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學會仔細的品味,體會生活的每一刻精彩,珍惜每一天的過程。金話筒是我人生一個階段的重要標志,是一種激勵,更是壓力和動力。
編者按: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1978年5月1日改稱現名)使用二頻道試播黑白電視,9月2日正式播出。從此,中國廣播事業由聲音廣播發展到聲像廣播 ,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中央電視臺發展至今,其節目全國人口覆蓋率達到95.9%,擁有21個開路頻道,是全國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在國際上的影響正日益增強。同時,作為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最具競爭力的主流媒體之一,中央電視臺擁有一批高素質的電視專業人才和國內一流的播音員主持人隊伍,深得中國廣大觀眾的喜愛,這正是中央電視臺最寶貴的財富。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位來自青草依依的內蒙古的央視著名主持人——魯健。
魯健:男,內蒙古人,2001年于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研究生畢業。曾在阿拉善電視臺、銀川電視臺任節目主持人,研究生畢業后順利地進入了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從事播音工作。2003年主持了“伊拉克戰爭的直播報道”、“關注非典特別報道”、“神州五號發射特別報道”,2004年主持“阿拉法特去世”、“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丑聞”等新聞直播節目,以新聞人的角度見證著歷史性的事件。另外,在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期間,魯健連續擔任直播節目 “連戰大陸行”和“宋楚瑜大陸行”的主持人,并且在演播室見證了胡錦濤主席會見連戰、會見宋楚瑜的兩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與專家一起分析了連宋來訪的意義及相關成果。2005年和《財富》雜志的CEO Eric Polly先生一起主持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財富論壇開幕式,同年主持《今日關注》、《中國新聞》、“東南亞海嘯特別報道”節目。2010年主持《魯健兩會觀察》,在《中國新聞》和《今日關注》中開辟特別版塊,魯健作為主持人帶著網友最熱議的一些問題到會上尋找答案,并形成獨到的觀察評論。目前主要主持《中國新聞》、《今日關注》、《新聞六十分》、《財經時訊》等欄目。在工作中榮獲多個獎項,2003年、2006年、2010年獲得“優秀播音員主持人”,2004年獲得中央電視臺“十佳主持人”第一名,2010年獲“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魯健的座右銘,這個來自內蒙古愛騎馬的小伙在播音主持的這條路上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挑戰自己,他簡潔流利、客觀理性的主持風格得到大眾的認可和喜愛。
2003年,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威脅他國安全而對其發動全面戰爭,這場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戰爭從一開始就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那里是否真的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現在戰斗情況怎么樣?普通民眾是否安全?……人們急切地想知道那里所發生的一切。在伊拉克戰爭打響以后,世界各地的媒體蜂擁而至,搶奪第一手信息。新華社先于路透社10秒鐘,成為世界第一個報道美英聯軍已向伊拉克開戰的新聞媒體。接著,中國媒體乘勢而上,一改以往幾乎幾十年不變的報道思維方式,真正做到了報道及時、客觀,而且是全方位、全天候播報。央視國際頻道把其它欄目砍掉,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天用十幾個小時連續不斷對伊拉克戰爭進行直播報道。這次直播給觀眾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人們也記住了那位真實帥氣的主持人魯健。
一路拼搏 不斷超越
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魯健,是中央電視臺的著名節目主持人,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然而,能穩坐中央電視臺的主播臺上也并非易事,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成功背后的艱辛和困難是被我們常常所忽視的。
1993年包頭師專剛剛畢業的魯健,原本打算去當老師,可正巧趕上阿盟文廣局舉辦的朗誦比賽,從小喜歡朗誦的他就報名去試一試,沒想到卻在這次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并被推薦到阿拉善電視臺當了一名男播音員,從此踏上了播音主持的道路。
在阿拉善電視臺工作了半年后,魯健的姐姐告訴他,銀川電視臺要招聘節目主持人,勸他去試一試,因為這畢竟是一個更大的平臺。當時的銀川電視臺只招收3個人,而報名的卻有400多。頂著巨大的壓力,在經過幾番筆試、面試后,魯健脫穎而出,成為了銀川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
然而,對更高人生目標的追求使他并不僅僅滿足于此。在銀川電視臺工作期間魯健獲得了一次去北京廣播學院學習的機會,到北京后,已經在北京工作的姐姐常常帶著他去北京的各大高校,接觸當時在校的師生們。和這些人聊天,魯健突然發現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只熟悉自己頭上的那片天空,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美好,而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那些人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落后,貧乏。他覺得自己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自己還年輕,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更高的目標。
為此,他一邊工作一邊復習考研,但是連續考了兩年都未能考上。為了能更好的復習,魯健毅然辭去了工作,到北京廣播學院上研究生進修班,繼續考研。雖然,這在旁人看來很難理解,但他的家人對他表示理解和支持。第三次,他如愿以償的考進了北廣。他曾經這樣形容他考上北廣的感受,“我永遠忘不了得知自己考上的那個晚上,那種悲喜交加的感覺,和范進不同的是——我沒瘋”。
三年的研究生結束后,剛剛畢業的魯健又趕上了一個好機會: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要招聘一批節目主持人。“到中央電視臺是我最大的理想目標,但不敢想象成功,因為競爭太激烈了,應聘的既有各省市電視臺的主持人,又有從廣院和其它院校畢業的學生,許多人都非常優秀。但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往往是越有壓力、越刺激,越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和特長。”經過層層篩選,他又一次脫穎而出成功進入中央電視臺。魯健稱,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他經歷了很多次被別人挑選的過程,就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得到了鍛煉。
尋求變化 超越自我
魯健曾說,自己接受不了一成不變的生活,生活就是需要有要變化。人怎么活都是一輩子,時間的長度你沒有辦法改變,但寬度可以拓展。八年前,如果不是魯健為了改變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把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人們可能永遠看不到央視屏幕上這個充滿朝氣的嶄新面孔。
當年為了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開闊空間,血氣方剛的魯健辭去工作,潛心復習,才終于考上自己向往的播音主持專業,成為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研究生。畢業之后,他順利進入中央電視臺海外部。在海外中心播了一段時間的新聞后,他開始尋求變化,想看看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樣類型的節目。
這期間,魯健嘗試著做了很多節目,做過與科學家面對面訪談類的節目《科學歷程》,也做過《科學探索》節目,還做過記錄片性質的《海外真實記錄》節目,甚至還做過一擋娛樂節目《星期二唱片街》。“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到最后我發現自己的興趣還是在新聞主持方面,自己還是適合做新聞節目主持人。”
來到人才濟濟的中央電視臺,魯健深知,機會對每個人都均等的,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如果你自己不表現出來你的能力,沒有一個人會放心把這樣一件重大的事交給你。而他本身并不是一個被動的人,一直在很主動地對現狀提出來很多自己的看法。曾經寫過兩份節目改版的策劃書給領導,“我是一個不滿足于現狀的人,尤其我學過一年多電視,我知道什么是好的,如果不提出來,我忍受不了。”應該說,他在海外新聞部默默地干多年,功夫都沒有白費。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CCTV-4以前所未有的直播方式對戰事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速度之快,信息之全面,加上《中國新聞》所有主持人輪番上陣,一時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魯健在直播中表現出的冷靜、客觀、謙虛,使之成為焦點之中的一個亮點。
在CCTV.com網站的主持人論壇里,對魯健的關注和評論超過了往日的王小丫和沈冰。而在任何場合,魯健都不愿再多提讓自己嶄露頭角的伊拉克戰爭報道,因為這意味著過去,未來還是要不斷的提高自己,超越自我,尋求新的變化。
堅持不懈 攬獲金話筒
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曾經將魯健推上了當年的金話筒的角逐名單,最后獲得提名獎,之后在2008年和2009年又有兩次獲得金話筒的機會,但都失之交臂。即便這樣,也從來沒有影響到他工作的熱情。
當2010年終于抱得“金話筒”時,魯健沒有想象中的大喜過望,他非常幽默地這樣說道,“這事兒擱在十年前,我一定激動到不行,現在反而不會想那么多,成長本身對我就是最大的震撼。而且我覺得獲獎就跟暗戀一個道理,一是你老想老想也不一定得到,二是過程比結果更幸福。”魯健用“沉甸甸”這三個字來形容自己心中的“金話筒”。
在他看來,金話筒是一種象征,更是一種力量。得獎是激勵,更是壓力和動力,得了獎之后,主持人更應該謹慎自己的言行。
回首十七年來的主持生涯,魯健說:“我是新聞主持人,工作決定了我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不僅要保持自己對新聞的敏感,還不能放棄對新聞探究的興趣。當初做節目,更多憑借一股銳氣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現在我有了更多的人生積淀,能夠學會享受節目中分享智慧和思想的快樂。”他認為人不但要努力工作,還要懂得生活,應將工作和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我覺得這特別重要,就像許多細節和情感體現的新聞價值有時會比事情本身更大一樣,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情懷,你會發現每一天都最精彩。”
對于未來的道路,魯健表示,“每個主持人都渴望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大的影響力,我也不例外。”“但更多的話語權也意味著更大的媒體責任,這種責任投射到主持人的工作里,就體現在我們的大局意識和人文視野上。”他用了“社會安全閥”來形容自己的職業,“群情激動時你要理智,都沮喪時你又要能夠鼓舞人心。總之是個安全閥,社會太緊張了,你就給松一松;太松了,你又得緊一點。”他笑著說,“希望我能做個更好的閥門。”