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前赴后繼,但真正的成功者寥寥無幾。聯想國際化成功的秘訣何在?
中國企業逐鹿全球,大多從跨國并購開始,但真正的成功者寥寥無幾。在“大并購”的浪潮中,一直謀求“國際化”的中央企業也頻頻出手。但近兩年來,央企海外經營巨虧的事件屢見報端。可見跨國并購并非易事。
2004年,聯想并購了IBM的PC部門,這一被喻為“蛇吞象”的跨國并購,并不為世人看好。外界一直質疑,聯想能玩得轉這個龐然大物嗎?在聯想集團進入收購IBM的第7個年頭時,2011年9月13日,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笑容滿面地對這個問題給予了肯定的答案:“聯想國際化取得了成功。”
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前赴后繼,但多成“先烈”。幾經沉浮的聯想“不敗反強”,秘訣何在?由財經作者張小平著,柳傳志、楊元慶、錢穎一作序的《再聯想:聯想國際化十年》一書,從中西方企業融合入手,全面地披露和剖析了聯想收購IBM PC部門、金融危機中迅速從巨額虧損到全面盈利、進軍移動互聯領域等諸多事件后的百轉千回,給正在為國際化整裝待發的中國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和啟示。
關于跨國并購,很多企業過去在關注“買入”的技巧,比如買入前如何做盡職調查和價值評估,如何引入投資者,如何在談判中保證自己的最大利益等等。但事實上,買入資產之后的價值鏈整合,才是最為艱難的。聯想“蛇吞象”的過程中,主要克服了三個風險:第一是市場風險。買了Think pad以后,人家認不認你;第二是人才風險,買了這個公司以后原有的高層次員工會不會流失;第三個風險是文化磨合風險。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的這三大典型性風險。
跨國并購最大的難點是文化融合。此外,中國企業操作時,往往還多了一個來自政治層面的“抵觸”。許多企業尤其被認定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在進入海外市場,尤其是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時,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來自“意識形態領域”的軟性抵觸。聯想也不例外。2005年,聯想遭遇一些美國議員指責從事商業間諜活動,2006年,政府高官指責聯想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面對不友好的海外輿論,聯想發揮了“以柔克剛”的中國傳統智慧,有效地抵制了“中國威脅論”,順利通過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從而化險為夷。
而文化上的差異,更會給企業帶來運營上的巨大變化。在規則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情況下,新的公司能否迅速融合并運行良好,是個極大的考驗。聯想兼并了IBM的PC部門之后,先后在本土文化中導入了IBM、DELL文化。不同文化的融通與對沖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大到組織架構、工作流程,小到語言習慣、會議組織等種種磨合,其間不可避免地經歷了陣痛和煎熬,但聯想保持了足夠的耐心和智慧,步步為營,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戰法。從迷茫到擔憂,從碰撞到整合,從飽受爭議到厚積薄發,從戰略到創新,從業務模式到組建團隊,從企業精神到企業文化,聯想運用中國智慧和全球思維,建立了“以全球應對全球的”管理運營體系,一一化解了國際化過程中遭遇的政策、文化、市場、財務等風險,由此完成了從本土公司到國際化企業的轉變。
這些年來,很多中國企業揣著“走出去”的理想上路,但往往半路折戟。畢竟,國際化不是個泛泛的口號,也不是商品或服務出口這么簡單的事,而是公司治理結構、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國際化。在成為第一家被哈佛商學院制作成全面案例的中國企業后,聯想的案例如今已取代微軟的案例,成為“競爭與戰略”課程的必修課。聯想戰略的成功及其顯著的示范意義,由此可見一斑。在這個意義上說,《再聯想》一書,完全可以作為其他企業“國際化”的教科書。”
書訊兩則
一本由美國記者撰寫的游記式隨筆作品《尋路中國》,在入選上海、成都、深圳等多個地區“2011年度最佳圖書”榜單后,不久前又在新浪中國好書榜2011年度“十大好書”上雄踞榜首。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志等媒體的撰稿人,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這本《尋路中國》,完全是從西方人的視角寫當代中國。作者看到了被中國人忽略的中國生活的細節,看到繁榮的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尷尬處境。它讓人思考,在經濟高速發展30年后,中國的問題到底在哪里?它在世界中的位置到底是什么?經濟繁榮之下普通人的生活又到底如何?有媒體評論認為,這本書得到這么多關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這個外國人寫出來的東西或多或少震撼了中國人。
全球鋼鐵的46%由中國購買;中國大豆多年來進口量居世界首位,中國原油進口量全球第二……然而作為最大的購買者,中國沒有定價權;中國的稀土儲量和產量都是全球第一, 全球絲綢產量的70%在中國……可是作為最大的供應者,我們依然沒有定價權。買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便宜,成為中國這個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大國的真實寫照。
中國在一系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資源的定價權方面處處受制于人,并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定價權”的取得涉及國際貨幣體系、政府作用、經濟貿易、金融市場、企業管理等領域。《定價權博弈:中國企業的路在何方?》一書,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了探討,針對不同商品類別獨立成章深入分析,找出了相應的具體原因,提出了長期對策,并結合金融危機這一特殊背景,簡述了化危機為轉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