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的獎學金制度存在重大缺陷,2008年增加了什么“勵志獎學金”一類的忽視成績而考慮“硬件”的獎學金。這類硬件包括家庭貧困證明等,以往“獎高分”的獎學金制度被打破。國家投入了更多的錢,但是是否達到的了預先的政策預期呢?我們仔細研究后就會發現此次政策的結果存在著“知溝”假說的痕跡:做了,但是“鴻溝”卻更大了。
關鍵詞:知溝假說;獎學金;貸款
中圖分類號:G46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1-0150-02
一、“知溝”理論產生的背景
在60年代的美國,學校中貧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都有差距。因為貧困學生家境貧寒,在學習環境和學習硬件上都要差一些,所以導致了在升學率、學歷甚至社會地位上的兩極分化。這種狀況的持續,肯定不利于社會的穩定。這樣在當時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美國政府推出了一個計劃,想通過此計劃來緩解這種不良的社會趨勢。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利用當時已經較普及的電視媒介來達到所有學生都能相對平等受教育的機會。然而,事后對結果的研究發現,在貫徹這個意圖方面,這個計劃是失敗的。也就是說,當局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采取的一系列被認為有效的行動,最后卻產生了相反的結果。
1970年,美國學者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理論假說:“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傳媒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這就是“知溝”理論。
二、“知溝”擴大的原因
1.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差異。
2.傳播技能上的差異。
3.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
4.社交范圍的差異。
5.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的因素。
6.大眾傳媒的性質。
以上六點,第一點的經濟實力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知溝”理論主要是在信息傳播領域的一個假說。可是我覺得在其他很多領域都有類似的假說模型存在。由于經濟實力的差別使人們的很多行動產生了和預期相左的奇怪的結果。經濟力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它不僅僅是讓人類社會產生階級那么簡單。
三、“知溝”假說在獎學金問題上的顯現
當前中國的獎學金制度存在重大缺陷。2008年增加了什么“勵志獎學金”一類的忽視成績而考慮“硬件”的獎學金。這類硬件包括家庭貧困證明等,以往的獎學金制度基本圍繞“獎高分”,雖然有失偏頗,但畢竟整個社會從學校到學生都已認可并適應這種制度,只要分數高,基本沒有什么爭議。但要求貧困證明等硬件的“勵志獎學金”一出,這在整個學生群體及其背后的父母系群體都引起了震動。
其一,對“貧困證明”的合法性及真實性的質疑。事實證明很多闊學生占有了這些名額,因為闊學生有更深的社會背景及更多的資源去謀求一個有利于己并盡可能周到的“證明體系”,因為開各種證明手到擒來,他們可以事先把所有可能用到的“證明”弄好,臨到用時隨手拿來即可,而真正的貧困學生卻可能因為缺乏“硬件”而痛失機會。
其二,以分數為基礎的傳統觀念受到挑戰。我們認可分數為標準不在于它有多正確,而在于它是我們分配利益的一個大家基本都能接受的妥協點,有分數在,大家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悶著,沒有任何底氣說任何話。但是突然一下變天了,僅僅靠一紙所謂“貧困證明”就要獨自一人拿走五、六千元的百元大鈔,確實令大家非常有話說,所以翻看當年評獎學金期間的報紙,就會看到各種因評獎學金,同學反目成仇,朋友互相指責,師生關系緊張的報道。原因很簡單,六千元擺在面前,誰都不會不心動的,而且居然那么容易拿到,容易到只需要一張“紙”。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古訓,“不患寡,患不均”,本來平靜,較純粹,干凈,和諧的求學環境,突然被打破,這會使很多學生的價值觀發生轉變,他們也許會突然一下子覺得,哦,社會原來是如此的“現實”啊!難道當局就認為簡單地用“重金”就可以勵志嗎?難道就沒有想到對整個學生群體的消極后果,本來大家平等的求學身份,突然分化、對立,甚至出現“階級”,有錢有關系,并利用上述實力謀求到更多利益的學生,顯然已凌駕于一般學生之上。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石,大學生群體不穩定,不上進,不團結,在本當平靜學習時過多受外在因素的干擾,都會影響到國家的長遠大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毀木一旦,毀人亦僅需一時而已。
其三,國家大幅提高獎學金數額,增加獎學金種類,到底性價比如何?多投入那么多資金是否達到了當局的預期。所謂“知溝”理論的起源,簡單一點說,就是當局希望通過某些行動來縮小差距,最后卻事與愿違,相反擴大了差距,形成了更大更深的“鴻溝”。而國家在獎學金問題上的動作,似乎讓人感到決策層的短視,感覺智囊團中沒人深入了解“知溝”理論,亦或有人懂,但沒起作用。在我看來,當局此舉就是一個賺取聲譽的大肆宣傳,反正國庫有錢,先投了再說,根本沒有詳細的調研論證。當年此政策一出,當局發言人就出來聲明,國家又投入了多少億,覆蓋面又達到了多么廣,將會使更多的多少人受益。其實是把學生群體搞得內亂不止,在學生們的家鄉,開“貧困證明”者絡繹不絕,無論在高校還是在民間,都讓國家顏面盡失。表面上惠民,贏取了民心,實際上又是一次在不成熟條件下,盲目砸錢的政策操作失誤。就拿最高獎學金來說,這次提高到了八千,多增加的幾千就真的能有作用嗎?我們首先假設整個高校沒有獎學金的情況,那樣的話是不是該去考第一,學習成績本來就好的學生,因為沒錢拿,就不好好學習了呢?我想不是的。再次我們的獎學金原來是5000,是不是增加3000,就會導致成績在后面的學生,在很短時間內成績就上升,或者為了8000元而努力學習呢?我想也不會。作為頂尖成績者就那么幾個人,一般人很難有那種成績,頂多是會加劇幾個人之間的競爭而已,再說,我想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前途會看的更重一些,為了自己的前途,大家都會努力學習的,而不是為了增加的3000元,所以這樣說下來,國家多投的錢就算不是白投入了,至少也是性價比不高,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好的更好,差的依然差,或者因為差距過大,有些學生產生自暴自棄心理,反而導致“鴻溝”更大。有人會問,為什么5000時不會讓差生自感壓抑,而到了8000就會壓力陡升呢?這里面有個“量變”和“質變”的問題。當錢少時,大家心里都有一個平衡點,人家學習成績好無論如何也就接受了,可是增加到了一定數額,大家都會有想法,同是學生,差距怎么這么大呢?這不是學生群體的“階級”分化是什么啊?從心理到實際經濟實力都已經開始分化。所以這種傾向是比較可怕的,應該引起重視。國家鼓勵學生冒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簡單地增加“錢”的數量,恐怕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并引起一系列問題。因為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錢的投入作為利益分配的一個重要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再者言,獎學金出自國家稅收,而稅收的每一分錢都出自全體國民,國家有什么權力拿出重額獎金去投入一小部分學生,那其他大部分的學生權利怎么得到保障。他們的父母辛勤工作,為共和國交稅,難道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來接受不平等的嗎?有人會說,誰讓你成績不好啊?但是成績好一點就一定能對國家作出巨大貢獻嗎?就一定值8000元嗎?這值得商榷。記得看到過哈佛大學曾經大幅地提高了獎學金授獎面,避免把錢都投到一小部分學生身上,造成學生權利的不平等,我覺得這是民主的體現。而且哈佛的獎學金并不是只來自政府,也就是說它動用的不全是納稅人的錢,還包括大筆的私人捐贈、校辦企業的利潤等。我承認差距,我也承認差距以適當金錢的方式衡量,但差距,不應在學生時代以大筆“金錢”的方式呈現。
四、“鴻溝”的彌補
可能有人會問該怎樣彌補這種“鴻溝”呢?答案是“增加貸額,減少白給”。國家獎學金的基本初衷有兩個:一是鼓勵先進學生,二是救助貧困學生。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為達到這兩個目的的實際政策操作中都出了問題。其一,真正優秀的學生是不需要鼓勵的,他們相當自信,至少不需要那么多錢去鼓勵,學習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日積月累,不會因外物而有瞬間改變。其二,貧困學生的救助問題?當局大量增加“貸款額”,同時放寬還款年限。注意這里是“貸”,不是“白給”,既然是“貸”,遲早要還。這樣既解決了貧困學生的燃眉之急,助他們完成學業,自力更生。又減少了“辦證”投機者。因為有錢有背景的人是很少會為了幾千元去“貸”,又麻煩地去還的。只有貧困者才不得不去找這個“麻煩”。“貸”為自強之本,“白給”必生貪心。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沃納#8226;賽佛林,小詹姆斯#8226;坦卡德.傳播學理論起源#65380;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丹尼斯#8226;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4]熊光清.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數字鴻溝問題:現狀#65380;成因和影響[J].國際論壇,2009.
[5]周洋.重大災難性事件中的電視直播策略研究[J].北方傳媒研究,2008(3).
[6]陳力丹.輿論學[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7]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伊恩#8226;羅伯遜. 社會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9]郭定平.政黨與政府[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