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群體性事件是群體性事件的一種新的特殊形式?;ヂ摼W的特性決定了網絡群體的特點,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也在客觀上加大了群眾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本文為探究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理性缺失現象的本質和影響,對這種現象的表現特點、傳播路徑過程進行研究。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網絡群體性事件;群體理論;理性缺失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146-02
網絡社會的匿名性在消除個體身份識別系統的同時也使得去等級化和個體化成為可能。在網絡傳播中,某些普遍或個別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遭到片面化、放大、扭曲后,引發網民群體的情緒,再經由網民集體無意識的非理性傳播,最終升級為網絡群體性事件。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有的是經由網絡醞釀甚至是網絡媒體的炒作;有的是片面信息引發的網絡群體心理,而網民這一群體通常不會對事件做出嚴密的邏輯思考及求證,他們大多數都只是看到了網絡上單方面發布的描述或觀點,即加以判斷和評論。
一、勒龐的“群體理論”概述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曾指出,當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構成所謂的“心理群體”時,此時他們不再是原來的自我,也不是個體的簡單累加,他們會表現出迥異于個體的特征。勒龐把這樣的群體稱之為“烏合之眾”。法國學者塞奇#8226;莫斯科維奇也在《群氓的時代》中對群體(mass)或是民眾(crowd)的準確定義也能夠反映勒龐的群體理論,他認為“民眾就是由平等的、無名的以及類似的個人組成的變化中的集合體,其中每個個體的思想和情感都會同步地表達出來?!?/p>
對勒龐而言,群體是一個具有心理學意義的概念。在他看來,群體的形成首先是一個心理共同體,個體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而不單是個體物質和空間的集合體。群體行動的動力如何轉化為群體行為時群體行動發生的關鍵。對勒龐來說,群體心理支配著群體行動,決定了群體行動發生的內在機制。群體中個體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組成群體的相互關聯的個體,每種感情和行為都具有傳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著放棄個人利益,為集體利益貢獻一切。也正是由于這種傳染使群體之中的個體不可避免的產生從眾心理。
二、理性缺失現象的路徑過程
(一)態度層面的過程梳理
群體的無意識態度代替了個人的有意識態度。群體無意識是網民群體在態度層面的一種主要表現。群體中的“我們”借著個體的“我”而開口說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指出,無意識現象不但在有機體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動中,都發揮著一種完全壓倒性的作用——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化被同質化所吞沒,無意識占了上風。法國心理學家塞奇#8226;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中指出:“催眠術是社會行為和社會反應的主要模式......暗示是它的主流?!?/p>
(二)認知層面的過程梳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已經進入轉型時期,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會使原來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積聚并得以充分暴露,同時也滋生著新的矛盾和沖突,轉型期導致利益多元化?!坝捎谖覈壳吧鐣Y構呈現出動態的開放與封閉的二重特性,因此,使得同質挫折感產生的誘因和緊張因素大量存在?!绷硗庠诜招驼D變過程中,政府及公職人員的貪污腐敗等問題暴露,社會法制不健全等原因在網絡群體認知層面起到負面作用。參與制度不足以反映利益主張,必然會形成無序的政治參與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秩序穩定。我國現有的政治參與制度涉及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表達以及政治接觸等各個領域。但近幾年來上述制度顯得低效、滯后,集會、游行、示威等憲法權利規定過于原則化、籠統概括,在具體實現和管理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致使大量利益主張以群體性事件和突出信訪問題等形式爆發出來,特別隨著大眾傳播媒介中互聯網的出現、興起和發展,逐步形成了強大的網絡群體,以爭奪話語權。
(三)行動層面的過程梳理
雖然網民群體以符號化的語言作為主要傳播和交流工具,以虛擬化為個體存在方式,但他不可能超然于現實,網民群體的表現是現實人在網絡中的投射,網民群體的言行、狀態都直接受現實人和其他虛擬性符號(網絡群體)影響,同時網民群體對現實人也有明顯的反作用。在網絡傳播中,某些普遍或個別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遭到片面化、放大、扭曲后引發網民群體的情緒,再經由網民集體無意識的非理性傳播,最終升級為網絡群體性事件。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有的是經由網絡醞釀甚至是網絡媒體的炒作,有的是片面信息引發的網絡群體心理,而網民這一群體通常不會對事件做出嚴密的邏輯思考及求證,他們大多數都只是看到了網絡上單方面發布的描述或觀點,即加以判斷和評論。
三、理性缺失現象的網絡語言內涵
(一)作為媒介技術的網絡語言
“媒介本身”是一個話語意義而非是意義上的概念。媒介是復雜的訊息系統。語言不僅僅是一種思維的工具,它還積極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過程?!懊浇槭侨祟惤涷炇澜绲闹薪?。”麥克盧漢也認為:“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環境并非消極的包裝用品,而是積極的作用進程?!本W絡語言作為我們溝通網內往外世界的中介工具,是一種媒介技術。媒介的本質是“媒介在人與外部世界矛盾關系中的地位?!?/p>
網絡語言作為感知環境的一種媒介,要求使用者用特定方式使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即對聽覺、視覺和觸覺的應用。同時,網絡語言作為符號環境的一種媒介,有一套獨特的代碼和句法有條不紊地構成符號環境,即對網絡文字語言、圖像語言等的應用。
(二)作為“次生口語”的網路語言
美國學者沃爾特在其著作《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中提出,“語言表達的電子變革進一步加深了語詞嵌入空間的進程,這個進程始于文字,強于印刷術,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電子變革又把人的意識提高到次生口語文化的新時代?!?/p>
在沃爾特#8226;翁看來,直至電子媒介出現,尤其是互聯網出現使得口語文化再次重現?!昂驮暱谡Z文化一樣,次生口語文化也產生強烈的群體感,因為聽人說話的過程是聆聽者形成群體的過程”,次生口語文化里的人之所以轉向外部世界,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完成了向內部世界的轉移。
(三)網絡語言的空間偏向
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無價值標準的渠道。實際上,媒介固有的物質結構和符號形式發揮著規定性的作用,塑造著什么信息被編碼和傳播、如何被編碼和傳輸,又如何被解碼。加拿大學者哈羅德#8226;伊尼斯發現,媒介可以分為兩大類,兩者有一個基本的區別:有利于空間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時間上延續的媒介?!八J為,傳播和傳播媒介都有偏向,大體上分為:口頭傳播的偏向與書面傳播的偏向,時間的偏向與空間的偏向。”所謂媒介或倚重時間或倚重空間,其含義是:對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向。而網絡傳播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因此網絡語言具有典型的空間偏向。
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反映出來的網絡輿情問題,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追求民意?在網絡環境中,每個網絡群體中的個人,似乎都代表著正義,以網絡語言為媒介發出的聲音仿佛都是真理,出于各種動機和預設立場,不同的人在沒有對事件進行全面、客觀、冷靜地了解下就先入為主,主觀進行聯系假想,并當作事實進行所謂的邏輯推理和道德判斷,一旦結果與他們的預想不一致,便對司法審判、政府和社會呈現出情緒化的反應。在已發生的很多網絡群體性事件中,洶涌澎湃的民意,將司法逼到了墻角。而我們需要網絡輿情,但是不需要網絡審判、媒介審判以及輿論審判。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8226;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2]塞奇#8226;莫斯科維奇著,許列民,薛丹云,李繼紅譯.群氓的時代[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夏臨.我國網絡群體性事件及其輿情研究現狀綜述[J].東南傳播,2010(7).
[4]Blumer,H.Collective Behaviour.In A.M.Lee(ed.)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Barnes and Noble.1951.
[5]Smelser,N.J.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ur.New York:Free Press.1963.
[6]葛琳.網絡輿論與網絡群體性事件[J].新聞愛好者,2008(9).
[7]李彪.網絡輿情的傳播機制研究——以央視新臺址大火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9(5).
[8]杜駿飛.網絡群體事件的類型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9(7).
[9]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我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主要特點#65380;原因及政府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10]李強.“到丁字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2).
[11]薛瀾,張揚.構建和諧社會機制,治理群體性事件[J].江蘇社會科學,2006(4).
[12]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中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對策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3]孫正.組織化群體:關于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基本分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5).
[14]康均心,馬力.群體性事件:一個犯罪學應該關注的前沿問題[J].法學評論,2002(2).
[15]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16]朱國宏,林尚立,張軍.中國社會變遷:反觀與前瞻[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7]張亞勇,楊麗梅.規范網絡民意,構建和諧社會[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6).
[18]李明偉.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9]Tylor,A.Communication,New York,1980.
[20]劉潤清著.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1]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思想無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2]尼古拉#8226;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范海燕譯.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3]哈羅德#8226;伊尼斯著,何道寬譯.帝國與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4]黃蜺,郝亞芬.社會心理學視閾下的網絡群體性事件[J].網絡教育,2010(7).
[25]馬歇爾#8226;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