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多年的崢嶸歲月中,大唐遼源發電廠創造了無數輝煌,其中“小指標競賽”更是享譽全國
目標管理,俗稱責任制。世界著名管理學大師、美國人彼得·德魯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這一概念。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在企業中推廣目標管理。但其實就在目標管理概念提出的同一年,與美國相距萬里之遙的遼源發電廠,率先開展“小指標競賽”,并成為中國企業關于目標管理的最早實踐者。
“目標管理”萌芽
大唐遼源發電廠始建于1918年。解放初,西安發電廠(大唐遼源發電廠前身)由于連年戰爭,遭到嚴重破壞,“風機打鼓,軸瓦冒煙”,發電設備千瘡百孔。了解情況的外國人對此大搖其頭,預言“中國人管不好發電廠”。
解放后,全廠職工帶著翻身的喜悅,在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1952年實現多發電215萬度,完成產值763萬元,全年共節約168萬元。“中國人管不好發電廠”的預言徹底破產。
但此時的企業管理,更多地是憑借廣大職工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勁頭,并沒有太多的管理經驗可言。
1953年,是我國實施“一五計劃”的頭一年。這一年,也成為遼源發電廠“小指標競賽”萌芽的關鍵一年。因為,這一年,遼源發電廠意外地沒有完成國家下達的指定計劃。
管理者及時發動一線職工查找原因。大家在討論時建議道:企業只是把國家每年下達的大指標照抄照轉給車間、班組,沒有將指標很好地分解落實?!斑@種蒙著干、干著看、年末算的工作方法,不是個好辦法,原因難找,責任難落,應該把大指標進行分解,然后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個人?!?/p>
遼源發電廠的領導班子覺得這個思路很好。于是,1954年開始,經過電廠管理層、技術骨干和一線職工三級聯動,遼源發電廠研究制定出了涉及面廣、可操作性強、又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小指標,并先在鍋爐、汽機分場試點。先把煤耗率分解為鍋爐效率和汽機汽耗率,然后再把鍋爐效率分解成鍋爐汽溫、汽壓、排煙溫度等,把汽機汽耗率分解成真空、凝汽器端差、給水溫度等“小指標”。然后,在總結鍋爐、汽機分場“小指標”競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到電氣、熱化、燃料、修配、土木等分場,并將“小指標”內容由生產、經營擴展到安全等各個方面。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遼源發電廠先把上級下達的8項大指標(安全、發電量、供熱量、煤耗率、利用小時、燃料單位成本、固定費用、全員勞動生產率),分解細化成521項小指標,然后再把這些“小指標”按分場、工種、機臺、值班崗位加以落實,按月下達指標,按日公布完成情況,按月考核評比和獎勵,形成了全員、全方位的“小指標競賽”。
實際上,這就是如今企業管理中“目標管理”理論的雛形。
“小布衫”與“小半夜”
“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自從開展“小指標競賽”以后,全廠掀起了一股比學趕幫超的熱潮。隨著“小指標競賽”的深入開展,遼源發電廠又涌現出“小布衫不干”的工作精神與“小半夜學習”的勁頭。
為了給國家多發電、多省煤、多節電,遼源發電廠開展了節約“五個一”活動(一厘錢、一克煤、一度電、一滴油、一滴水),表現最為突出的是鍋爐分場。在“小指標”競賽中,運行人員為了提高鍋爐效率、降低灰渣可燃物,在設備、技術極其落后的條件下,創造了“堆灰、撥灰”操作法。他們針對日本上世紀30年代老設備,硬是用雙手和汗水同設備奪煤、奪電。工人們經常拿起40斤重的大爐鉤子,把未燃盡的爐灰,由爐尾部撥回再燃燒。幾百度的高溫在胸前炙烤,工人們一趟趟地撥著灰渣,常常是一趟下來汗水打濕的衣服還沒有干透,又投入到下一趟的工作當中,這就是“小布衫不干”的由來。在工人們的努力下,灰渣可燃物指標由過去的7%至8%驟降到2.5%以下,這可以說是工人們用無數的汗水降下來的指標。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開始學習大慶精神。遼源發電廠職工掀起了比學習、比思想提高、比技術進步的熱潮。除了“小布衫不干”精神之外,“小半夜學習”活動也誕生了。遼源發電廠職工在廠長趙醒民的帶領下,每天晚上下班后堅持學習毛澤東選集、大慶企業精神等,常常是一學就學到半夜。在廠領導的帶動下,一線職工常常是剛下班回家吃口飯就來到廠里看別的師傅怎么起機、起爐,工休期間許多職工還來到車間,坐在旁邊看別的同事如何操作。正是廣大職工的不斷學習,為遼源發電廠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遼源電廠成為當時最為突出的學習型企業。
這些活動,為遼源發電廠帶來了可觀的效益。1960年7月21日到1965年5月14日,遼源發電廠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長的安全生產記錄1758天,名列全國發電企業之首,并創造了在同類火電廠煤耗率的最好水平。水電部部長劉瀾波來廠檢查工作時,給予遼源發電廠很高評價:“遼源廠其貌不揚(洋),內部堅強”。1964年3月,遼源發電廠被水電部命名為“五好企業”,上世紀70年代更被國家授予“大慶式企業”。
1964年遼源發電廠的“小指標競賽”經驗,在短時間內風靡全國,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廣為報道。1977年以后,全國各發電廠普遍開展學習遼源發電廠“小指標”競賽的經驗,發電運行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軌。與國外的“目標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小指標競賽”,為當時的企業如何快速實現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也在遼源發電廠的史冊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