小說里再現一個邊緣故事,一個彝族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形態的碰撞中思考彝族女性的生存狀態的故事。
小說中整個事件的敘述客體是嫂子,更確切地說是嫂子的身體。女性的身體在男性為中心思想下被“物化”,因為社會性別差異成為區分性別間權力關系的基本方式。福柯認為:“任何人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權力關系?!彼_義德在《東方學》中說:性別之間、種族之間、階級之間,同樣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小說中講述的是一個女性的故事,但是這個女性沒有話語的權利,她唯一的權利就是服從,這符合了女性服從男性權威的思想。唯一具有這個話語權力的就是敘述者“我”。嫂子沒有話語權,而“我”的講述就是為女性立言。“我”努力追求女性存在的話語權,因為“我”是整個事件的見證人,雙重文化身份讓“我”有思考與追求的立足點。但并不是說“我”立于傳統之外,也不是說傳統就代表落后,是因為這種文化持有“菲勒斯中心主義”的隱性機制。小說中女性有著一種傳統美,她們剛強,溫柔敦厚,而嫂子就是這種傳統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我們可以感受到阿蕾對傳統女性并不一味唱贊歌,但她不愿去打破她們身上的傳統美。她以女性被動的生存與順從的方式展現女性的悲劇,阿蕾甚至將這種意識性的啟蒙與質疑交給一個男性來完成。阿蕾沒有追捧現代文壇五花八門的流行色,而是立足鄉土文學,在彝族文化的土壤中尋找女性的身份政治。
小說中的女性是卑微的,沒有反抗意識,她們有的只是嫉妒與尋思怎么維護好自己的家庭,她們嫉妒是因為順從于男性,希望自己的身份能符合男權中心思想。在她們的意識里,自己沒有性別,只有角色,這種角色就是服從于男性權威,扮演好妻子、母親、女兒的角色。由此讓女性與無知、服從劃上了等號。雖然現實空間里人人都知道“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口號,但婦女身份問題依然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性別平等話語與社會性別差異相關。一方面是性別的差異成為區別女性與男性差別的主要依據。另一方面在男權思想下,女性沒有性別意識,有的只是一種角色意識。阿蕾一方面受到男女平等口號的影響,通過對小說中一系列無知女性的刻畫,來展現這一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小說中雖以女性的身份講述女性的故事,但是在背后隱性的權力機制中,嫂子的身份一直被當作“他者”的身份來敘述。這個“他者”來自于薩義德的《東方學》,他認為:關于東方的敘述,往往站在西方的立場上講述,東方被西方化,被“他者”化。根據薩義德的“他者”理論,一些后現代殖民女性主義者,用這樣的思維來反思女性的“他者”化。嫂子的身體與靈魂,從一開始就生活在隱性的機制中,被“他者”化,成為隨意擺弄的物品,成為服務于男權中心的“他者”。小說中嫂子的婚姻被安排,她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中,在娘家服從家長,在婆家服從丈夫家;嫂子豐滿的身體成為男人們想入非非的對象,這樣的視角正是站在男性自己的身份地位上來滿足自己心中的欲望。然而現實的種種束縛,使他們不敢付諸行動,只能拿嫂子相互調侃。例如:小說里這樣描述道:“那么水靈個媳婦給柯惹守空房,太可惜了”,他們站在男性權威的立場上,按照他們強勢的立場,將柯惹以“他者”化的方式進行嘲弄的同時,更是將嫂子放置于“他者”化的境地肆無忌憚地進行意淫。小說的敘述是站在這個“他者”與隱性機制之外的作者所認可的平等意識立場上進行的敘述。
小說最后有這樣的描寫“嫂子又一次被人們遺忘了。只有亂葬崗上年年到了秋天都有孤零零一小片淡紫色的飄散著清涼蠻香的野薄荷在秋風中輕輕搖曳,蜜蜂依然在這里低吟,蝴蝶依然在這里翻飛?!痹谛≌f的最后阿蕾再次使用其小說中慣常使用的物象——野薄荷,根據生態女性主義者將自然與女性對應的分析,野薄荷成為與嫂子相對應的物象,作者使用這樣修飾性的詞語:“孤零零”、“一小片”、“淡紫色”、“輕輕搖曳”。以此襯托出女性身份政治上的卑微、孤獨、被輕視。同時作者也認為野薄荷的生命力強,代表著女性堅強、純潔的一面。一些女性主義激進者認為女性的對立面就是男性,薩義德認為在…分離主義’(separatism)之后重要的,就是如何在充滿分歧的世界中把新的價值整合成一個想象的社群。在某些情況下,是性別重要呢,還是種族重要?除了知識肯定價值和偏好之外,還有其他重要事情和優先順序。阿蕾在自身身份、性別、所受到的教育影響下,她將女性問題擺到了首要地位,但是婦女問題的產生,并不是單一形成,其背后的構建就象一張網。
阿蕾沒有在文中直接表達女性如何獲得自己的權力,她只是通過一種悲劇的方式引導讀者思考。借助凱特?米莉特的話來對此段論述做總結:“父系政治夸大男女生理差異,壓抑女性的權力,這種制度合法化、內化,這種‘政治’在婦女擁有財產權、教育權的社會內依然存在,不消除這種‘政治’,婦女永遠不可能解放?!?/p>
3、兩性間的“雙性和諧”
中國的女性主義者對于兩性關系,提出了“雙性和諧”。在阿蕾的《嫂子》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希望。在小說中兩人野合后選擇私奔,一路上他們受盡委屈,嫂子一句:“你去哪,我去哪”,其實也是表明由兩人共同承擔后果,只是因為現實的否定,讓兩人無路可走。在周作人看來,文學就是關于人的文學,他認為:“人的文學,當以人的道德為本。……璧如兩性的愛。我們對于這事,有兩個主張。(一)是男女兩本位的平等,(二)是戀愛的結婚,世間著作,便是絕好的人的文學。”在《嫂子》這篇小說里,嫂子的丈夫柯惹其實是愛嫂子的,但因為自己配不上嫂子而自卑。加上外人常嘲笑他的無能,比如有人這樣說“算了,算了??蓱z的柯惹呀,光老婆的大腿就能把他夾出尿的,勸你們別送他去了”,受到這樣的嘲弄懦弱的他只能象孩子一樣哭泣。嫂子死后,他不吃不喝,事情過了很久,他才說他當時很難過,很想大哭一場。這些都是因為他愛嫂子,只是這樣隱秘的愛,嫂子感受不到。沙馬拉惹的出現讓嫂子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作者在極力構造男女之間平等的愛,但是平等的愛,卻以錯誤的方式開始。兩人的愛情發生在“四清”前后,為了取得支持他倆去找過鄉長,卻被鄉長臭罵一頓,小說這樣描述:“他倆死后,‘四清’工作隊就駐進我們那里,一時‘工作隊下鄉來,貧下中農笑開顏……’的歌長聲拖氣地滿坡滿溝飄蕩,很多犯錯誤的人下不了‘樓’,因而戴上了各種名號的帽子。人們說要是沙馬拉惹不死的話也免不了的?!蹦菚r,鄉長代表了一種“文明”,但是,這種文明對兩人的結合依然持否定態度,所以在當時,無論立于傳統與文明,沙馬拉惹的死是避免不了了。兩種文化對于他倆的結合都不能容忍。所以阿蕾筆下構建的平等,在錯位的悲劇中的毀滅。受害者不光有女性,亦有男性。在阿蕾的作品里不是一味地批判男性,但是一些評論文章里,并未深刻地看到造成這一系列悲劇的根源來自于背后的隱性機制——“菲勒斯中心主義”。在現實生活里,甚至依然不斷加強這樣的中心主義思想,阿蕾的創作并不帶有拯世目的,而且借助自己二的經歷、筆下的人物讓人理解女性,關愛女性。她的小說里,有一種灰暗的氣氛,但這并不是作者想要的,如文中一位老女人的這樣表述道:“那是他倆高興唄,嘖嘖嘖,你們沒看見那煙子嗎?他倆在人間成不了一家,就到天上成一家去了。死人高興天就晴哩?!边@也是作者的態度,希望兩性間的和諧、平等。阿蕾追求女性在生存價值、身份權力上與男性平等。
三、結語
阿蕾以展現彝族女性生活為主,也是通過女性將彝民族及其文化呈現出來,在小說里研究這一群體的生活,有其蒙昧的意識,也有神秘的風俗。阿蕾以小說的形式表達,是對女性處境的思考,也是對持有這一隱性機制的民族焦慮。有學者指出:野蠻與文明對立,野蠻指的是“未開化狀態”,那么文明從何而來,這樣的文明是否會給女性不一樣的生活,小說試圖以某種“文明”來打開蒙昧的狀態。這樣的“文明”實質上也是對“未開化”群體的奴役,而這樣的奴役也暗示著一個個悲劇的發生,因為“文明”是對原有形式的突破,這樣的突破,再次將女性推人了悲劇的深淵。如同阿蕾所說的,強大男權壓制下的女性反抗往往意味著悲劇。那么在“文明”狀態下,女性生活是否會改變?遺憾的是現實社會中依然有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究其原因最終的癥結還是因為還有隱性機制的存在,阿蕾在小說里不僅僅講述女性的悲劇,也在小說里追求對讀者思考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